1905年,哈尔滨设立第一个无线电台。沙俄军队在南岗司拉夫屯(现文林街)的无线电信局,为解决中东铁路有线通讯中断时,与俄国远东地区进行联系而设立的。
1922年,中国地方当局根据华盛顿会议议案决定第二条,各国在华无线电台应将全部设备移归中国的精神。9月28日,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占领了由中东铁路管理的哈尔滨无线电信局。11月30日,东北交通委员会委派吴梯青、耿景禾、吴樾及刘瀚先后来哈尔滨接收,此后该电台改称为东三省哈尔滨无线电台,由东三省无线电管理局管理。从此,这座由沙俄架设,长期违背了在开设中东铁路当时的交涉内容,侵犯中国电信主权的无线电台便被收回,归为国有。12月15,哈尔滨无线电台便于长春沟通,翌年又与奉天、大连、齐齐哈尔电台开始传递官电。
1923年5月15日,哈尔滨无线电台正式成立,吴梯青任台长(只挂名领薪,一直在沈阳,未到任),刘瀚任代理台长,主持工作。
刘瀚,字东樵,1891年6月29日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县)。刘瀚早在清朝宣统年间曾在保定、北京、哈尔滨学习和从事有线电报工作。"民国"五年(1916年)他到北京北洋政府交通部无线电传习所(地址在北京市李阁老胡同,旧交通大学前身)学习无线电。毕业后,他又先后在上海吴淞口无线电台、北京东便门无线电台和北京无线电台、北京双桥无线电台和北京无线电报队从事无线电报工作。后来,北京无线电报队改为北京无线电教练所,刘瀚就在这里任教,讲授《无线电报》课程。多年来他钻研通讯科学,从有线到无线,从理论到实践,学业日益精湛,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有独创性的成果。1916年,刘瀚在学习期间就研究编出了采用汉字注意字母的新型电码本。经过实验证明,这种电码比用4个数字表示一个汉字的电码要简便、易记。他把这本电码本呈给北洋政府交通部电政局,希望能在国内推行,可是腐败的北洋政府没有采纳。刘瀚学习英语十分勤奋,常常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钻研,所以后来他用英语同英国人对话或者用英文写文章,均能流畅自如。他曾出版《英文文法》专著,写得颇有特点。借助于外文资料,刘瀚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电话、电报、广播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国内外有关情况。
哈尔滨无线电台正式成立后,在刘瀚的主持下,便开始开办了两项业务。第一项是新闻电报和商务电报,将电报业务从军事专用解放出来,成为商行、新闻、民众都可以利用的通信工具,第二项是他利用自己掌握广播无线电发射方面的技术,对马可尼双工机的野战电话机加以改革,开办了无线电广播,开创了中国国人自办广播无线电台的先河。
哈尔滨无线电信局接收后,于1923年2月开始试办新闻和商电,因此,当时设在今道外北四道街和道里石头道街40号的东三省无线电收发处(后改为东北无线电收发处)的业务十分繁忙。当时,需要往外埠拍发的电报要由人送到马家沟的报房进行拍发;外地拍来的电报接收以后,又要由人转到道外或道里,再送到收报人手中。传递电报人员的劳动量很大,效率不高,很不方便。于是,刘瀚开始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措施,不久他研制出了专线控制收发电报的装置,拉上专线便可以在道里、道外收发,利用装置控制马家沟报房进行发报或收报,减轻了劳动,提高了效率,人们对刘台长的创造,非常钦佩。
随着通讯业务形势的发展,哈尔滨无线电台的原有设备--俄制火花式发射机(由四台柴油发电机供电)和马可尼式发报机,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因此,刘瀚积极更新设备。1925年,采用德国西门子电子管式发报机,安装在新机房,功率提高到了5000瓦特。刘瀚早就准备研究改装短波无线电发报机,他画草图,提出设计方案,收集材料,利用替换下来的无线电元件进行装配实验。经过持续地努力,终于自己装配出一台150瓦的短波发报机,投入使用。事隔不久,刘瀚又连续自装了5台收音机,接着又研制装配成功广播发射机,表现出了他在无线电广播方面高超的才能。这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的无线电广播界是难能可贵的。
1923年9月,中共中央派遣来哈尔滨开展工作的共产党人陈为人、李振瀛找到了刘瀚台长,他们以老同学的关系,发起成立了"哈尔滨通讯社",由于有刘瀚主持的哈尔滨无线电台这个新闻来源和传播工具,因而得以在东省特区滨江道尹公署备案,开展新闻电讯业务,为中国共产党在满洲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该通信社后虽被当局威逼下解散,但刘瀚在共产党人的影响下,民族意识爱国心理越来越强。后来在他维护中国电信主权、同日本人的侵略行径进行斗争中,表现出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932年,日寇占领了哈尔滨。刘瀚便秘密南下,先到北平,后到绥远电报局。由于日本人不断追捕,刘瀚不得不躲避在陕西省凤县双石铺。1941年,刘瀚在住所病逝,时年5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