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郊区蔬菜害虫主要有菜青虫、跳甲(地蹦子)、小菜蛾、猿
叶虫、甘兰夜盗、菜蚜、地蛆(萝卜蝇)等十几种。菜农一般采用菜、粮轮作,烤覆土,撒
石灰,清除田间杂草和被害植物残根腐叶,秋翻地等办法,消灭或减少虫卵。虫害严重时则
采取人工捕捉和灯光诱杀的应急措施防治。病害主要有蕃茄立枯病、甘兰猝倒病、茄果类斑
枯病、黄瓜角班病等十几种。防治办法:对苗期病害用福尔马林液进行苗床消毒或用一氧化
铜粉剂处理种子。防治茄果类班枯病和瓜类疫病主要用硫酸铜制剂、波尔多液。
50年代中期,哈尔滨开始试用六六六粉剂和滴滴涕乳剂等化学农药治虫。随着化学农药
种类和施用量的增加,防治病虫害取得明显效果。但由于农药更新换代速度慢,长期使用几
种常规农药,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逐渐降低,加之蔬菜基地日渐集中,复种指
数提高,一些行之有效的耕作制度和防治措施被忽视,病虫害日趋严重。80年代初期,病虫
害由60年代的十几种增加到38种,原本是次要的病虫害也上升为主要的。危害严重的病害有:
瓜类枯萎病、疫病、菌核病、霜霉病、茄果类斑枯病、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炭疽病、
青椒疮痂病、日灼病、豆类锈病、十字花科霜霉病、软腐病、根肿病、黑斑、白斑、白锈病。
危害严重的主要害虫有:蚜虫、红蜘蛛、甘兰夜盗、地蛆、草地螟等。1982年夏季,高温干
旱,草地螟大面积发生,使市郊5200亩菜地绝产。菜农为防治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采用高浓
度农药喷杀,个别也有使用1605等剧毒农药的。高浓度农药和剧毒农药的使用,不仅杀死了
害虫的天敌,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更严重的是危害城乡居民身体健康。1983年,国家农牧
渔业部发出《关于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和残留期长的农药的通知》,全面推广敌杀死、速
灭杀酊、氯氰菊脂、双效灵、乙磷铝、瑞毒霉等高效低毒农药,停止了六六六粉剂和滴滴涕
乳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80年代末,开始提倡推广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大棚黄瓜嫁接防治枯萎疫,用赤眼
蜂生物防治法压低虫口密度,控制虫害,引进抗病新品种津研2号、津研4号、津研7号。1990
年,市郊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2.5万亩,为全市提供无公害蔬菜近亿公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