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东北人民剧院京剧学员训练班
东北人民剧院京剧学员训练班,1947年4月成立,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259号。
东北人民剧院京剧学员训练班是东北文化艺术协会为改造旧式科班,培养新型艺术人才
摸索经验,责成东北人民剧院具体承办的训练班。班主任由徐菊华、赵宏亮兼任。主要教师
有李顺楼、陆少亭、徐菊华、赵宏亮等。1948年冬,因东北文化艺术协会迁至沈阳,训练班
解散。
二、哈尔滨市京剧团学员训练班
哈尔滨市京剧团学员训练班,1950年首办,至1984年共办5期,培训学员200余名。
头科 1950—1953年,班址设在道外区丰润六道街松江剧院后楼。
主任纪云樵、马春奎,教师多从松江省京剧实验工作团聘用。李香匀、金碧玉、张津民、
于少田、王玉峰、蔡福霖、陈福林、沈斌茹、杨世春、马春奎、张德仲等均为执教导师。教
学剧目有《杀四门》、《蜈蚣岭》、《时迁偷鸡》、《红娘》、《贺后骂殿》、《宇宙锋》、
《花田错》等几十出中短型戏。李玉芙、马俊良、李家凤、宋海泉、王伯岩、于学权、王大
举等20余人均出此科。艺徒李玉芙于1952年入北京市戏曲学校深造,专习梅派艺术,终成梅
派艺术传人。乐师陈维新、明春奎、蔡文斌、石刚等也出此科。
二科 1956—1959年,班址设在哈尔滨市京剧团后楼。
主任唐连诗(兼教师),教师有任富宝、李慧琴、马春奎、张永奎。共招学员30余名。
坐科第二年即演出了《金水桥》、《三击掌》、《铡美案》、《断桥》、《祭塔》、《打瓜
园》、《乾坤圈》、《闹龙宫》、《探庄》、《夜奔》等中短型文武戏。1959年成立哈尔滨
市京剧团青年演出队,其成员多为本科学员,并成了演出队骨干艺术人才。1960年3月参加
黑龙江省青少年戏曲汇报演出大会,演出《金水桥》、《断桥》、《闹龙宫》,获得好评。
演员王香兰、王天蓉、唐桂苓、滕笑君、杨振英、高金安、郝鸣忠、曲凤翔、任宝琛、于长
渐、刘传斌、鲁平安等均出此科。
三科 1959—1963年,班址设在道外区十六道街安乐剧院,师生皆集体食宿。
主任高鹤年,副主任唐连诗,教师在原二科基础上,又增加了余胜荪、王东良、娄玉楼、
杨月笙、杨世春、陈福林、蔡福霖等。哈尔滨市京剧团主要演员梁一鸣、云燕铭、张蓉华等
均带有手把徒弟,传授拿手戏剧。
哈尔滨市京剧团学员训练班的办学宗旨为“教戏先教人,育艺先育人”,坚持“又红又
专”、“能文能武”、“能上能下、能唱能打、一专多能、六堂通透”的培训目标。在传授
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增设演员职业道德课、文化课、舞蹈课、杂技课等。教学剧目有《虹桥
赠珠》、《豆汁记》、《打渔杀家》、《打金枝》、《彩楼配》等40余部大、中、小型剧目。
开班时共录取学员150名,逐渐淘汰,筛选剩80余名。关胜利、邢美珠、邢慧珠、郑丽珠、
王连鹏、刘木、董桂珍等均出此科。1963年遵照市政府有关精简指示精神撤销“剧团带班”,
部分学员参加哈尔滨市京剧团演出队,有的学员插班黑龙江省戏曲学校深造。
四科 1974—1979年,班址设在哈尔滨京剧团后楼。
第一期学员班主任马云山、常毅、王根林,教师有孙荣惠、高小楼、李学民、李家凤及
剧团聘请教师。
学员有王滨力、张洪敏、贾伏丽、孙晶、黄宝昌等。1976年班址由剧团迁至江北青年之
家,并入哈尔滨市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京剧班,次年学员出科返哈尔滨市京剧团从业。
第二期学员班主任王玉斌、高鹤年、张蓉华,教师有孙荣惠、刘文斌、马宝乐、李学民。
于兰、谷娜、赵永伟、刘锋、沈璐、于洪雁等20余名均出此科,传授剧目有《扈家庄》、
《宇宙锋》、《玉堂春》、《三岔口》及现代戏《杨开慧》、《杜鹃山》(片断)。1979年
出科转入哈尔滨市京剧团从艺。
五科 1979—1984年,班址设在道外区十六道街安乐剧院。
主任王玉斌,副主任孙荣惠,教师有安家俊、刘文斌、李长瑞、马宝乐、于学全、宋海
泉、胡宝成、李家凤、高亚樵、高小楼,剧团主要演员梁一鸣、云燕铭、张蓉华、李维英、
石幼涛等兼职教学。学员共50余名,除京剧专业各项课程外,还增设了政治、文化、音乐、
舞蹈、体操课,以期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新型戏曲人才。1984年春结业,人员分别安
排在哈尔滨市京剧团各演出队。
哈尔滨市京剧团自办学员班,连续不辍,历时30余载,各种培训方法广采博纳,一炉共
冶,培养的各科学员,均有佼佼者高于同辈,分别成为哈尔滨市戏剧舞台及兄弟院团的主要
演员、演奏员。
三、哈尔滨市杂技团学员训练班
哈尔滨市杂技团学员训练班,1952年首办,位于道里区买卖街181号。
自1952—1960年先后不定期招收学员5次,陆续培养学员30余人。1954年始设立学员训
练班。
负责人范瑞才、姚成波。师资多为哈尔滨市杂技团演员兼任,并以专项带培的传授方法
授艺。
学员以学习业务为主,兼学文化,使杂技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李春来、张文兰、张秀
