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农业》
 
 
第八篇 乡镇企业
 
 
第一章 企  业
 
 
第三节 职工队伍
 
 
  一、职工人数
  随着全市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职工人数逐年增加。1978年,全市社队企业总数为1553
个,职工达6.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8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政策,哈尔滨市各级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
兴农村经济和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工作,全市各地农村出现了乡办、村办、户办、联
户办企业“四轮驱动”,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业齐上”大发展的
新局面,职工人数迅速增加。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职工总数达13720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
数的35.82%。按企业类别分,乡办企业57158人,占职工总数的41.66%;村办企业41955
人,占职工总数的30.58%;局办企业2328人,占职工总数的1.69%;联户企业436人,占
职工总数的0.32%;个体企业35324人,占职工总数的25.75%。
  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职工总数达170998人,比1985年增加33797人,平均每年递增
4.5%。按企业层次分,乡办企业44790人,占职工总数的26.19%;村办企业43718人,占
职工总数的25.57%;局办企业3124人,占1.83%;联户企业606人,占0.35%;个体企业
78760人,占46.06%。
  二、职工素质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职工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前未受过职业培训。国家
从农村招收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分配到乡镇企业。多年来虽有过干部、工人、知识青年下
放或返回农村,但比重很小。1980年,全市乡镇企业系统职工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100多人、
高中1000多人,分别占全部职工人数的0.14%、1.4%。工程技术人员仅有200多人,占全
部职工人数的0.28%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奇缺一直是十分突出的问题。1980年后,全
市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开始有计划地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或以各种方式引进人才,使
全市乡镇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系统具有一
定文化程度的职工56992人,占职工总数的40.68%。其中大专(含大专以上)307人、高中
(含中专、技校)9062人、初中47623人,分别占职工总数0.21%、6.47%、33.99%。
有工程技术人员1431人,占职工总数1.02%。其中中级以上330人、初级911人,分别占职
工总数的0.23%、0.65%。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系统职工有大专(含大专以上)文化程
度的920人、高中15010人、初中50059人。有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3398人,比1986年增加1967
人。
  工程技术人员除有计划地培养外,从大厂、大专院校、大科研所引进人才也是其主要来
源之一。1986年,全市乡镇企业引进人才1093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340人、技术工人737
人。1986—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共引进人才8973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2464人、技术工
人6337人。
  三、职工培训
  1980年前,哈尔滨市乡镇企业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工培训工作,企业只按生产需求培训
岗位新工人,多采取以老带新、能者为师,"以师带徒"的方式。1980年,全市各级乡镇企业
主管部门成立后,针对全市乡镇企业职工队伍文化、技术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奇缺的实际,
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企业职工。在提高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基础上,重点培训财务人
员、统计人员、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全市乡镇企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
断提高。为适应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加大对乡镇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力度,市集体经济办公
室于1990年3月成立了培训处,专门负责全市乡镇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各区、县(市)乡
企局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并配备了专兼职人员。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培训职工
总数为5574人。其中厂长(经理)、企管干部1221人,专业技术人员3090人,学历教育326
人,其它人员937人。
  财会人员培训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建立至70年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多由当地文化程度相
对较高的农民担任。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会计制度不统一,有的沿袭农业合作社的办法,
有的参照国营供销系统或手工业系统的作法。1980年,哈尔滨市乡镇企业有专兼职财务人员
1076人,仅10人有会计职称,占财会人员总数的1.0%。针对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实际,
市乡企局对财务人员采取了以下几种培训形式:
  应急培训。1980年,市社企局在贯彻落实《农村人民公社社办企业财会会计制度》中,
举办了第一期财务会计培训班,各区社队企业有200名财会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以《会
计制度》为基本教材,系统地学习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各区培养了一批财务骨干力量,
财务会计工作开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1986年,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和农牧渔业部制定颁发的
《乡镇企业财务制度》、《乡镇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乡镇企业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
市乡企局与市财政局共同培训了370名区(县)乡企局局长和乡企办主管会计及财务负责人。
  以会代训。自1980年开始,市乡企局对区(县)、社两级财务人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办法,实行干中学、学中干,边培训、边实践。在每年一度的全市乡镇企业财务年报汇
总期间,举办乡镇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班,既完成了年报汇总工作,又达到了培训目的。1980
-1990年共为乡镇企业培训财务人员1320人次,平均每个财务人员轮训3次。
  函授培训。1985年,农业部乡企司成立了中国农业会计函授学校,并在哈尔滨市乡企局
设立一个函授分校,组织各区、县(市)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50名参加学习,通过面授、函
授和电化教学的方法进行培训,使这批学员完成了中等专业财务课程的学习。
  1980-1990年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乡镇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至1990年,全市
共培训财务人员1940人次。通过培训晋升会计职称的人员有1730人,其中会计师71人、助理
会计师387人、会计员1272人。
  统计人员培训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的统计人员是从当地农民中选拔出来的,缺乏统计理
论和知识,未受过职业培训。为提高业务水平,自1980年开始,市乡企局每年都举办统计工
作学习班,轮训基层统计员,系统地学习统计工作理论,交流工作经验,使统计人员的素质
有了明显提高,保证了全市乡镇企业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1980-1990年,全局共为
