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理发技艺
哈尔滨解放前的理发业主要是湖北和河北两大帮。湖北帮理发业者的特点是基本功过硬,
刀工熟练,文(剪剃)武(推拿)双全。理发店有一顺记(道外元宝巷蔡竹坡)、万发记
(道外五道街毕喜田)、春发记(道外升平街李云年)、福胜记(道外正阳街西头陈锦伦)、
忠发记(道外天一街洪玉洲)、正发记(道外正阳街三道街李振午)、林生记(道外十六道
街李早生)等250多户,2000多人约占全市理发馆的三分之一。河北帮仅次于湖北帮。河北
帮的较大理发馆有德云堂、文雅轩、四合轩、信发东等。很多浴池中的理发业都属于河北帮。
扬州帮的理发业者哈尔滨市较晚,人数也不多。1942年扬州帮的大华理发馆在道外十七道街
开业,业主王在高。扬州帮推、剪技艺高,精于烫发、善于创新,理发名师范德贵的美发技
艺就属于扬州帮。范德贵讲究剪子、推子功夫,擅长女发造型剪修。他能够按照不同人的年
龄、身材、头型、职业、气质和气候特点,相应地做出各式各样优美发型,做工精细,构思
敏捷,一次成型。他能在5—10分钟之内,剪出千姿百态、美妙动人、妩媚得体的发型,而
且发型牢固,洗后不变型,深受欢迎。
理发业对技艺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技艺也不断发展变化。
刀工:10—40年代,剃刀是理发业的主要工具,刀法是理发业传统技艺中最重要的一项。
剃刀的操作特点是刀锋直接贴在顾客头部、面部的皮肤上运行,偶不小心,很容易割伤皮肤。
因此,在操作时必须做到手腕关节运转灵活,刀法熟练,动作细致。理发业的老师傅都有深
厚的刀工基础,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中国理发员刮胡子和修面的技巧,一向受外国人赞誉。
按摩:按摩是理发行业一项传统技艺。理发过程中,这一工序一般安排在刮脸后进行,
以指腕和空拳手法为主,从“印堂”到“攒竹”、“太阳”穴,从额部到“百会”穴反复按
摩敲击,再由“率谷”穴顺推至“风池”穴,沿“风府”穴经“哑门”穴按摩到肩井筋部。
指按拳敲,轻揉重推,令人感到轻快。哈尔滨市的湖北老理发业者舒三的儿子舒灿光按摩推
拿最有名气。
男发:哈尔滨出现理发行业后,男人的发式逐渐由梳辫子、剃圈头向光头、平头、分发、
背发转变。解放以后男式发型又有发展,在原来平头式的基础上,创新出圆发、平圆发式样,
而且又有长中短的区别;在原来分发式的基础上,创新出短长式、中长式、长发式等多种发
式,由原来的中分、偏分改为二八分、三七分、四六分及“一边倒”等梳理发型。在发丝线
条处理上有直、弯、卷多种。
女发:女发技艺主要体现在烫发。哈尔滨烫发历史较久,20世纪20年代以前,主要是俄
国传入的烫发技术,用火钳烫大波浪的披肩发,轮廓鲜明,线条流畅,自然大方。30年代开
始有电机烫发,流行上海型的短发细卷,精美紧凑,雍容华丽。
80年代冷烫受到人们欢迎。到1984年冷烫几乎占95%。流行的女发型是长发、短发并重。
长发类型在北方有悠久的历史,既有民族的习惯,也有地区气候的原因。梳理长发可以适应
季节性需要,发型可变性大,天热可梳髻,天冷可做披肩长发,也可梳发结、发辫。长发发
型常见有四种:
波浪式——露额,波浪平伏,发丝柔和,弯曲自然,后部头发卷曲披肩,形如凤尾。
荷叶式——线条清晰,前额呈单花或双花,顶部波纹自然,后部头发稍里卷垂颈下,呈
荷叶状。
麦穗式——是在传统火钳烫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前额呈单花或双花,顶部和两侧可加饰
物美化。
卷型髻——是从古代发髻演变而来,前额多做单波或双花,后部长发集束于顶部分做各
种卷形排列,结构严密,发丝清晰,便于装饰。
上述四种发型中,前两种属于生活发型,后两种属于喜庆发型。
哈尔滨常见女短发烫发发型有四种:
夏令式——前额刘海中分,呈竹叶型梳向两侧额角,顶部发蓬松自然,后部发露发际线
亦可推剪成倒坡型。
童花型——刘海浓厚,两鬓发稍略向外翘,顶部发呈浅宽波纹,后部短发呈自然波纹,
给人童化稚气之感。
鬓翘式——前额刘海如童花式,两鬓外翘后梳,顶发较短,轮廓呈三脱型。
侨宾式——系引进“欧化”和“港化”短发型改制而成,修剪和梳理均采用外来技术工
艺。前额呈浓厚齐刘海,两侧后梳外翘,后部短发呈羽尾形,顶部略高,“洋味”较浓。
除上述短发之外,还有早已流行的刘海式、波浪式、叶瓣式、云纹式、荷花式、卷波式、
三脱式等,仍然受群众欢迎。
二、劳动报酬
哈尔滨市解放前,理发工人受尽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学徒3—4年,只挣100元钱。出徒
