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饮食服务业》
 
 
第一篇 饮食业
 
 
第一章 饭店业
 
 
第一节 历史沿革
 
 
  哈尔滨最早的饭店是1902年开办的张包铺,地址在道外张包铺胡同,创办者张仁,河北
省北唐人。张包铺最初专营天津包子,生意很兴隆,后来扩大成酒席饭店。俄国“十月革命”
胜利后,大批俄国人和旅俄的中国商人来到哈尔滨,促进了饭店业的兴办。1917年,朱安东
在道外升平二道街开设新世界旅馆饭店。此后,福泰楼、厚德福、兴宾楼、五芳斋、新华楼
等也相继开业。这些都是哈尔滨早期有名的大饭店。
  1932年东北沦陷后,日本各大财团纷纷涌入哈尔滨,高中低档饭店遍布全市。先后开业
的大型饭店有宴宾楼、滨江饭店、泰华楼、会宾楼等。这些大饭店一次最多可摆100桌酒席,
主要经营高档饭菜。至1937年全市共有中餐饭店610多家。
  在中餐饭店兴旺发达的同时,哈尔滨的西餐饭店亦蓬勃发展起来。既有俄罗斯人、希腊
人、波兰人、德国人开办的,也有中国人开办的;既有传统的正宗俄式大菜,又有英法式西
餐风味。至1937年全市共有西餐馆260多个。
  1938年以后,由于物资供应不足,加之苛捐杂税繁多,饭店业经营出现困难。宴宾楼等
一些大型饭店先后关闭,中小型饭店也仅能勉强维持经营。1943年仅道外地区的饭店,就由
337个减少到191个。
  哈尔滨解放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饭店业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过去为少数人服
务的大型高级饭店营业萧条。1950年,新世界旅馆饭店停业,1952年厚德福饭庄停业,保留
下来的大饭店也都开始经营大众便餐。与大型高级饭店的经营状况相反,这一时期的中小型
饭店却异常活跃,1947年全市共有中餐饭店442户,回族饭店87户,西餐馆62户,小食铺537
户,煎饼铺则达1034户。
  公私合营后,哈尔滨饭店业改变了以往私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改进结算方式,调整营业
时间,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强调薄利多销,饭店价格比以前的私营饭店低廉,深受广大群众
欢迎。当时,商业部对饮食业提出“尽量满足人民需要,在原料供应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
做到顾客想吃什么,有什么,什么时间吃,什么时间有”的经营方针,同时要求大力恢复失
传技术,总结历史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哈尔滨市饮食业积极贯彻商业部提出的经营方针,
发动老厨师献艺献策,改善经营,恢复和增加许多名贵品种。如国营食堂名师徐世铭、刘祯
祥的白扒鱼翅、白酥里脊、棉花鱼,光复饭店名师赵永省的鸡抱鱼翅、绣球燕菜,福泰楼饭
店名师许文骏的生菜大虾、家常熬桂鱼,永安号名师姚镇境的香蕉锅炸等。风味小吃有老都
一处的三鲜饺子,魁元阁的排骨包子,岳阳楼的桃馒头等。当时菜肴品种上千,主食品种近
百,饮食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1958年饮食服务业开展“为谁服务”的大讨论,明确为“大众服务”的思想。饭店业积
极增加服务项目,扩大经营品种,延长营业时间,改进服务方式,千方百计方便消费者。但
是,由于合营时并点过多,加之1958年“大跃进”时期受“共产风”的影响,饭店业形成供
不应求的局面,哈尔滨从此出现“吃饭难”问题。1957年全市共有饭店1228个,1958年则减
少到324个,至1960年已减少到237个。
  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鱼肉蛋等副食品匮乏。饭店业从1961年2月份开始办高价饭馆。
当年高价饭馆营业额达549.2万元,占同期饭店营业额的9.9%,利润额119万元,利润率
达26.9%。高价饭菜的毛利率平均为44.5%,最高毛利率达60—65%。
  1963年以后,国民经济逐步好转。6月撤销高价,恢复平价供应。1964年全国饮食服务
工作会议提出“面向大众,适应消费者多种需要”的经营方针和划类分等、划细分专的原则,
参照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分工,积极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技艺和品种。根据这个方针,哈尔滨
市饭店业全面进行分等划类,在503户饭店中划分为经济小吃255个,专业馆(包括风味馆)
79个,综合经营馆103个,高级饭店9个,议价合作饭店56个。恢复了200多种名优菜肴和主
食品种,每户有一样或几样拿手饭菜。全市饮食业市场日渐好转。
  “文化大革命”又使饭店业遇到严重破坏。传统的服务方式被批判为“封、资、修”,
就连一些传统菜肴及饭店的名称也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被强令废止,重新定名。四喜丸
子改四味丸子,全家福改称红烧什锦,东坡肉改称煸汁肉;福泰楼饭店更名为太阳升饭店,
北来顺饭店改称人民饭店,华梅西餐厅改名为反修饭店等。同时,取消单间雅座、高档饭菜
和服务到桌的服务项目,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下,把大众化搞成了简单化、官商化,
经营品种减少,传统名菜断档,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普遍下降。
  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哈尔滨饭店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在新建和
扩建网点的同时,有计划的装修改造老企业,并以装修改造为突破口,上等级、上项目。
1981年3月市服务局投资30多万元,对鲁菜名店福泰楼进行装修改造。改造后的福泰楼装饰一
新,现代化的设施及服务,使营业额大幅度上升。1990年福泰楼饭店的营业额为161万元,
比1978年的48万元增加2.4倍。1990年10月12日,哈尔滨大酒家正式开业。新建成的大酒家
总面积6280平方米,是哈尔滨规模最大的酒席饭店,其服务设施、经营档次、操作技艺等在
哈尔滨均属一流,受到广大顾客青睐。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不仅中餐饭店篷勃发展,异国风味饭店也不断发展。
  十年改革开放使饭店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90年底,哈尔滨饭店业已有川、鲁、粤、
京、津及俄式等十大风味,新办各种专业店和风味店26个,挖掘创新引进风味品种195个。
老都一处的三鲜水饺、桂花斋的金龙大麻花、老仁义馆的清真牛肉蒸饺、文君酒家的凤尾小
笼包、香庆饭店的西点奶油樱桃蛋糕等7个风味品种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经济效益也大
幅度增长,1990年哈尔滨市饭店业营业额49707万元,比1978年增长9.3倍,比1985年增长81%。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