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粮食》
 
 
 
 
 
 
第二篇 储  运
 
 
  清末年间,哈尔滨市粮食靠乡镇的义仓和粮栈储存。粮食的运输,陆路靠畜力车运,水
路靠船运。中东铁路营运后,大宗粮食为火车运输。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适应日俄战
争的需要,沙俄驻军在八站(后称八区)建设了货物仓库(俗称粮台),也是储存粮食仓库。
城市民间储粮,多靠中外粮商开办的粮栈、火磨及油坊的库房和场地。
  1921年,哈埠的火磨和油坊就有储粮库房60余栋,储粮面积达13606平方米。1927年,
中外粮商在八站建有13541平方米的库房,拥有58.75万平方米场地,开辟了哈尔滨市的仓
库业。民国中期,通过铁路和水路,每年运入哈埠粮食达40万吨,中转与出口的粮食达120
万吨。
  哈尔滨市沦陷后,日伪当局基本垄断了哈市的粮食储运业。外商在哈埠经营的仓库业13
家,其中日商4家有仓库24处,苏美外商8家有仓库10余处。1932—1945年,日本人每年从北
满掠购粮食115—125万吨,运入哈市储存和中转。
  哈尔滨市解放后,人民政权将日伪留下的仓库、船坞码头、日光糖厂与两家私营火磨改
造成10余座中、小型粮食仓库。至1949年,先后在香坊、顾乡、八区等库、厂建成14栋房式
仓。全市库房和场地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储粮能力16万吨。
  1953年,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国家对国营粮食仓库重点进行开发建设。随后,在粮
库和粮食加工厂开展“四无”粮仓活动,从而促进了全市粮食储藏的安全保管。
  60年代至70年代,市粮食部门仓储企业重点抓粮油储藏设施、作业机械、散积装运、合
理运输、装具改革和科学保粮、安全储粮等项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全市各库
厂的储粮设施进行配套性建设,使库容、库貌都有很大变化。
  1990年,全市粮食部门的粮油储藏和机械化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各种库房70栋、筒仓
188个,总储粮能力达46万吨,已适应全市粮食保管、加工和销售发展的需要。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