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会计科目
1950年,规定总预算会计科目分5类:岁入类、岁出类、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
同类。岁入类、岁出类,根据规定的总预算收入,支出所编列的预算科目“款”的名称,设
置了明细科目。资产类下设金库存款、库存粮食、库存实物、预付经费、企业资金等科目。
负债类下设暂存款项、应付运转支票、应付公债、应付外债、折旧积存、本年结余等科目。
资产负债共同类下设上级往来、所属往来、其它往来、资产负债差额、下年度往来、上年度
往来等科目。1953年,国家规定总预算会计科目,取消了岁入、岁出、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
保留资产、负债两类科目。资产类下设货币资金、核准经费、预算支出、往来款项、贷出款
项科目。负债类下设预算收入、预算拨款、往来款项、借入款项、预算执行结果科目。1956
年,按国家规定,预算会计科目有所变化,取消了资产类的核准经费、往来款项、负债类的
预算拨款、往来款项科目,增设周转金科目。
1966年,预算会计科目有较大变化。由资产、负债2类,改设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
金结存3类。资金来源类下设预算收入、附加收入、与上级往来、预算暂存、其它暂存、预
算周转金、预算年终结余、附加年终结余8个科目。资金运用类下设经费拨款、建设银行拨
款、农业银行拨款、附加拨款、预算支出、限额结算支出、附加支出、与下级往来、预算暂
付、其它暂付10个科目。资金结存类下设金库存款、其它存款和在途款3个科目。
1976年,总预算会计科目分预算内、预算外两部分。预算内部分的资金来源类下设预算
收入、与上级往来、预算暂存、预算周转金、预算年终结余、银行支取未报数6个科目。资
金运用类下设经费拨款、基建拨款、预算支出、限额结算支出、与下级往来、预算暂付6个
科目。资金结存类下设金库存款、在途款2个科目。预算外部分的资金来源类下设自筹收入、
自筹年终结余、更新改造资金、其它存款、自筹周转金5个科目。资金运用类下设自筹拨款、
自筹支出、其它暂付3个科目。资金结存类下设其它存款科目。1981年,预算内、预算外的
资金来源类分别增加了地方政府购置国库券和中央借用地方财政款科目,资金运用类增加地
方借用中央财政款科目,资金结存类增设库存国库券科目。1984年,预算内的资金来源类增
设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调入资金科目,取消了银行支取未报数科目。资金运用类
增设拨存银行款、上解支出、补助支出科目。在预算外资金来源类取消了自筹周转金科目,
资金运用类增设调出资金和专项基金贷款科目,资金结存类增加预算外在途款科目。1987年,
在预算内的资金来源类增设“国库券利息收入”,恢复“中央借用地方财政款”和“地方借
用中央财政款”科目。经过多次变更,1989年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预算内的会计科目为:
1.资金来源类:预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调入资金,与上级往来,预算
暂存,预算周转金,预算结余,购入有价证券。2.资金运用类:经费拨款,拨存建行款,
预算支出,限额结算支出,上解支出,补助支出,与下级往来,预算暂付。3.资金结存类:
国库存款,库存有价证券,在途款。预算外会计科目:1.资金来源类:预算外收入,预算
外补助收入,财政专项周转金,预算外暂付,预算外结余,预算外购入有价证券。2.资金
运用类:预算外拨款,预算外支出,预算外补助支出,调出资金,财政专项周转金贷款,预
算外暂付。3.资金结存类:预算外存款,预算外库存有价证券,预算外在途款。到1990年,
仍沿用这些会计科目。
二、会计帐簿
1950年,规定各级总预算会计,设置序时帐、总分类帐、岁入明细帐、岁出明细帐和往
来明细帐。1951年,总预算会计帐簿改设传票汇总表(或日记簿)、总分类帐、各种明细分
类帐和各种登记簿4种。各种明细分类帐分岁入、岁出、资产、负债4大类。岁入、岁出按
“款”设帐簿,按“项”设帐户,按“目”设专栏。资产、负债明细分类帐,按规定的科目分
设。各种登记簿视工作需要设置。1953年,会计帐簿由4种增加到9种,除总分类帐未动外,
增设了序时帐、预算收入明细帐、预算支出明细帐、经费拨款明细帐、暂收款明细帐、往来
款明细帐、代管款项明细帐、补助登记簿。1956年,又增设了地方机关经费存款明细帐和贷
款、借款明细帐。1963年规定,总预算会计只设总帐、明细帐两类。明细帐有地方预算收入
明细帐、地方附加收入明细帐,地方经费拨款、地方附加经费拨款明细帐,地方预算支出明
细帐,各种存款和贷款、借款明细帐。1966年,总预算会计的各种帐簿均由借贷记帐法,改
为收付记帐法,对各种帐簿的设置除总帐不变外,明细帐设有:预算收入、自筹收入明细帐,
预算经费拨款、自筹经费拨款明细帐,预算支出、自筹支出明细帐,更新改造资金支出明细
帐,预算内外暂存、暂付与下级往来明细帐。1984年,增设库存国库券明细帐并以总帐代替。
1989年,财政部颁发新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总预算会计的帐簿除总帐外,
还设明细帐:预算收入明细帐,按照国家预算收入科目设置;下级上解收入明细帐,按上解
的地区设置;“调入资金”和“上级补助收入”以总帐代替明细帐。经费拨款明细帐,按照
领款单位的名称和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款”设置。“拨存建行款”以总帐代明细帐。预算
支出明细帐,按照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款”或“项”设置,补助支出明细帐,按补助地区
