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城市规划》
 
 
第二篇 专业规划
 
 
第三章 公用事业工程
 
 
第二节 通  信
 
 
  宋·金古城体系规划时期 收国元年(1115年)1月,金朝建国,以会宁(阿城市白城
乡)为京师。天辅元年(1117年),金兵攻取辽国泰州、长春州等地。天辅七年(1123年),
金兵占领辽国南京析律府(燕京、北京市)。
  天会二年(1124年)2月,金朝在京师会宁--旧辽南京间每50里设1驿站,以传递公文,
成为今哈尔滨行政区古代邮路。
  4月,又在会宁--长春州、泰州间设驿站。
  天会五年(1127年)1月,金兵攻占北宋东京汴梁(开封),北宋灭亡。天眷元年(113
8年)10月,金朝以京师为上京、府称会宁,将旧辽上京临潢府改称北京。并陆续在金朝辖
区各府间建立驿道。
  今哈尔滨行政区属上京京畿,各路驿道均经此入上京。
  清代八旗驻防、移垦城乡规划时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2月,添设黑龙江将军,
驻守黑龙江城。
  驿道。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8月13日,清朝廷决定在吉林--瑷珲间670公里设驿站19
站,每驿拨壮丁、拔什库30人,驿马20匹、牛30头。将瑷珲--吉林--盛京--北京驿道相联。

  乾隆元年(1736年),清朝廷决定自吉林--齐齐哈尔驿道的乌兰诺尔站(肇源县新站)
起至呼兰(呼兰县)设驿站6站,每站派兵10人,驿马5匹、牛5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2月,在萨库哩站--三姓间设驿站8站,拨站丁80人,驿马80
匹、牛80头。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6月,设吉林--宁古塔间驿道,共9站。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3月,设蒙古卡伦--鄂勒国穆索间驿站9站。
  道光五年(1825年)添设双城堡驿站,与拉林多次站相联。至此形成了以齐齐哈尔--吉
林--盛京3将军驻防城通往北京,并联接各副都统、协领驻防城的驿道网。后经同治年间、
光绪年间的局部调整,职能更加完善。驿站设有档房、仓房、人役住房、马号、草棚等站房,
不仅递送公文,还有安排过往钦差、官员、官兵、递解官常人犯、护送贡物、要人灵柩等"
应付过往官差"的任务,所以又添置驿车。东三省建设有线电报线路后,又增添"按站互巡"
修护电杆、电线任务。
  今哈尔滨市区内当时江南江北分属吉林、黑龙江两将军辖区,其公文递送也各经所在区
的协领、副都统衙门办理。
  电报。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三省开始建设有线电报,成立吉林电报局。同年从乌
拉驿站--意气松驿站间架设电杆开始,陆续在东三省联网。
  邮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决定自办"大清邮政",但在东北仍采用驿道。
  《中东铁路附属地城镇规划》时期 邮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1月,俄人在铁路
附属地内设一所邮政局,出售俄国邮票,在铁路附属地内传递邮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清邮政哈尔滨分局成立,沿原驿道办理信函、汇兑、包裹
等邮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旅哈日本人开办邮便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
哈尔滨文报分局,接管驿站,递送公文。
  电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建设,同时沿铁路线架设电话线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黑龙江将军在呼兰城--马船口间架设电报线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哈尔滨--绥芬河间电报线杆架设完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在哈尔滨新城区设立电话交换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俄军在西马家沟设立无线电报发射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发射
