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市区10余座教堂中较大的两座之一,是深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的东正教堂。最初兴建于哈一百原址,为木制结构,1912年重建,仅在外面加了一层砖,成为砖木结构的灵车存放库。 随着东正教哈尔滨大主教区活动的增加,教徒数量急剧膨胀。据哈尔滨主教区监理局统计,1922年,哈尔滨大主教区的东正教信徒人数已达30万人,圣·索菲亚教堂原有规模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1923年9月27日,又开始异地重建,地址在水道街(现兆麟街)与地段街之间,透笼街一侧(现存教堂),用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建成。砖石结构的教堂建筑面积721平方米,高53.35米,用红砖200万块,耗资18.4万元(大洋),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教堂,成为众多东正教徒神往的圣地。当时,圣·索菲亚教堂下设修道院、神学院、印刷厂等,还有教廷批准设立的教务委员会,是东北亚地区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教务委员会。
该教堂的平面呈东西走向的十字架形状,基座为高2米的花岗岩石座,主体为柱型,能容纳2 000人的大殿由一巨大的穹顶所覆盖,在中央构成特殊的球面,形成巨大的室内空间,圆顶伸出屋面后是一个八面体的大柱墩,每个面各开一个高侧窗,墩顶经过多层复杂的线脚过渡到成为16面体的柱墩,每个面都开一个高侧窗,檐口上有花瓣形和钟乳体装饰线脚,通过二层高的柱墩,举起一个造型十分饱满的巨大洋葱头式穹顶,并通过它的轴心作用统承着4个不同大小的"帐篷顶"。集中式的构造,体现了主从有致的特点。
教堂内设3个圣所。中央圣所正面的基督圣像长2.18米,宽1.42米;右侧圣所正面的基督复活圣像长1.73米,宽1.02米;圣·索菲亚像和圣·尼古拉像分别由昆斯坦商诺泡尔大主教依奥阿基母师和基耶夫都主教依奥阿基依师寄赠。上述圣像均系铅铸而成。油画 "俄罗斯的洗礼",长3.30米,宽2.13米,悬挂在教堂醒目的位置。教堂主体分为4个楼层,楼层之间由楼梯相连,前、后、左、右共计有4个出入门。其中,左门、右门是重大节日期间专供举办宗教活动时用的;后门则是全体神职人员的公共门。正门顶部有钟楼。整个钟楼有一大六小七座钟,每座钟都是用响铜制作的。据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朱世朴司祭介绍 每座钟都是一个音符,7座钟便构成了7个音符,经过专门训练的打钟者手脚并用,有节奏地敲打不同的铜钟,由此传出的抑扬顿挫的钟声响彻云霄,就连远居阿城的人也会听到清脆悦耳的钟声。
教堂的装饰,采用了罗马式连续拱券的处理方法,窗两侧用砖砌成了方圆相同的壁柱,帐篷上的火焰型尖券,雄浑壮阔的外貌和华丽多彩的细部,远远看去,红砖墙、绿穹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宏伟多姿的色彩。
20世纪50年代,苏侨回国、俄侨出走,至50年代末,索菲亚教堂已处于信徒所剩无几、又无神职人员的状况,60年代初关闭。
圣·索菲亚教堂与尼古拉教堂(又称喇嘛台,原坐落于南岗区)、布拉维因斯卡亚教堂(原坐落于中央大街松花江畔)并称为哈尔滨市三大东正教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尼古拉教堂、布拉维因斯卡亚教堂相继被人拆毁,惟有圣·索菲亚教堂幸免于难。然而,在多难的时代,圣·索菲亚教堂也难逃厄运,教堂的大钟被拆走,屋顶十字架亦被拆除,教堂的建筑主体伤痕累累,文物盗毁殆尽。从此,这座设计精美、施工考究的建筑就一直沉睡在商业街的喧嚣中,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被围裹在一片违章建筑之内的圣·索菲亚教堂,远看近观都不得其全貌。只有那巨大的"洋葱头"式的穹顶带着无奈的悲哀向蓝天刺去。
1996年,这座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圣·索菲亚教堂也得以修复,虽然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竖起了屋顶的十字架,铸造了数口铜钟,但这并非恢复了早已逝去的宗教活动,而只将其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定名为建筑艺术馆。
1997年,由市政府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周围扩建了敞开式的休闲广场,总面积为6 640平方米,简洁大方。广场以教堂为中心,长方形上升式,以教堂为视觉中心,给整个教堂以托举升腾的气势。教堂主穹顶上方金色的十字架直冲云霄的动势与广场古朴凝重的静感形成对比,相得益彰。地面铺装花岗岩,南北两侧设有块状绿地,广场中央的巨型花坛拥着清凉的喷泉,让夏季的索菲亚广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一群群自由飞、栖的广场鸽,安逸地享受着这友好的人文气息。广场上的每件事物,大到绿化树林,小到座椅、围栏,均采用欧式风格设计,与教堂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
今天,当你再次走进这座体现着多元化文化结晶的欧式教堂时,所感觉到的已不是往昔的神秘莫测,也不是"文化大革命"时的荒凉寂寞,而是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再现。这种文化再现仅从殿内几十幅西洋油画、壁画和300幅18世纪末至1946年反映哈尔滨历史风貌的老照片中就能体味。正门对面的天门圣所上方一幅《最后的晚餐》首先映入眼帘。它与其面前的八幅西洋壁画,既再现了圣·索非亚教堂的原始风貌,又折射出西洋绘画的精湛艺术。除此之外,主殿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的就是反映哈尔滨历史风貌的300幅老照片了。这些照片从三方面反映了哈尔滨历史凝固的瞬间。城市童年,展示了哈尔滨城乡嬗变与都市兴起的过程;旧时风貌,展示了哈尔滨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中西方文化浸染,各式建筑异彩粉呈的情景;社会掠影,展示了哈尔滨受外来文化浸染后独特的城市风貌。大殿的左右两侧是经后回廊连接耳房的耳门,走下耳门的台阶,就会看到回廊两侧墙壁上贴挂的西洋油画。听工作人员讲,在回廊上展出的油画是曾留存于此或从民间收集回来的,还有俄国功勋画家亚历山大利用有百年历史的门板芯上的自然纹理绘制出的作品。然而,在这众多的西洋油画中,却有一幅引人注目的大型中国油画《寂》。这幅作于1986年以寒冬时节的索非亚教堂为创作题材的油画,精心描绘了教堂改造前风化的砖、破碎的玻璃、没有十字架的穹顶、紧锁着的大门,展示了当时教堂的封闭和孤独。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圣·索菲亚教堂归属于东正教,因为它1907年兴建时就属于东正教。不过,日前有人查阅有关文献证实:新建后的索菲亚教堂(1932年)已改为基督教克里米亚派的教堂……不管怎样,慕名而来的众多游客们,恐怕只为领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充实的文化内涵,体会它的古老文明罢了!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今天,当你徜徉于这座风格典雅、富丽堂皇、深受拜占庭风格影响的建筑附近时,你会不经意间感受到哈尔滨那独有的、异国情调中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诚然,它更是沙俄入侵我国的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历史的重要珍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