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工商业联合会》
 
 
第二篇 工商联合会筹委会、工商联合会
 
 
第二章 工  作
 
 
第二节 协助政府发展私营工商业
 
 
  一、扶持私营工商业恢复发展
  市工商联筹委会成立后,对制约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的资金不足、生产资料缺乏等问题进
行了了解,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私营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在贷款、贷给生产资料、接受政府
加工订货、代销商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46年秋,经油坊公会申请,哈尔滨市政府贷大豆给协昌仁、华英两大油坊,使其开工
恢复生产。同年冬,又为10家油坊贷款1600万元并豁免豆油税,使各油坊开工复业。为解决
人民穿衣问题,扶持与恢复纺织工业,1947年夏,市政府又发放棉花10万斤以发展布匹生产。
为扶助私营企业发展,市工商联筹委会积极配合市百货公司通过花纱布公司供给原料和委托
私营纺织业加工订货。为争取贷款,市工商联筹委会还一再向主管金融部门呼吁,动员同业
担保并对银行负责,以解决私营工商业资金不足问题。1948年4—6月,东北银行哈尔滨分行
共发放工商业贷款20.28亿元。其中工业贷款439户12.7亿元,商业贷款236户7.58亿元,
对因资金不足而周转不灵的工商业起了急救作用。
  1950年前3个月,组织农具制造、机器制造、铁匠炉、车辆等有关行业接受松江省、人
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东北人民政府及部分县城的各种农机具和车辆等生产加工订货共13400
多台;组织纺织漂染等有关行业为市百货公司、市花纱布公司加工订货,价值60余亿元。
1950年3—4月,组织铁工、制材、油坊、印刷、染业、胰腊、麻绳、中药、浴业、农园、食
品、制毡、饮食、电锤、制鞋、理发、粮谷加工、安瓶、鞋帽、胶鞋、纺织、山海杂货、铅
笔等行业和同记商场、利泰纸厂等与市有关公营企业先后签订了公私加工订货合同。仅4—5
月即加工成品价值421.8亿元(东北地方流通券),加工费91亿元;加工利润已由1949年仅
够开支费用增为每匹布可获纯利3万元,定货值约为63.78亿元。使这些企业渡过了难关,
为发展生产贡献了力量。
  同年8月,市二届一次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哈尔滨市关于订立加工定货合同管理暂行
办法》,号召私营企业应向“公开产量,公开技术,提高定额,改善管理,保证质量,降低
成本”的方向发展。市工商管理局8月18日前共审核合同210余份,其中包括20余行业210家
工厂,加工产品50余种,没有1份交货延期,偷工减料现象大为减少,加工中遗留的问题也
得到合理处理。当年,前4个月的加工订货占上年全年生产的三分之一以上。加工定货扶持
了私营企业,使其渡过了难关。9月中下旬,哈尔滨市面向农林工矿的制粉、制油、粮谷加
工、织布、漂染、制材、铁工等19个行业145家私营工厂,在国家陆续加工定货或定购、代
销扶助下,生产不断发展。制粉业接受大批加工任务,加工利润可占加工成本10%;制油业
接受加工大豆767.4万公斤,加工利润可占加工成本20%;织布业在织布加工委员会指导下,
1000余家工厂接受加工各种布匹,加工定货计19836匹。
  为扶助私营工商业的发展,1950年10月6日,哈尔滨市成立以东北银行松江分行、市工
商管理局、市工商联、工业服务部、农村服务社及私人银行等10余个单位联合组成的“哈市
私营企业贷款审查小组”,专门审查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市工商联本着对国家对业者双方
负责的精神,为运用好贷款认真履行了应担负的责任。1950年11月13日,市工商联第一届会
员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加工订货的决议》,还通过了《关于组织产销联营的决议》。决议指
出,要求继续向会员宣传加工订货管理办法精神,特别对军需加工生产及农、林、矿与城乡
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应努力做到提高技术,保证质量,节约原料,减低成本,按期完成任
务,反对投机倒把行为。会后,工商联通过生产指导和帮助厂家解决加工中具体问题,受到
各加工企业的欢迎。使个体分散无组织的经营向集体发展,解决了生产、销售采购方面存在
的问题。很多私营工商业者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和市工商联的协调下,积极申请,相继组织了
各种不同形式的私私产销联营。
  1951年1月12日,机器制粉业在自愿自主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哈市机器制粉厂联合营业
处”,配合国家购销计划,联合采购原料,联合推销产品,统一接受国家加工订货任务。肉
食业、禽卵业、百货业,织布业、铁桶业、大车业、木箱业、木农具等行业相继组织私营联
营体,以扩大营业,并组织赴农村采购原料及副产品,解决了原材料的不足,产品和副产品
滞销或没有加工订货货源等问题。食肉业组织三四个联营小组,下乡采购活猪140头,并减