台台址)。该台纳入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哈尔滨及郊区规划图》。
  《商埠城市规划》时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哈尔滨开埠后,通信业迅速发
展。
  邮政。同年5月,哈尔滨海关设哈尔滨邮政副总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吉林省裁撤户、兵、刑、工4司,10月将驿站划归民政
司管辖。同年,中东铁路沿线12大站设立邮局。
  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省城(吉林市)成立文报总局,陆续将各驿站改成文报分局、
分所。
  宣统二年(1910年)11月,文报总局划归劝业道管理。
  宣统三年(1911年)4月,法国人担任哈尔滨邮政副总局总办。1912年,大清邮政改称
中华民国邮政。1914年2月,哈尔滨邮政分局改称哈尔滨一等邮局,业务仍为信函、包裹、
汇款等。同月,挪威人担任哈尔滨一等邮局局长。4月,邮局接管文报分局。1920年,邮局
增加邮政储蓄业务。
  1921年1月,滨江道尹出示布告,封闭在哈及中东铁路沿线的俄国邮局,收回邮政权。
同月,吉黑邮务管理局在南岗成立。
  4月,北京民国政府交通部批准,哈尔滨邮局与远东共和国在满洲里、绥芬河2处互换邮
件。7月,哈尔滨一等邮局定名为北满邮务管理局。1922年10月,改称吉黑邮务管理局。
  1928年,吉黑邮务区成为全国23个邮务区之一,初名北满邮区。1931年,改称吉黑邮务
区,直隶于交通部邮电总局,在吉林、黑龙江2省共设一等局7处,二、三等局117处。
  1932年,哈尔滨共有邮政所8处,有铁路邮路3条(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哈尔滨--长春),水路邮路1条(哈尔滨--黑河),早班邮路1条(哈尔滨--宾县)。
  电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30日,哈尔滨中央电话局在南岗医院街(颐园街)
建成并开始通话。(1922年改为自动电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官商合办的傅家甸电话局在傅家甸北头道街开办。
  宣统元年(1909年)4月14日,东三省电报总局裁撤吉、黑2省驿站,所有电报局杆线改
派工头分段驻守。
  宣统二年(1910年),滨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在傅家甸南五道街创办。
  1912年2月,哈尔滨--宽城子(长春)间开办民用直通电话。
  1915年5月,中东铁路与滨江商会订立《滨江县与哈尔滨自治市(道里、南岗)直通电
话合同。
  1918年5月,吉林督军在道外南四道街设立军用电话局。
  1919年3月,中国交通部与中东铁路签订《中国陆军借中东铁路电杆挂线合同》,其中
阿什河站即阿城站--横道河子段军方自立电杆。
  10月,哈尔滨自治市董事会与英国利物浦市电话公司签订《购买自动交换式电话设备及
零件契约》。1920年,成立哈尔滨自动电话局。
  1921年6月,哈尔滨与远东共和国赤塔建立直接电报通信。
  1922年9月29日,东北当局接管哈尔滨无线电台,移交东北无线电报局管理。11月22日,
哈尔滨电报局与中东铁路管理局签订《修订路电接线互递电报合同》。同年,哈尔滨--长春
间开办长途电话。
  1923年4月,哈尔滨--上海、哈尔滨--天津开始直通电报。8月,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部在义州街(奋斗路)与邮政街角处设立无线电台。9月,哈尔滨--大连开始直通电报。
  同年,编制的《东省特别区哈尔滨城市规划总图》,保留了西马家沟无线电台址。
  1924年4月,法国驻华公使与法国无线电业公司全权代表到哈,筹办哈尔滨--巴黎无线
电通讯事宜。12月,哈尔滨--齐齐哈尔长途电话局在道外十二道街开办。
  1925年,哈尔滨--安达开通长途电话。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创办,广播无线电事务所初设于道里外国八道街
(西八道街)18号法商电话公司内。
  11月19日,哈尔滨交涉员就日本和登洋行、管野洋行、北满电气株式会社、儿玉广治等
处私设天线收发电报事宜,向日本驻哈总领事提出"有碍中国主权,请予拆除"。
  1927年6月20日,中苏签订《长途电话协约》,计划建设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哈
