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文化》
 
 
第四篇 舞台艺术
 
 
第二章 评  剧
 
 
第一节 哈尔滨评剧沿革
 
 
  评剧进入哈尔滨迄今有80余年的历史。自本世纪的头10年,以金菊花(杜芝意)为首的
京东落子艺人经常出入哈尔滨,在傅家甸(道外)等处粉饰彩唱。由于词句浅宜,唱时合以
笛及板胡,博得市民欢迎。当局则认为有伤风化,时遭驱逐。1912年以后,奉天(沈阳)李
子祥共合班来哈尔滨,人员整齐,艺事较精,开花炮演出的剧目《老妈开》、《王二姐思
夫》等颇有影响。1914年金菊花再次来哈尔滨,断断续续演唱达16年之久。他以〔大悲调〕
演《双吊孝》“哭灵”一折,催人泪下,场场客满。金菊花在哈尔滨共收芙蓉花、金蓉花、
红蓉花为徒,是哈尔滨评剧早期著名女演员。
  1919年落子(评剧)活动中心由唐山转移到哈尔滨后,名角荟萃,名扬东北。各地班主
慕其昌盛,发生多起抢夺哈尔滨名角的事件。
  20年代初,由孙洪魁率领张贵学、碧月珠、葡萄红等人在哈尔滨建立落子科班。并聘请
宁春富等5位京戏武功教师教戏,培养落子人材。1925年落子女演员兴起,由女主角挑梁一
改男旦为主的局面。花莲舫在继承月明珠、金开芳等人唱法的基础上,揉进河北梆子和梅花
调,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评剧皇后”的李金顺,更是独辟蹊径,1927年她带领“元
顺剧社”二次进军哈尔滨,一改7年前的唱法,在“落子”唱腔的基础上,巧妙地揉进京韵
大鼓、河北梆子的韵味,观众听后都被唱腔新颖、音乐优美、声音纯正、吐字清晰和感情丰
富的艺术魅力所倾倒。是年,大连百代唱片公司专程到哈尔滨为李金顺、花莲舫等人灌制了
《王少安赶船》、《杜十娘活捉孙富》、《摔镜架》的唱片。继而,久驻哈尔滨名演员芙蓉
花、金灵芝、筱桂花、刘鸿霞、喜彩春等一改以往男旦的传统唱法,加上音乐、器乐上的革
新,形成了清新优美,独具特点的东北大口落子艺术风格与韵味。他们的演出使人耳目一新,
轰动哈埠,票价飞涨,剧场爆满,致使大连岐山评戏社专程来哈尔滨向李金顺求艺。此间,
出现了大量优秀剧目。以成兆才为代表的评剧艺人,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
影响,先后创作了《杨三姐告状》、《爱国娇》、《孟姜女》、《枪毙驼龙》、《独占花魁》、
《雪玉冰霜》等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大部分是在哈尔滨编写和首演。同时还有近百部久演不
衰的保留剧目轮换上演,使评剧这一剧种在哈尔滨得以发展。
  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大批艺人进关。哈尔滨的评剧日渐衰落,
活动中心也转向奉天、天津等地。
  30年代相继到哈尔滨演出的挑班名角有筱桂花、金开芳、金灵芝、钰灵芝、喜彩春、筱
黛玉、李淑艳、筱兰舫、王金香、刘鸿霞、筱麻红、萧丽华等。她们的演技精湛纯熟,各有
拿手佳剧,深受观众欢迎。由萧军编剧、筱桂花演出《马振华哀史》一剧,连演半年之久,
对评剧剧种起到宣传和推动作用。特别是成兆才编剧的《花为媒》、《杨三姐告状》上座踊
跃。进入40年代,由于上座不佳,采取了京评“两合水”同台演唱。评剧著名演员李淑艳自
编新剧《刘志远投军》,唱腔新颖别致,被誉为多才多艺的一流演员。
  哈尔滨的文明戏以钱玉舫(筱摩登)为代表。她迎合观众心理,在表演上勇于创新。演
出《黑手盗》加进了魔术“锯拉活人”,有的演出加进时尚流行歌曲、大鼓散段,学电影喜
剧演员的滑稽语言、扮相与动作,甚至将杂技的技巧揉融在剧中。
  1948年评剧进入了较为稳定时期,并排演了催人向上、政治意义较强的《白毛女》、
《折聚英》、《王贵与李香香》等,深受观众喜爱。
  沈阳解放后,哈尔滨一大批艺术骨干随军南下,赴沈阳开辟新区评剧工作。嗣后,喜彩
苓、刘小楼等相继来哈尔滨,排演了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神
话剧《广寒宫》、《牛郎织女》等。由于演员阵容整齐,艺术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使舞台面
貌焕然一新。一批从事编导、音乐和舞台美术的新文艺工作者被派到评剧艺术表演团体,形