收屠检手续费,使成本降低,稳定了市场物价,满足了市民需要,也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
性。蛋禽业联营后,银行给予贷款,从产地采购,大大降低了成本。大车制造业联营后,生
产、原料、运销等问题都得到解决,市政府调拨木料2000多立方米,贷款1.9亿多元,给全
行业增加了活力。至7月,已有9个行业914家业者参加组织联营。毛皮加工、电锯制材、大
车代理店、酱业、毛织品、中药等行业也都先后酝酿准备联营。
  为贯彻松江省土产会议精神,扩大城乡物资交流,1951年5月,市工商联成立了交易促
进科。在市工商联协调帮助下,7月10日,哈尔滨地区城乡互助委员会成立。11月26日,哈
尔滨地区城乡互助委员会召开了副食品、新旧农具等专业会议,各地与哈尔滨市的信托公司、
私营食肉业、家禽业签订副食品供应合同、协议价值达40.7亿元(旧人民币),满足了城
乡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也大大提高了私营工商业生产经营积极性。
  哈尔滨市组织商业代销始于建国前。1949年3月23日,市工商联筹委会配合市专卖局召
开黄酒与洋药酒公会会员及7家专卖品代销处会议,对44户商店发放了“专卖品零售商购销
年帐”,这些商店成为最早的经销代销点。
  二、配合开展普查登记工作
  1948年2月1日,哈尔滨市政府依据《哈尔滨特别市战时工商业保护和管理暂行条例》规
定,以1947年底各工厂、商店(包括国营、公营、公私合营、私营及外侨经营的企业)的实
际情况为基准,对全市所有工商业进行登记,全面了解哈尔滨的经济实力。市工商联筹委会
除动员全体委员和同业公会委员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外,还抽调干部75人参加这项工作。在登
记过程中,工商联对少数认识模糊的业者,依据政府规定讲清登记的目的是为克服盲目生产,
向有计划生产发展进行说服教育。
  为发展正当工商业,1949年1月15日,市政府工业局和商业局根据新的划分业体性质、
营业范围的标准重新进行登记。市工商联筹委会和同业公会配合政府组织各行各业认真进行
登记。经过这次整顿,使私营工商业工商不分、业体混淆现象得以克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流动性受到控制。
  1950年8月11日,哈尔滨市为执行东北人民政府关于进行私营工业普查的决定,进一步
了解私营工业的基本情况,更好地发挥私企的生产能力,对全市私营工业进行了全面普查工
作。市工商联筹委会组织全市的72个行业8000多业者及会计、技术人员,宣传普查的意义,
解释表格的填报方法。同时组织600多名干部和学生,分成7个工作组深入各行业,配合政府
圆满完成了普查工作。
  同年12月22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布《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办法》。1951
年4月30日,中央财政部发出《关于重估财产课税问题的规定》。为贯彻执行政务院颁布的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组成了以市工商联为主有关方面参加的登
记委员会,并在各同业公会联合办事处设立登记分会,对私企财产进行重估登记工作。市工
商联配合市工商局召开私企各行业主委、行业组长联席会,请市领导作动员报告,并组织向
全行业认真传达贯彻。阐述重估财产调整资本的重要意义,消除业者的思想顾虑。还派有关
干部与行业组长深入行业,配合业者认真做好财产重估登记。
  三、组织纳税评议
  1948—1949年,由市工商联筹委会和各同业公会派人深入各行各业,组织民主评议确定
工商业纳税额度。1950年4月15日,东北人民政府在下发《关于工商业税管理问题》的指示
中规定,城市工商业应按行业组织同业公会,由市工商联领导,并按地区结合行业组织纳税
小组。根据这一指示精神,9月1日,由市税务局、工商管理局、总工会、市工商联及工商界
代表组成了哈尔滨市税务复议委员会。6日,市工商联配合税务局在全市工商界扩展按帐计
征户,号召全市工商业者在反假报运动中,要自动修正帐簿上的虚假部分,健全会计制度,
争取按帐计征。至9月10日止,自动修正帐簿的307户。为便利工商业者新帐簿的登记,市工
商联与税务局商定,1951年1月6日开始按行业分别在各同业公会轮流进行登记。对因评税等
原因未能按期登记的遗漏户,限期到同业公会开信补登;对逃避登记者依税务条例处罚;对
未建帐户的,要求工业户须建总帐、日记帐、分户帐、原材料及制成品帐;商业户需建总帐、
日记帐、分户帐、商品买卖帐等帐簿。
  1952年8月28日,以市工商联为主的1952年度工商业税民主评议委员会成立。根据工、
商业别,大、中、小户和地区情况,还在各行业中自下而上组成了行业民主评议会。9月,
市工商联配合各税务分局开展评议工作。评议工作坚持“多漏多补、少漏少补、实报不补”
的原则,在全市工商业者的配合下,通过评比站队,评议结果得到了一致赞同。各区工商业
者在民主评议委员会领导下,为迎接国庆节,掀起积极缴款提前入库,按期完成缴税的热潮。
道里、西傅家、香坊等区委员、组长亲自组织交款。顾乡区12个行业120余户工商业者积极
响应号召,9月17日税票发到各户后,全体工商业户仅用两小时,就汇集全部税款,提前入
库。
  四、开展产品质量检查
  1948年2—3月,市工商联筹委会与各同业公会配合市工商局,对全市火柴、胰蜡、牙刷
牙膏、油漆涂料、火碱、颜料、墨水、铅笔8个行业进行了评定,其中质量差的占半数以上。