丽、侯文娣、邹志清、郑祖勤、张文志、王桂珍、孙力力等均出此科,并逐渐成为哈尔滨市
杂技团的艺术骨干。他们的技艺各有所长,可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杂技艺术的新
秀。特别是滑稽演员李春来演技高超,独具风格,先后创作演出了《滑稽软钢丝》、《滑稽
伞衣帽》和以舞蹈、音乐综合形成的现代杂技滑稽节目《云盘》、《切砖》、《套圈》等技
艺高难的杂技节目,受到国内外观众好评。
四、哈尔滨市评剧团学员训练班
哈尔滨市评剧团学员训练班,1956年首办,至1976年共办3期,培养学员150余名。
头科 1956—1959年,班址设在道外区南十六道街哈尔滨市评剧团后楼。
主任王春林,教师有梁再强、筱月明珠、夏禹功等,哈尔滨市评剧团主要演员刘小楼、
喜彩苓等都有传授弟子。刘连城、王振东、栾贵德、王淑华等16名艺徒出于此科。
二科 1959—1963年,班址设在道外区南十九道街92号。
主任王奇,教师有王万良、筱达子、梁再强、筱月明珠、赵洪恩、魏国良、邓洪年、张
丽明等,评剧演员粉莲花受聘为本科艺徒传艺。共招收学员80余人,陆续筛选、淘汰、择优
重点培训。孙继斌、孙继孔、李儒林、赵三凤、祁荷、马良、马禄昌等均出此科。先后排练
演出的剧目有《断桥》、《金山寺》、《秦英征西》、《三个红领巾》等剧目20余部。1960
年3月参加黑龙江省青少年戏曲汇报演出大会演出《金山寺》、《断桥》,受到高度评价。
三科 1976—1979年,班址设在道外区南十六道街哈尔滨市评剧团后楼排练室。
主任陈伟、李子巍,教师有喜彩苓、梁再强、筱月明珠、魏国良、胡凤兰、马良、李滨
成、刘金声、胡瑛、韩景芳、张丽明等。侯君辉、林晓杰、车有利、李杰等30余名学员均出
此科。
哈尔滨市评剧团自办学员训练班连年不辍,时跨20余载,为剧团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
血液。
五、哈尔滨歌剧院舞蹈队学员班
哈尔滨歌剧院舞蹈队学员班,1975年创办,位于道里区地段街230号。
哈尔滨歌剧院舞蹈队学员班主任徐龙霞,教师王千、李贝贝、钟卫良、梁玉琴、朱婉华、
康月华。
1975年由哈尔滨市文化局、哈尔滨歌剧院组成招生办公室,招收12岁—14岁舞蹈学员40
人,经培训后转为正式学员。1977年初由市教育局、市招生办公室及哈尔滨歌剧院联合在哈
尔滨歌剧院舞蹈队学员班的基础上筛选考核、定编舞蹈队学员40名,其中男18名,女22名。
并由哈尔滨市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代培管理。先后排练演出了《公社女民兵》、《大刀舞》、
《快乐的送粮队》、《金色的种子》、《欢庆》等舞蹈节目,并于1978年5月参加哈尔滨市
举办庆祝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纪念演出,参加歌剧《带枪的新娘》中
“迎亲舞”、“罕伯舞”、“熟皮舞”舞蹈片断的演出。
1980年5月,为迎接日本新友好代表团访问哈尔滨市,特为排演中国民族舞蹈《迎宾
舞》、蒙古舞《欢乐》、中国古典舞《化蝶》、日本民间舞蹈《八木小调》、斯里兰卡民间
舞蹈《罐舞》等,深受外宾的欢迎。1984年起人员陆续离团,部分参加轻音乐团随歌伴舞。
1986年哈尔滨歌剧院舞蹈队学员班解散。
1989年为排演音乐剧《山野里的游戏》,急需舞蹈演员,经与有关部门协商,特批编额
10名,招收舞蹈学员7名,并由乔良、贺滨强化教授基本功课,于1990年投入《山野里的游
戏》一剧的排练演出。
六、黑龙江省杂技团学员训练班
黑龙江省杂技团学员训练班,1971年成立,位于南岗区大成街1号(黑龙江省杂技团院
内)。
1971年,第一期招生30余人,统一在演出队领导下培训。由于学员素质普遍不高,在逐
步淘汰、筛选后,留下业务有发展前途的学员徐克已、魏立杰、刘英、战国强、马友谊、吉
红军等16人。
1976年,第二期招生70余人,旨在总结前届办班经验基础上,明确杂技班的培养目标,
造就培养一批有思想觉悟、有文化修养、事业心强的新型杂技演员。学制为5年,实验演出2
年。
负责人周福顺,配备造诣较深的杂技教师、体育专业教师、舞蹈专业教师及文化课教师,
组织编写教育大纲,严格遵照大纲授课。
在新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学员成长很快,基本功开课周年刚过,80%以上学员成绩优秀。
特别是在师生不断探索苦练后,出现了王虹的“卷顶双摇毯”、“双伞单脚打”、“双伞单
脚翻”等蹬技高难动作,成为黑龙江省杂技艺术的佼佼者。1981年王虹赴北京为全国杂技协
会成立大会表演蹬技,受到行家的赞扬,并受邀参加1983年巴黎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明日杂
技节”比赛,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化部长”金质奖牌。
进入80年代,黑龙江省杂技团学员班已经逐步成为演出杂技艺术的骨干力量,并多次随
黑龙江省及各商业演出团体赴日本、阿曼、朝鲜、阿根廷等国家进行商业性演出,受到各国
友人的高度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