后的月工资是15—18元。理发业的大劳金是24元,全市仅有100多名,每个大理发馆有一两
名,必须剪子工、刀工、按摩、掏耳、洗眼,样样都得过硬,遇有“难剃”的活儿,必须给
拿下来,让顾客满意,才能站住脚。理发工人都吃柜伙,伙食粗劣,每天劳动13—14小时,
营养不良,肺结核成为职业病。理发员精心操作,殷勤服务所得的“小柜”,为业主全部占
有。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报酬,1941年理发业工人曾联合起来,展开全市性的斗争。由于日
伪政权和理发业主串通起来对付理发工人,理发业主只作出某些让步而结束这场轰动一时的
理发业斗争。这场斗争的结局是:11月5日,理发工人代表梁宝元、祝功臣与理发组合理事
长蔡竹坡等在伪协和会的参与下,拟定4条解决办法:
1.由12月1日起本店由营业主对各从业人员,每人增高薪奉一成,如原先月薪40元,今
加10为50元,以此类推,此一成即等于“小柜”。
2.每月所得之“小柜”,从业人员不得分劈,仍为业主所得。
3.今次虽然提高一成薪奉,但对各理发价格以及各营业时间,均按警察所指示者,不
准格外提高价格。年节小柜亦不分劈。但如增高理发价格时,其各从业人员之薪金,亦必提
高。
4.关于各从业人员之白布巾,仍为各员自备,但由各业主每人补助1元,洗涤费则由业
主担负。
解放后1948年经理发同业公会研究,并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对理发工人的工资由固定工
资改为收入分成制:中心街道的大店实行收入三七劈成,工人得三成,店得七成;中、小店
和偏僻街道的理发店四六劈成,工人得四成,店得六成。
实行单一的固定工资,影响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职工病假增多,劳动效率降低,人民群
众理发等候时间过长,1958年理发业一律改为计时工资。
1962年以后,又恢复劈成法。1963年11月商业部下发《商业部系统饮食、服务企业实行
计时工资加提成制度的试行办法》的通知,理发业试行“固定工资加营业额提成”的办法,
全市理发业普遍实行。
1966年8月理发业一律实行“固定工资加活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形式使理发业连年亏
损,1966—1972年,每年都亏损6万元以上。
1969年开始,理发业陆续自发的实行基本工资加超额奖励制度,1978年商业部、国家劳
动局、财政部正式下达《关于在理发业推行基本工资加超额奖励制度的通知》。哈尔滨市服
务局于1978年11月27日发出《关于在理发业实行基本工资加超额提成奖励制度的实施方案》,
规定一级店理发月定额为140—150元,烫发月定额为260—270元(二、三级店递减)。1985
年2月市服务总公司调整理、烫发的劳动定额,规定特级店理发210元,烫发330元;一级店
理发200元,烫发300元;二级店理发160—180元,烫发270—290元;三级店理发140—160元,
烫发250—280元。每月在完成集体定额的前提下,从超额部分中理发提40%,烫发剪女发各
提30%为经营店的集体奖金。全市各理发店都按此规定执行,但定额及其他细节各有不同,
如特级理发店北方美发厅的烫发月定额为355元、理发月定额为215元;一级理发店松花江美
发厅烫发月定额324元、理发月定额230元;二级理发店红星理发店烫发月定额320元、理发
月定额180元。
全面实行提成奖金之后,全市理发业的营业收入、职工所得和企业利润同步增长。
三、价 格
1920年5月29日,以蔡竹坡为首成立哈尔滨理发业公会,统一规定理发收费标准。1925
年分发0.15元(银元)、平发0.15元、光发0.10元,刮脸0.05元。1938年统一理发业收
费价格,分“特殊”、“普通”两种。特殊分甲号、乙号两种。甲号特等分发0.50元(伪
满币)、甲等0.45元;乙号特等0.40元、甲等0.35元,乙等0.30元;普通甲等0.30元,
乙等0.27元,丙等0.25元。这种定价比原来价格增高,影响营业,很多理发店都要求落价。
1939年4月11日,理发组合南岗支部将三家理发店0.45元的理发定价,降为0.40元。
1965年哈尔滨市统一规定的理发价格。1965年4月28日,哈尔滨市第二商业局根据黑龙
江省商业厅“关于调整理发、浴池、洗染价格的通知”,制定哈尔滨市理发价格。
1985年2月1日全省统一调理发业收费标准,哈尔滨市2月5日执行。
1986年10月18日又制订特等甲级和特等乙级理发店收费标准。北方美发厅执行特等甲级;
松花江美发厅、哈尔滨美发厅、红星理发店执行特等乙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