成了一支新老文艺工作者相结合的评剧艺术骨干力量。
  50年代中期,哈尔滨的评剧艺术逐渐地走出省境、走出国门,先后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演出,将评剧的艺术影响扩大到国外。
  60年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评剧团,皆重视和加强对后备力量的培养,举办评剧专
业学员班和建立青年演出队。大批青少年演员迅速成长,出现了评剧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
先后演出了《三个红领巾》、《马兰花》、《刘文学》等儿童剧,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观众,
为评剧剧种演出儿童剧积累了经验,也为评剧表现更广泛的题材探索出一条新路。
  1960年在黑龙江省第一届戏曲青少年演员汇演大会上,哈尔滨地区演出了《小姑贤》、
《打瓜招亲》、《金山·断桥》、《白水滩》及现代评剧《人老心红》等剧目,受到大会好
评。其后又结合基本功训练,排练优秀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上采取以老带新、全面提高的
方法,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成效显著,仅《红楼梦》一剧演出超过100场。随之以反映现代
生活为基础的现代戏占领了评剧舞台,出现了《一颗滚珠》、《雷锋》、《老共青团员》、
《党的女儿》、《两个女红军》等一批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现代剧目。尤其是根据宋恩珍英
雄事迹创作的大型评剧《烈火丹心》,先后演出200余场,省内外上百个艺术表演团体学习
排演。正当评剧艺术方兴未艾时,“文化大革命”使这个剧种再次卷入频临绝境的深渊。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禁锢多年的传统剧目恢复
上演,评剧舞台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久别舞台的著名演员喜彩苓、刘小楼、郭砚
芳、碧燕燕、吴素舫等重新登上舞台,奉献出各自独特的技艺,博得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喜彩苓、刘小楼、郭砚芳等边演出、边示范、边教学,亲授和传带一批青年演员,使评剧舞
台上再次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李忆兰、花淑兰等相继到哈尔
滨讲学,并收青年演员赵三凤、徐广琴、张洪琴、崔汝囡、侯君辉等为徒,传授了《三看御
妹》、《谢瑶环》、《锯碗丁》等优秀传统剧目。
  进入80年代,评剧艺术表演团体先后创作演出了《民警家的“贼”》、《疾风劲草》、
《风流小狐仙》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剧目。其中《民警家的“贼”》连续演出130余场,
于1981年被文化部调北京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报演出,获优秀演出奖和剧本创作奖。龙江电影
制片厂还将《民警家的“贼”》改编成电影故事片《她从雾中来》。大型神话评剧《风流小
狐仙》自1985年10月1日上演后,获得哈尔滨首届天鹅文艺大奖赛剧本创作奖和剧本、导演、
最佳女主角、音乐、舞美设计、演出等多项奖励。并参加黑龙江省首届艺术节,获得了荣誉
奖。1990年4月哈尔滨评剧院应文化部邀请,赴济南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暨戏曲现
代戏创作座谈会”,演出了现代评剧《半月沟》,并到北京参加黑龙江省戏剧晋京展演及赴
天津巡回演出,获得好评。哈尔滨评剧院被列为全国15个编演现代戏成就显著院团之一,受
到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3个纪念奖。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