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市的镀锌点接触圆股钢丝绳(以下简称镀锌钢丝绳)从1980年开始生产。
根据国家需要和冶金工业部生产计划安排,哈尔滨钢丝绳厂于1980年生产6×19结构、
直径15.5毫米镀锌钢丝绳22吨,6×37结构、直径21.5毫米镀锌钢丝绳40吨。1981年生产6
×19结构、直径15.5毫米镀锌钢丝绳23吨。但由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高,
1982年停产。
1986年,哈尔滨钢丝绳厂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这2种结构的镀锌钢丝绳已被国家列为
高效钢材而市场供需缺口高达75%,决定在过去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开发镀锌钢丝绳。1987年
8月,工厂组成以总工程师王颖新为负责人的攻关小组开始研制6×19和6×37结构镀锌钢丝
绳,其工艺技术关键是钢丝的热镀锌工艺和股绳捻制工艺。经反复试验,为获得所需要的纯
锌层和锌铁合金层,采用了先拔后镀,用镀锌钢丝捻制钢丝绳的工艺。由于镀层弹性好、耐
腐蚀、不易脱落和开裂,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延长。存在的问题是使用镀锌钢丝捻绳,由于
钢丝锌层的存在,在股绳捻制中,钢丝因运行阻力增大而产生断丝现象,保证不了产品质量
的要求,影响正常生产。针对以上问题,攻关小组先行开发并研制钢芯铝绞线用镀锌钢丝,
为制绳用钢丝镀锌的研制奠定了工艺基础。在设备上,对热镀锌机组进行改进,增加1组400
毫米收线卷筒,并制定制绳用钢丝热镀锌工艺,保证了制绳用镀锌钢丝的表面质量、锌层的
牢固性、均匀性及机械性能。在设计研制上选用合理的镀锌工艺参数及表面热处理工艺,采
用助镀工艺和锌液温度电加热自控系统。在股绳捻制合拢处采用注油工艺,改进压线装置,
克服股绳运行阻力,保证了捻股机的正常运行和产品质量。10月,工艺性试验获得成功,试
制出6×19结构、直径15.5毫米和6×37结构、直径26毫米镀锌钢丝绳样品各1根。根据试制
的情况和工艺要求,对各生产工序的工艺和装备开展技术革新,购置万能材料试验机和定碳、
定硫仪等检测设备,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
1988年2月,开始试生产6×19结构和6×37结构、直径9.3—26毫米共10个规格的镀锌
钢丝绳。由于它的使用寿命比光面钢丝绳提高30—50%,深受用户欢迎。
1989年11月,哈尔滨市机械电子冶金工业局受市计划委员会委托,主持召开镀锌钢丝绳
产品鉴定会并获通过。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达到GB1102—74国家标准,产品实物质量达到
JIS3525—82日本标准,填补了黑龙江省空白。当年即生产镀锌钢丝绳306吨,实现利润9.95
万元,占全年利润的5%,并出口朝鲜65吨,创汇6万美元。
1990年,6×19结构、直径15.5毫米和6×37结构、直径26毫米镀锌钢丝绳荣获哈尔滨
市科技成果四等奖。在此基础上,工厂为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开始研制国家短缺的6
×24结构镀锌钢丝绳。研制中,采用先进的钢丝先镀后拔工艺,其钢丝表面光洁,镀层致密
均匀,耐腐蚀;采用股麻芯代替钢丝芯,产品可挠性极佳,润滑好,耐磨损;采用捻股后变
形器,合绳预变形和后变形器,确保钢丝绳不松散,提高了抗疲劳强度;钢丝绳的纤维芯采
用压力浸油,提高了耐磨和耐腐蚀性能。上述先进工艺和技术的采用,使研制工作很快获得
成功。12月,哈尔滨市机电冶金工业局受市计划委员会委托,主持召开6×24结构镀锌钢丝
绳新产品鉴定会并获通过。产品技术指标全部达到GB1102—74国家标准,产品实物质量达到
JIS3525—82日本标准,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填补了黑龙江省空白,其使用寿命比光面钢
丝绳提高40—60%。当年根据外贸出口的需要,生产6×24结构、直径16—20毫米3种规格的
镀锌钢丝绳235吨,全部出口,创汇23.9万美元,并获得1990年哈尔滨市科技成果四等奖。
哈尔滨钢丝绳厂镀锌钢丝绳产品有6×19结构、直径9.3—26毫米,6×37结构、直径13
—26毫米,6×24结构、直径16—20毫米共18个规格。原料是60—70号钢的成品钢丝。主要
生产设备有与生产光面钢丝绳相同的16台股绳机、3台成绳机、1台(套)压力浸油设备以及
1台(套)镀锌机组。生产工艺是:
钢丝热处理→钢丝热镀锌→成品钢丝拉拔→钢丝检验分级→打轴→捻芯→捻股→合绳→
涂油→包装→检斤→成品入库
1980—1990年,哈尔滨钢丝绳厂共生产镀锌钢丝绳662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12.3万元,
实现利税31.4万元,创外汇29.9万美元。产品内销交通、航运及渔业等部门,出口朝鲜、
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