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炼钢用生铁的生产始于1958年。当年,在“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中,有近30万
人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在半年时间内,就建成哈尔滨炼铁厂、小岭炼铁厂和宾西炼铁厂。此
间,哈尔滨市共建3—8立方米高炉173座,8立方米以上高炉28座,小土炉2343座,全年生产
生铁23910吨。
“全民大办钢铁”虽然给哈尔滨市钢铁冶炼带来暂时的兴旺景象,但造成整个国民经济
的严重比例失调,也使钢铁冶炼失去赖以发展的基础,所炼出的生铁质量低劣,使用价值很
小,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亏损额高达1098.1万元。
1959年7月,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的指示,哈尔滨市对已建的各种高炉进行整顿,
本着“基地化、工厂化、机械化”的原则,保留哈尔滨炼铁厂、小岭炼铁厂和宾西炼铁厂继
续生产,其它高炉和小土炉相继停产。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
针,哈尔滨炼铁厂、小岭炼铁厂和宾西炼铁厂由发展转为收缩,于1962年拆炉,工厂停产关
闭,哈尔滨市终止了炼钢用生铁的生产。
1970年,在黑龙江省第二次“大办钢铁”运动中,突击建设沙河钢铁厂和黑龙江省小岭
钢铁厂。沙河钢铁厂以生产炼钢用生铁为主,也生产铸造用生铁。同年5月,沙河钢铁厂的
建设在“松哈”钢铁会战指挥部的领导下破土动工。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动员国营东安机械
厂、国营伟建机器厂、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哈尔滨造船厂、国营松江电机厂、哈尔滨汽
轮机厂和松江拖拉机制造厂筹资建设了总容量为93立方米的高炉6座,其中13立方米高炉5座,
28立方米高炉1座。整个工程采用“大会战”的形式,抽调6000多名民工进行。他们搭设席
棚子做办公室、维修车间厂房和宿舍,吃在露天,风吹虫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建起3200
千伏安变电所1座,66000伏高压输电线路9公里;120吨水塔1座,水源泵站2座,采用深井泵
提供炼铁用水;生产焦炭的车间1个,无厂房,利用“土盆窑”,采用平地吹的方法炼焦炭,
日产30—40吨;80平方米的化验室1间,可化验分析5大元素;还修建了从滨绥铁路的亚沟车
站到工厂的铁路专用线21.5公里。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至12月才建成400
平方米“干打垒”式平房办公室1栋,3600平方米半地下室平房宿舍15栋,改善了生活条件。
同年,松花江地区冶金工业局所属张家湾铁矿并入沙河钢铁厂做为矿山车间,提供炼铁用矿
石。广大干部和工人以苦为荣,争分夺秒,只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初步建成1座年生产能力为3
万吨的炼铁厂。12月2日,采用原矿直接炼铁工艺生产出第一炉铁水1.2吨。当年共生产257
吨。
沙河钢铁厂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兴建的,起点低,工艺落后,设备不配套,6座高
炉只有1座13立方米高炉能生产,生产是在边改造边配套的情况下进行的。先后配套和完善
了考贝式热风炉、湿法除尘的煤气净化系统、双料钟和上料车系统以及铁模铸铁系统。但是,
操作方式较落后,炉前操作和渣铁处理都是笨重的体力劳动。人工手推车上料,用大板锹清
渣,人工开、堵铁、渣口,重约40千克的成品热铁锭用人工装车推入成品库。1971年共生产
生铁4140吨,吨铁耗焦炭1560千克,高炉利用系数1.3吨/立方米·昼夜,产品表面不光滑,
多毛刺,合格率只有72.5%,吨铁成本864.87元,比国家规定价格高出600多元。1972年2
月,为摆脱生产落后的状况,广大职工自己动手,在料场铺设1200平方米的水泥地面,提高
了入炉料的质量;建立焦炭破碎筛分站,采用狼牙对辊破碎机和振动筛实行两级开路筛分,
保证入炉焦炭粒度在15—60毫米之间,增强了高炉的透气性;研制成功惯性滑动式泥炮,取
代人工堵铁口,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973年,2座13立方米高炉同时生产,当年生产生铁5042吨,比1971年产量增长21.8%。
