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农业》
 
 
第三篇 粮食与经济作物
 
 
第三章 种  子
 
 
第二节 品种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粮食经济作物品种以当地传统当家品种为主。玉米有黄
金塔、白头霜、大玉米,高粱为歪脖张,大豆有满仓金、四粒黄等传统优良品种。它们有耐
涝、抗灾、增产的特性,有的适于脊薄的土地种植。大豆满仓金以其节间距离短、分枝多、
高产的优势,深受广大农民喜爱。
  1956年,县级良种管理站组建,开始实施“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相继引入和培
育出一些优良品种。1957年改进大豆品种,引入了“荆山朴”,选育了“六月齐”、“呼兰
跃进一号”。1958年又推广了“李玉玲”大豆,其荚密、粒大,推广种植8400多亩,亩产150
公斤以上,比满仓金亩增产25公斤,百粒重28克,比“荆山朴”重8.4克,可称当时大豆王
牌品种。同时,高粱培育了适宜山区种植,生育期短的红壳高粱“大八叶”;水稻有“老头
稻”、“青森5号”、“兴国”;麦子有早熟抗病的“火麦子”、“合作2号”。1966年开始
大面积推广玉米双交种,高粱杂交种。1968年,玉米、高粱杂交种基本普及,大豆跃进1号、
东农4号、东农16号等新品种代替了原有的当家品种“满仓金”、“荆山朴”、“李玉玲”;
高粱“大八叶”、“歪脖张”继续作为主栽品种,并引进了“黑杂1号”、“黑杂34号”等
优良品种;水稻“青森5号”推广后,因发生赤米病被淘汰,合江19号成为水稻主栽品种,
其特点是早熟、耐寒,亩产370公斤。1972—1979年继续推广呼兰县莲花公社三级繁育、三
级储备、队为基础、公社辅之以调剂的良种繁育经验。玉米以“黑玉46”、“黑玉78”、
“龙单1号”双交种为主。高粱推广“同杂2号”,亩产达到400多公斤。小麦“新曙光1号”
亩产314公斤,抗倒伏,抗杆锈、叶锈、叶枯病,穗大粒大,比“克群”等品种增产20%左
右。1983年,有近一半的玉米面积更换了高产晚熟的品种,跨低温区种植引进吉字玉米新品
种吉单18、吉单101、四单8号等,平均亩产提高70—80公斤。
  1990年,除使用玉米高产品种外,其他作物如大豆合丰25、绥8号,水稻牡丹江17、合
江19,小麦克旱7、克旱9等一批高产新品种在全市推广。粮食品种的良种化程度达到90%以
上。更新的品种基本上达到了抗病、优质、适应面广,熟期适中。
  各时期粮食品种见表3—6。
 
     
  附件: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