尔滨--满洲里--赤塔2条长途电话线路。8月31日,东三省与苏联签订《长途电话联络通话合
同》。同年,东北陆军在南岗成立哈绥长途电话局。
  1928年1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迁至南岗长官公署街。5月1日起,每晚6时起广播。
  12月22日,东三省交通委员会下令,由哈尔滨电话局从东省铁路收回电话局,改称东三
省电政公署。
  1929年1月,东三省电政督办公署决定,将道里电报局改称电报总局,道外电报局改称
分局,南岗电报局改为报房。
  7月10日,东三省当局,在东省铁路沿线配置军队,没收铁路电报、电话。
  同年,哈尔滨电信有:
    1.电报。①有线电报,直隶于辽吉黑电政监督处,傅家甸(北头道街)、南岗、道里3
处设有电报局,可通沈阳、长春、阿城、方正、呼兰等47个城镇。②无线电报,直隶于东北
无线电监督处,设于西马家沟,可与世界各大电台直接通报,在道里、道外各设无线电报收
发处1所。
  2.电话(有线电话)。①市内电话,有滨江电话公司(傅家甸、东四家子),电话150
0余号。3月9日,改为自动电话式。另有东省特别区电话局(1928年12月22日,由东三省交
通委员会派员接管东省铁路局,更名东三省电政督办公署直辖哈尔滨电话局),有电话3100
号。②长途电话,局址设于傅家甸纯化街,直隶于辽吉黑电政监督处,可与吉林、长春、哈
尔滨及其他30余城镇通话。另外,黑龙江省在道外北四道街设有长途电话局。东北当局于19
28年11月1日,设哈尔滨至满洲里、绥芬河长途电话总局,局址在南岗长官公署街。
  3.广播。广播无线电台,直隶于东北无线电监督处,台址于南岗长官公署街。呼号XOH
,波长260米,频率1071千周,功率100瓦。
  1930年7月,根据东北交通委员会训令,哈尔滨电话局、电报局、无线电台分台、哈满
绥长途电话局合并,成立哈尔滨电政总局。
  《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哈尔滨都邑计画》时期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4月,关
东军司令部请满铁经济调查会拟订《满洲电信及广播事业统制方案》。7月,日本关东军司
令部在《对满洲国通讯政策》中,提出"把握满洲国的通信权,在推行帝国(日本)的国策
上是绝对必要的"。并规定"帝国在满洲国最高指导机关应使日本人,特别是帝国将校参与满
洲国电信电话公司的创设与经营,以贯彻帝国的政策和军事上的要求"。"帝国政府在满洲国
电信电话会社筹措资本时,使之主要向事业上直接有关的方面募集,并加以指导,使会社的
实权把握在日本方面手中"。
  所以,在1932-1934年以关东军特务部为依托的"大哈尔滨都市计画委员会"先后制订的6
个"决定案"中,均无通信专业的规划,只在满铁经济调查会于1933年12月提出的《哈尔滨都
市计画说明书》中提到"无线电台(已设立),将来移往郊区"。
  电信。1933年3月,日本政府与伪满洲国签订《关于设立日满合办通信株式会社协定》,
规定设立一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以下简称"电电"),经营关东州、满铁附属地和伪
满洲国行政区内的有线、无线通信事业(9月1日,电电株式会社成立)。
  6月,哈尔滨--大阪开办无线电报业务。9月1日,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管理局在南岗医
院街(颐园街)设立,管理哈尔滨特别市、滨江省和三江省电信、电话、广播电台。同日,
在道里石头道街设立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中央电报局,在南岗医院街设立电电标式会社哈尔
滨中央电话局;在长官公署街设立中央放送局(广播电台)。
  1935年,日伪强行收购滨江电话公司,并在接管中东路同时,由电电株式会社接管了沿
线通信设施,实现了日本对东北电信电话的统制。
  1936年,动工兴建新城大街中央电话局新局舍(尚志大街四一分局址),翌年10月竣工,
装有自动交换机7500门,(1941年增容500门)。
  1939年5月,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中央放送局在南岗松花江街修建局舍举行奠基典礼,1
941年3月20日竣工交付使用。
  1944年4月,电电株式会社哈尔滨管理局开展"电话供出收回运动",将收回的电话机运
往战争前线。7月,伪满政府修订《电气通讯法》,规定严格取缔短波收音机,对收听者处
以10年以下徒刑、5000元以下罚款。
  邮政。1932年4月,伪满政府接管东北邮政。7月23日,中国国民政府断绝与伪满邮政关