1974年,因煤炭供应紧张,只启动1台13立方米高炉生产。工厂集中力量进行炼铁配套技术
改造。将惯性滑动式泥炮改为电动摇臂式泥炮,操作简便,利于铁口维护,实现了安全生产;
建成1个半机械化的矿石破碎筛分站,形成一个完整的矿车提升、高台喂料、滚动筛分的原
料生产系统,部分取消人拉肩扛的笨重体力劳动。工厂还学习外地高炉采用“精料”炼铁的
经验,同年2季度成立烧结工段,进行烧结矿的试烧。工人们按一定比例将石灰石粉、焦炭
粉掺入铁精矿粉中喷水后人工拌合,用30千瓦离心风机鼓风,风道安装插板控制风量,采用
平地吹的方法生产块状烧结矿获得成功。用烧结矿炼铁不仅满足高炉冶炼对原料粒度的要求,
而且可以改善还原性能。烧结矿碱度较高,高炉冶炼中减少石灰石加入量,达到提高产量,
降低焦比的效果。烧结矿试烧成功,使高炉原料的部分原生矿变成熟料,是炼铁原料的一大
进步。7月,工厂产权划给哈尔滨市,由哈尔滨市冶金工业局管理,更名为哈尔滨沙河铁厂,
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当年生产生铁3408吨,吨铁耗焦炭降为1379千克,高炉利用系数提高到
1.45吨/立方米·昼夜,吨铁成本降到477.84元。
1975年1月,工厂对原料破碎站进行技术改造。安装和配套板式给料机3台,400×600毫
米颚式破碎机1台,250×400毫米颚式破碎机3台,2×4米振动筛1台和皮带输送机5台,还建
成返矿粉和成品仓库各1座,将一级开路破碎改为二级闭路循环破碎,实现了对成品原料粒
度的控制,并使原料的装卸、破碎、筛分和入炉基本达到机械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同年2季度,又建成1座小型土法选矿场,安装直径950毫米、长3米球磨机2台,直径750毫米、
长1米永磁磁选机1台,沙泵2台,分级箱1组和沉淀水池1个,可以批量生产精矿粉。由于提
高了入炉料的质量,改变了用原矿炼铁耗损大、成本高的状况。当年,启动2台13立方米高
炉生产,产量达到6815吨,是1974年产量的2倍,吨铁耗焦炭1278千克,比1974年降低7.3%。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广大职工群情振奋,同心协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改变
着建厂时设备不配套的“先天不足”。建立第二座小型土法选矿场,安装直径2.1米、长3
米球磨机1台,直径1.5米螺旋分级机2台,直径750毫米、长1.8米永磁磁选机2台。同时,
又对第一座小型土法选矿场进行改造,将2台直径950毫米、长3米球磨机更换为1台直径1.5
米、长3米球磨机,增设1台直径1米的螺旋分级机,提高了精矿粉的生产能力。2座小型土法
选矿场改造投产后,工厂鉴于土法烧结矿生产设备简陋,劳动强度大,配料不准,混料不均,
化学成份不稳定,氧化亚铁含量高,产量低,成矿率只有50%左右,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
在第一座小型土法选矿场安装6台圆盘给料机和3台圆盘造球机滚制生球,再采用平地吹的方
法焙烧球团矿取代烧结矿块。土法球团矿的质量明显好于土法烧结矿,其含铁量高,氧化亚
铁含量低,含硫量低,粒度均匀,在高炉冶炼中透气性和还原性都有很大改善。1977年,3
座13立方米高炉同时生产,生产生铁20575吨,为1975年的3倍,吨铁耗焦炭1100千克,高炉
利用系数1.82吨/立方米·昼夜,产品合格率77.3%,吨铁成本467.15元,各项指标都
好于1975年。1978年,启动4台13立方米高炉生产,当年生产生铁26013吨,达到建厂以来的
最好水平。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11吨/立方米·昼夜,产品合格率85.5%,比1977年提高
8.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发展炼铁,经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批准,投资825.7
万元,由鞍山设计院设计,在哈尔滨沙河铁厂建设具有70年代水平,年处理20万吨矿石的选
矿车间和烧结车间。选矿车间的主要设备有直径1.2米圆锥破碎机1台,宽1.5米、长4米振
动筛1台,直径2.1米、长3米球磨机2台,直径1.5米螺旋分级机2台,直径750毫米、长1.8
米永磁磁选机2台,12平方米真空永磁过滤机1台。烧结车间的主要设备有直径1.5米、长5.7