乡镇企业培训统计人员720人次,平均每个统计人员轮训3次。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有助理
统计师8人、统计员5人。
  管理干部培训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的管理干部大多数是从事领导农业生产时间较长的农
村干部或从农村中选拔出来的农民,大多数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较低,受过专业培训的较少。
多数厂长、经理在新时期仍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产的管理方式或领导农业生产的方式来管理
企业。为提高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1981年6月,市乡企局举办了第一期由各区主管经
营管理的局长、专职干部、公社工业办主任和产值50万元以上企业的厂长共100人参加的,
为期20天的企业管理培训班。同年,为传达贯彻全国中小农机具会议精神,把机电企业办好
办活,举办了全市社队企业机电行业厂长培训班,有30名重点机电企业厂长参加了培训。
1982年,市社企局又组织重点乡镇中10名乡镇长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学习。通过学习,全
市乡镇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了新的变化。1989年3月,为扩大乡镇企业对外贸易交流和管理,
提高运用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法规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和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的能力,市乡企局举办了由7区乡企局局长及有关对外贸易企业的厂长(经理)和工作
人员30人参加的,为期一周的外贸管理培训班。针对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工作忙,很难集
中学习的工作情况,1990年10月,市乡企局与工人业余大学联合举办了为期75天的半脱产厂
长(经理)岗位证书培训班,有36名厂长(经理)参加了培训。
  1980-1990年,为提高乡镇企业管理干部素质,共举办了政策、股份制等四期培训班,
培训人员176人次。经过培训,全市乡镇企业管理干部有128人获得了经济管理职称,其中46
人晋升为经济师、69人晋升为助理经济师、13人晋升为经济员。
  技术人员培训 根据科技人才短缺、技术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
和企业对技术人员采取的培训形式主要有:
  短期培训。80年代初,短期培训是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培训技术人员的主要形式。其
教学内容都是从生产的实际出发,本着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确定的。有的只用十天、八天,即
可使学员掌握生产操作技术。198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砖瓦技术"、"红砖技术"、"食用菌
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200余人。1986年举办了两期由100名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和各类
技术管理干部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计量管理培训班,其中有34名厂长参加了考试,并取得
了由哈尔滨市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培训证书。同年,为贯彻国家计量局〔1986〕量局工字第
199号文件精神,在哈尔滨市太平大厦举办了"乡镇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培训班,市郊7区、22
个乡镇企业的计量管理人员60人参加了培训。1980-1990年,根据乡镇企业实际需求,市乡
企局举办了建材、农机、计量、标准、化妆品等短训班8期,有502人次接受培训,收到良好
效果。
  岗位培训。企业按职工岗位分工进行培训,一般在产品投产前或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时
进行,使在岗职工掌握生产技能。80年代开始,为贯彻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乡镇企业
采取岗前培训的形式训练职工,尤其是一些新建企业在投产前都对新工人进行理论与操作技
能培训,保证新工人上岗熟练操作。1989年,阿鞍联营中型轧钢厂,边建厂、边拨出100万
元,把500名新工人送往鞍山、唐山、营口三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经过岗前培训,
该厂一开机投产就达到其它先进中型轧钢企业的运行水平。对岗位新工人,有些企业也采取
以老带新、能者为师方式,学习实际操作技能,直到独立工作。
  委托培训。80年代开始,企业为培训技术人才,选出骨干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
有关专业技术培训班脱产学习,结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哈尔滨小型锅炉厂厂长徐克勤在哈尔
滨工业大学代培回来后,研制出多种新型锅炉,他设计的正反烧锅炉畅销市场,并被评为市
优质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鼓励自学成才。80年代初开始,为鼓励职工自学成才,企业根据对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
为学员支付学费,安排学习时间,鼓励乡镇企业职工参加电视广播、函授、业余自修等大中
专学校学习。太平区东风公社农机厂为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全厂规定:"不管哪种类型学校,
只要符合本人专业,个人自愿报考,考上者厂给时间、给学费、工资照发。"1981年以来,
全厂先后有11名职工考上业余大学。由于重视智力开发,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扭转了产品
质量低劣的被动局面。此外,还有些企业组织职工参加技术讲座、技术表演竞赛,对口参观
技术展览、学习专项技术,交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技术进步。1986-1990年,全市乡镇
企业有521人进行了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培训,有2305人次进入中专、技工学校培训。
  1980-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328人次。有659人晋升
了技术职称,其中44人晋升为工程师、17人晋升为技师、169人晋升为助理工程师、429人晋
升为技术员。
  四、职称评定
  哈尔滨市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是80年代初开始的。
  1983年8月27日,市社队企业局根据局技术职称考评委员会考核审查结果,决定评出助
理工程师5人,技师(助理工程师级)3人,一级技术员2人,二级技术员4人,三级技术员3
人。
  1986年,市乡企局根据中共中央〔1984〕4号文件中关于"允许社队企业参照国家颁布的
标准评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规定,结合全市乡镇企业中只有少数人员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实
际情况(到1985年全市4000名乡镇企业财务人员中,有会计员以上职称的不到5%),在培
训考核的基础上,全市乡镇企业有1434人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工程师16人、助理工程
师50人、技师17人、技术员249人;助理会计师118人,会计员984人。
  1988年5月5日,市集体经济办公室根据省职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龙职改字(1988)
13号文件中关于"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职改工作由市集体经济办公室综合指导,乡镇企业职改
工作由乡镇企业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的要求,成立了哈尔滨市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职称改
革领导小组。中级职称由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组建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初级职称由各区、
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组建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区、县(市)职改领导小组审批,市乡
镇企业管理局对评审工作给予指导。至1989年9月,全市乡镇企业评出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
员951人,其中助理会计师269人、助理工程师119人、助理经济师69人、助理统计师8人、会
计员288人、技术员180人、经济员13人、统计员5人;评出中级职称的有145人,其中经济师
46人、工程师28人、会计师71人。
 
     
  附件:显示原文件
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