牙膏、牙刷问题较严重,质量完全合格的仅有20家,占总数的17%。有些厂家不重视质量,
使用多种商标,一个牌子倒了再换一个。针对这种情况,经工商局决定,凡生产牙膏、牙刷
的工厂,每厂只限使用一种商标。商标印制前,要将商标图样交到同业公会和工商局审查登
记,同时将一份成品及三份商标送交工商局备质量鉴定。工商局对这次检查结果,分别予以
奖惩。
  1949年9月,市工商联有关同业公会配合市工业局对全市胶鞋、电池、度量衡器、钢笔
水等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对胰蜡、罐头、针织品等行业的商标进行了整顿。12月27日,市工
商联与市工业局共同召开私营企业模范技术员授奖大会。对打破保守思想,努力钻研技术,
使产品质量有明显进步的牙刷、粉笔、牙膏、玻璃、斧子、铁锹等行业的12名模范技术员给
予鼓励和物质奖励。根据市工商局工业产品调查登记工作的要求,1950年4—6月,市工商联
组织各同业公会对铁锹、斧子、胶皮鞋、牙刷、砂轮、马具等122种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并
对35个技术研究会和产品管理委员会进行整顿,加强了对私营工业的质量管理,消除了不执
行产品质量标准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上半年配合市工商局完成了对全市41个行业4300多家私
营工厂118种产品质量的检查。共发动3500多家私营工厂,组成34个产品检查小组,18个技
术研究会,通过组织互相集体参观、开座谈会,推动和促进了私营企业经理、厂长研究技术,
采纳合理化建议,以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经检查有126家产品质量超过规定标准,有1337
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1951年11月15日,市工商联、市工商局、总工会共同召开私营工业
先进技术人员奖励大会,受到奖励的有工人、技术人员及经理共53人。
  五、开展明码实价运动
  为贯彻哈尔滨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决议,1949年12月24日市工商联筹
委会组成明码实价委员会,会同有关同业公会研究开展明码实价运动。在市工商联明码实价
委员会的推动下,1950年7月30日,各行业组成46个检查组,广泛开展检查工作。检查以宣
传教育为主,处罚为辅。10月21日,市工商联鉴于部分成衣店乘冬季生意繁忙之机,不遵守
同业价格公约,召开成衣同业会议,合理调整和重新制定了棉干部服标准价格与等级标准,
并得到市工商局同意。会议还决定建立业户等级到工商局备案制度,同时将新标准价格和全
市成衣店等级登载于《工商周报》。
  1951年11月17日,为协助政府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揭发投机商的非法行业,市工
商联明码实价委员会开展了明码实价普遍大检查。着重检查百货、商场、米面粮、燃料、食
内、青菜、面食、煎饼、摊贩、鞋帽、文教品、农用品、日用杂货、面包、粉坊、豆腐、面
条、毛皮加工、制帽、制鞋、毛制品、服装制造、酱园、粮谷加工等24个与人民生活关系密
切的行业明码实价执行情况。为稳定物价,防止投机商乘机扰乱市场,12月下旬,市工商联
明码实价委员会开展了有关年货行业的明码实价检查。着重检查了副食品行业,如食品杂货,
文教品及迷信品等行业,对乘机抬高物价、扰乱市场的给予严厉惩处,进一步推动各业执行
明码实价,保证了年关物价稳定。
  六、创办企业公司
  1948年,市工商联筹委会提出由政府投资,吸收私人资本和社会游资,创办国家资本主
义性质的企业的建议,市政府和东北财委予以肯定、批准,并委托市工商联组织工商界酝酿。
市工商联筹委会召集工商界上层人士商讨组建公私合营企业公司,与会人士一致赞成,并愿
带动全市工商业者响应政府号召。会上推选刘芝、杨祝民等16人组成筹委会,并起草了公
司章程,在工商界广泛宣传动员。予定筹集东北地方流通券35亿元(实收半数)。市政府社
会局公股(罚没敌伪财产和斗争果实)占全部投资的51.28%;私股占48.72%,由制粉、
油坊、机器漂染、皮革、百货、电料、保险、银行等营业状况较好的行业投资,股票采取记
名发行,每股105.264元。企业公司贯彻执行“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支援战争”的指导方
针。购进工业生产必需的原料,支援民生工业,支援战争;组织产销,重点是军需民用,沟
通城乡关系,配合国营企业平仰物价;广泛联系私人资本私营企业,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做
到为人民、为战争服务。企业公司既进行工业生产,又组织产品销售与供应原材料的商业活
动,并从事农林畜牧及信托、保险等多种经营与发展自营工业企业。
  1948—1954年,企业公司联合私人资本,发展新型企业,先后组建了百货商场、搪瓷、
皮具、器械、林业、农业、染业、农具、牙刷、铅笔、窑业、药业、肥料、日用化学、油漆
颜料、印刷等公司和工厂,还与银行合办了公私合营保险公司。此外还开办了汽车修理厂,
经营运输业务。先后共建立30个工商企业,形成一个国家资本主义企业集团。1954年企业公
司划归政府有关部门领导。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