米球磨机2台,5吨抓斗式起重机1台,直径2.5米圆盘造球机5台。
1980年3月,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到哈尔滨沙河铁厂视察选矿车间和烧结车间的建设。5月,
全部工程竣工。但是,由于哈尔滨市已开采的铁矿都已停产,无铁矿石来源,已建成的选矿
车间和烧结车间未能投产。同年,工厂自行研制的铸铁机在高炉上试用成功,改变了建厂以
来一直靠人工浇铸成品铁块的落后生产方式,使生铁的质量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产品的各项
技术指标都达到GB718—65国家标准。当年生产生铁12527吨,高炉利用系数达3.35吨/立
方米·昼夜,吨铁耗焦炭762千克,比1977年降低30.7%,产品合格率99.6%,吨铁成本
324.86元,均为建厂以来最好水平。工厂投产初期,生产所用原料由张家湾铁矿自采铁矿石
供应,后因矿源枯竭,自产铁矿石不能满足需要,开始从五道岭和帽儿山铁矿购矿石补充,
自产铁矿石利用率只占2.2%。1977年以后,全部由省外供应,并由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局从
朝鲜进口部分铁精矿粉维持生产。由于原料外进价格高,成本居高不下,产品销售价格低。
至1980年,工厂连续11年亏损,市财政政策性补贴累计高达4803万元,生产难以为继。12月,
哈尔滨沙河铁厂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决定而停产。
1985年,钢材销售市场形势好转,哈尔滨沙河铁厂自筹40万元,将1座13立方米高炉改
造成20立方米高炉,于7月恢复炼铁生产。由于生铁销售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生铁积压,在
生产2415吨生铁之后被迫停产。1986年,根据冶金工业部东北办事处提出的以铁换钢材的思
路,工厂为重新启动炼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对20立方米高炉进行技术改造。将考贝式热
风炉改造为球式热风炉,把湿法除尘改为干式布袋除尘,提高了煤气质量和风温,促进了高
炉的顺行,同时,还改革生产工艺,降低硅的含量。6月,改造后的20立方米高炉点火投产,
用生产的炼钢用生铁与上海钢铁厂、齐齐哈尔钢厂和鞍山钢铁公司串换钢材,再用销售钢材
的货款购买炼铁原料,使炼铁生产走上良性循环。当年生产生铁8297吨,实现利润9.7万元,
从1970年建厂连续亏损16年以来,第一次扭亏为盈。
1988年,工厂更名为哈尔滨铁厂。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在哈尔滨钢铁工业公司的支持
下,工厂集资525万元,将1座13立方米高炉改造扩建为65立方米高炉,同年10月动工。更换
炉壳,增设1组布袋箱,电动泥炮改为液压泥炮,安装2台300立方米/分钟的鼓风机,完善
了供料系统、送风系统、煤气回收和净化系统以及出渣、出铁系统,将变电所容量由3200千
伏安增容为5600千伏安,1989年8月竣工投产,形成年产生铁8万吨的炼铁能力。当年,生铁
产量26397吨,为建厂20年来的最好水平,吨铁耗焦炭882千克,高炉利用系数1.67吨/立
方米·昼夜,产品合格率97.4%,吨铁成本684.26元,实现利润44万元。
1990年,工厂又投资158万元,对焦炭破碎、筛分及铸铁机设备进行更新或改造,增加
设备31台(套),实现炼铁的配套均衡生产。并投资70万元,在辽宁省本溪市西湖区振兴铁
矿建立原料基地,使铁精矿粉来源有了保证,工厂还投资9万元,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
法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操作水平和产品质量,炼钢用生铁中硅的平均含量为1.08
%,产品销往宝山钢铁公司,受到好评。当年,生铁产量54921吨,产品合格率100%。
哈尔滨铁厂利用外购铁精矿粉生产L04、L08和L10炼钢用生铁,也生产一部分铸造用生
铁。主要生产设备是20立方米及65立方米高炉各1座,配套设备有热风炉、圆盘造球机、振
动给料机、斗式电子称、皮带运输机、铸铁机等。
1970—1990年,哈尔滨铁厂共生产生铁23257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165.9万元,实现
税金561.9万元,亏损5544.3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