名称设置;“上解支出”以总帐代明细帐。上、下级财政之间的往来明细帐,按照财政机关
名称设置,预算暂存、预算暂付明细帐,按存、付单位或资金性质设置。“国库存款”和
“库存有价证券”明细帐,可以总帐代替。预算外资金总帐、明细帐的设置可以按照预算内
设置的原则办理。直到1990年仍沿用上述规定的会计帐簿,并开始采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记帐。
三、会计凭证
1951年,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帐凭单两种。原始凭证有各项收入解款(粮实)书,
各种金库库据,各项收入退还申请书及退还收据,各项经费预借通知书,支付通知书,借据、
领据及支付命令,各项资金之支付通知书,领据及支付命令,各项临时收据及存根,发行公
债还本付息有关收据,借外债的有关各种书据,金库、粮库、实物库的收支及库存报告表,
专业银行的基本建设资金拨款报告,各机关的会计报告及各种基金、专款的会计报告,粮食
和实物损耗的报告及证明文件,各机关的财产报告表,经批准的岁入岁出预算书,经批准的
岁入岁出计算表和决算表,各种财务计划及业务进度报告,以及其他有关的财务契约、合同、
文件等。记帐凭单有收入传票、支出传票、转帐传票等3种。1953年,除个别会计因情况特
殊,仍用原始凭证填制传票做为记帐凭单外,一般都改用原始凭证经过审核并加盖记帐凭单
戳记代替记帐凭单用以记帐。1954年,原始凭证有12种,季度分月财务收支计划,季度经费
计划,基本建设拨款季度分月计划,经费拨款申请书或财务部门通知预付经费的凭证,金库
收入统计表,汇总收入统计表及其他报表凭证,支付命令或拨款书,经费拨款缴回通知书,
各机关月份会计报表,基本建设拨款月报或汇总表,往来款项通知书,各种借据、收据,其
他有关凭证。1956年,地方财政机关原始凭证为8种,预算或财务部门的拨款通知,人民银
行送来的存款户帐单和凭证(包括预算收入分成明细表,预算收入退还分成明细表,缴款书
回报联,记帐凭证,拨款凭证,临时存款户抄帐单和所附预算收入分成明细表,退还分成明
细表,缴款书回执联),银行送来的地方预算周转金存款户抄帐单,单位预算机关的会计报
表,基本建设拨款月报或拨款汇总月报,收入机关通知更正预算科目的暂收款转帐凭证,税
务机关的地方预算收入缴回清单,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1983年,
各级财政机关原始凭证包括:国库报来的各种预算收入日报表及其附件(缴款书、收入退还
书、更正通知书等),各种预算拨款和转帐收款凭证(财政库款支付凭证回单,各种汇款回
单等),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的支出月报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基本建设支出,农业资金
支出月报等,以及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1989年,取消了农业银行
的基本建设支出月报和农业资金的支出月报。其它仍按1983年规定执行。
四、会计报表
1950年,规定会计报表分月报、季报、年报3类。月报有总帐科目余额表,岁入、岁出
各科目累计明细表,资产负债及资产负债共同类各科目累计明细表,各种库存报告表;季报
也以同样表报报送,年报有总帐科目余额表,年度岁入、岁出预算决算比较表,资产负债表,
年度岁入、岁出决算明细表,资产、负债及资产负债共同类各科目明细表,各种库存表等6
种。1951年,会计报表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4类。日报有库存日报表1种;月报有总
分类帐科目余额表,各种岁入、岁出分月累计情况表,预付经费明细表,暂收款项明细表,
往来款项明细表5种;季报有本级表和汇总表。本级表有岁入岁出计算表,岁入岁出计算明
细表;汇总表有总分类帐科目余额汇总表,岁入、岁出分月累计情况汇总表,岁入、岁出计
算明细表,岁入、岁出计算明细汇总表。年报有本级表和汇总表两种。本级年报有岁入、岁
出决算表,岁入、岁出决算明细表,税收留用及收支比较决算表,资产负债表,预付经费明
细表,企业资金明细表,折旧积存明细表,往来款项明细表,暂收款项明细表;汇总表有岁
入、岁出决算明细表,岁入、岁出决算明细汇总表,岁入、岁出决算分配汇总表,所属税收
留用及收支比较决算汇总表,资产负债汇总表,企业资金明细汇总表,折旧积存明细汇总表。
1953年,月报增加机关经费存款明细表,往来款项金额明细表由年报改为月报。1956年,取
消日报,保留月报、季报、年报3类。月报有地方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季报有资产负债表,
地方预算收支计算表,定员定额情况表3种。年报有最终资产负债表类,收入、支出总决算
表类,附表类。1960年,取消了季报,增加了旬报、半年报,年报根据规定的决算统一表格
编报。1984年,除预算内报送旬报、月报、季报、年报外,预算外资金也按预算内规定的各
种报表上报。旬报填报项目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填报,收入,报到"类"和几个主要"类"
或主要"款";支出,列报支出合计和其中的基本建设拨款、行政事业费等几个主要数字。月
报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个部分,按《国家预算收支科目》列报到"款",按年度累计执
行数编报。季报在月报的基础上,较详细地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反映资金分布状况和定
员定额执行情况,并有较全面的文字说明。年报是各级财政总决算。直到1990年仍执行上述
规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