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1952年,哈尔滨市水产试验场用捕捞的幼鲤鱼进行人工饲养、繁育试验,获得一
批人工繁殖鱼苗。
1953年,改革鱼具,缩短网身,放大虎尾网眼,增加力网和漏斗,使网具由原来18人减
少到12人,幼鱼保护率达90%以上。
1954年,进行鲤鱼繁育技术的试验,探索出改善亲鱼营养条件、调节动植物饲料比例、
提高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和增加磷、钙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方法,对促进性激素生成和激发
性行为有良好作用,加快了亲鱼的成熟度,提高了产卵率。
1955—1956年,为解决鲤鱼产卵不成熟、不集中的问题,采取注射性激素、绒毛膜促性
激素等方法,对促进亲鱼卵巢发育有明显效果。
1956年秋,哈尔滨市水产部门在大连大河水库捕捞镜鲤亲鱼16条,寄养当地越冬,第二
年春运回哈尔滨市,由松浦水产试验站建立鲤鱼良种繁殖基地,繁育良种进行推广。
1958年,哈尔滨市开始研究人工制成的混合饵料,70年代基本普及。80年代又针对不同
鱼类品种研究出喜食饵料,全营养价值饵料,特别是采取颗粒饵料投放驯化饲养法,促进了
渔业生产的发展。
1970—1975年,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水产试验站合作完成了利用哈尔滨热电
厂余热,促进草鱼、鲢鱼提前产卵繁殖的科研项目。利用温流水,模拟草鲢鱼、亲鱼发展的
生态环境进行强化饲养,促进亲鱼提前生殖发育,适时催情促产,产卵期比自然产卵期提前
30—40天。当年育成1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秋片鱼种,为北方寒冷地区草、鲢鱼种生产开辟了
道路。
1981年10月,哈尔滨市水产局局长邓建桥主持,同杨达予、沈国华、徐振才工程师组成
科技攻关小组,在哈尔滨市鱼苗繁育试验场,利用热电厂温流水进行鲤鱼冬季繁殖及当年鲤
鱼养成商品鱼的试验,三年获得成功。研究出高密度培育鱼苗、水处理新技术,即利用冬季
繁殖出的鱼苗,体长5厘米,体重3克,当年养成体重0.28公斤,亩产鲤鱼130公斤。这项成
果把过去二、三年的饲养期缩短为一年。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1985年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优秀科技成果奖。
1981—1983年,哈尔滨市金山堡鱼种场在300亩鱼种池中,实施饵料投放、病鱼防治、
生物增氧综合性新技术,亩产鱼种由150公斤增加到250公斤。成鱼越冬成活率由52%提高到
70%以上。此项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1984年,哈尔滨市太平区渔场采取综合水产新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在600
亩水面上进行精养高产试验,商品鱼平均亩产1983年262.6公斤,1984年达300公斤。这项
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4—1987年,哈尔滨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北方高寒地区池塘养鱼应用、鲤鱼冬季
繁殖、成鱼大面积精养高产、池塘养鱼规模化、冬季早苗当年养成商品鱼、三元杂交鲤培育、
银鱼移植、斑点叉尾鱼回移植、中蛋白颗粒饵料研制与应用、鸡粪养鱼等技术研究获得较好
效果。《应用微机进行饵料计算研究》、《鸡粪配合饵料养鱼》、《高氧型1号饱合式增氧
机研究》等6项成果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科技进步2—3等奖。
1986—1989年,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养鱼业方面取得一定
成绩。利用鲤鱼颗粒饵料养殖商品鱼,亩产达到513公斤;开展以池塘精养综合技术为内容
的高产高效目标的“丰收计划”活动,2000亩池塘计划亩产350公斤,实际完成366.6公斤,
此项目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工厂化繁育鱼苗技术已在全市国营、集体渔场普遍应
用;利用优良品种繁育水花、鸟仔技术,在全市鱼苗生产场推广应用;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在
全市越冬池塘场应用推广,提高鱼种出池率1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