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的冷饮业开始并不是独立的行业,很多西餐馆、糕点水果店,在夏季都生产和销
售冰糕、冰激凌、格瓦斯、酸牛奶等冷饮品。在游览区、繁华街道的一些冷饮店,规模都不
大,属季节性小店。
30年代哈尔滨开始生产冰棍,冰棍制造工艺及其设备,主要是从日本进口的。1935年钟
玉瓶在道外纯化街开设玉记号冰棍厂,1938年贾子通在道外南大六道街开设亨记号冰棍厂。
1941年4月贾子通任“哈尔滨市冰果制造贩卖业组合”组合长,成员共36名(家)。这些早
期的冰棍厂规模较小,冷冻机在5马力以下,年产量不超过10万支。哈尔滨解放前最大的冰
棍厂是合发祥,有3台冷冻机,制冷能力1.6万大卡,最高日产冰棍4万支,旺季生产人员11
—12人。
哈尔滨解放后,许多小本商贩转向冰棍业。1947年统计,全市冰棍厂50家,资金9234万
元(东北流通券),固定人员108人。最高日产量140—150万支。
1956年2月,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冰棍业划归饮食业系统。全市31家冰棍厂、497名从
业人员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股股金共142425元,个人股金在千元以上者有21名,其中股金
最多者为合发祥冰棍厂的项士斌,股金13593元。
冰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各冰棍厂进行整顿,调整网点布局和人员设备,并在香坊、
动力、太平、平房等新兴工业区新建冰棍厂。1960年夏季出现冰棍供应严重脱销,从此除积
极扩大专业冰棍厂生产之外,大力发展社会上有制冷能力的单位生产冰棍。1961年市服务局
系统国营冰棍厂全年利润343万元,利润率54.6%,创哈尔滨市冷饮业利润额的最高记录。
1963年经济好转,冰棍业转入正常生产。1974年统计,全市冰棍、冰糕生产车间29个,
冷冻机63台、544千瓦,制冷总功率相当于公私合营时的3.5倍,平均每个车间19千瓦(合
营时每家3—4千瓦)。全年生产冰棍19651万支,最高日产量185万支。
1979年后,社会办冰棍厂日益增加,竞争激烈,有些冰棍厂因“搭支”,损害消费者利
益,1982年3月17日,市服务局会同卫生、工商、物价等7个局联合发出《关于对我市冷饮品
生产和销售进行整顿的联合通知》,对全市110个专兼业冰棍厂进行整顿,取缔一部分不符
合条件的冰棍厂。市服务局投资100万元,对道里区安升和道外区景阳冰棍厂进行新建和改
造,对区属6个小冰棍厂进行维修。改建后的景阳冰棍厂冷冻机总功率为222千瓦,年产值72
万元。1982年市服务局系统冰棍业全年营业额718万元。
1985年7月,源茂冷饮厅重新开业,引进21台国外先进冷食品机械设备,有双筒冰糕机、
高级冰激凌机等,冷饮品种有5大类14—15个品种,标志冷饮业向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年末,饮食服务系统有冷饮生产车间20个,制冷机71台,冷冻机功率共1529千瓦,平均每车
间为76千瓦,年产量4739吨。全市还有151家大小冷饮厂,仅冰棍、雪糕、冰激凌3种,每天
就生产300万支(个),在街头摊点售出。
1989年夏季,哈尔滨市冷饮办公室举办全市冷饮制品质量评比大会,32个厂家的48个品
种参赛,19个品种获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