系。26日,令东北的全体邮政人员一律撤员。
  1933年9月1日,吉黑邮政管理局改称哈尔滨邮政管理局。1937年12月1日,改称哈尔滨
中央邮政局,隶属哈尔滨邮政管理局。
  1940年3月,日本与伪满统一邮政事务(4月1日实行)。11月,局址迁至医院街(颐园
街),管辖南岗、道里、江沿、新安埠、顾乡、马家沟、香坊各邮政支局。
  《改良与发展区域规划》时期 此时期,通信事业处于恢复阶段。邮政。1946年4月,
哈尔滨解放后。10月1日,哈尔滨市邮政局恢复了地段街、景阳街、南岗、香坊、顾乡邮政
支局,新安埠支局改称大同路(新阳路)支局。同年,邮路有铁路邮路即哈尔滨--佳木斯、
哈尔滨--北安、哈尔滨--绥化、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三岔河、哈
尔滨--双鸭山、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五常。
  1947年1月,哈尔滨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1948年,又恢复靖宇街、太平
桥、马家沟、铁路局邮政支局及外专、平房、大嘎哈(成高子)等30余处邮政代办所。3月,
恢复水道邮路哈尔滨--通河。11月,开辟铁路邮路哈尔滨--吉林。
  1949年3月,哈尔滨特别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经调整,城区共设13个支局,
有道里、道外、地段街、中央大街、大同路、靖宇街、马家沟、太平桥、香坊、顾乡、三棵
树、哈尔滨站和景阳街并设3个邮亭。同月,开通哈尔滨--通河水路邮路、与哈尔滨--吉林
铁路邮路。
  1950年1月,大同路邮政支局改称新阳路邮政支局。3月,设新香坊邮政代办所。5月,
景阳街邮政支局迁至中马路,改称中马路邮政支局。同年,开通哈尔滨--通河汽车邮路。3
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互换邮件协定》后,开通北京--哈尔滨--赤塔航空邮路。
  1951年11月,增设文庙街、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哈尔滨亚麻厂等邮政代
办所。同年,哈尔滨--通河水路邮路延长至方正。
    1952年7月,哈尔滨市邮政局改称哈尔滨市邮局。同年,开通哈尔滨--依兰水路邮路。
    电信。1946年5月,成立哈尔滨电报电话局。电报。1947年设有电报营业所3处(道里尚
志大街、道外五道街、哈尔滨火车站),开通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
--佳木斯、哈尔滨--肇东、哈尔滨--安达线路。1948年,开办安埠街营业所,开通哈尔滨--
吉林电路。1949年,又开通哈尔滨--北京电路。
  长途电话。1947年春,陆续恢复哈尔滨至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的电路。19
48年,开通哈尔滨--沈阳电路。至1949年,哈尔滨开通长途电话电路达49条。1951年哈尔滨
--海参崴电路恢复通话。
  市内电话。1946年解放时,市内电话仅开通558台,经修复1949年开通电话达5974台,
至1952年增至6266台。
  《哈尔滨市城市初步(总体)规划》时期 1953年,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编制初步规划时,
通信专业未纳入规划。但在分区规划与详细规划中对平房区保国街、新疆街,香坊区工兵路,
香坊工业区(动力区)和平路,沙曼屯和兴路等商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时都安排了通信设施的
建设,参与了通信局所、线路选址和建筑、用地审批。
  邮政。1954年,成高子邮政代办所改为成高子营业处。1955年,哈尔滨邮局改称哈尔滨
市邮局(以下简称市邮局)。1956年,文庙街邮政代办所改为文庙街邮电支局。新设沙曼(
和兴路)邮电支局和电工街、鞍山街、南马路、安国街等邮电所。至1958年,全市邮电支局
达25处,邮电所32处。同年5月,在南岗秋林公司对角,动工兴建中心邮局大楼。
  1959年,南岗、道里、道外、太平、香坊、和平路、和兴路、平房各支局均改为分局。
同年1月1日起,邮局实行新汇兑办法,汇款不另寄挂号信,只写汇单。
  1960年1月,市邮局、长途电信局、市内电话局合并,成立哈尔滨市邮电局。4月,增设
黑龙江大学邮电所,10月,哈尔滨市邮电局迁至建设街51号新楼。
  1961年12月,恢复哈尔滨市邮局。1962年,调整市邮电所,由98处减至41处。1965年,
将19处支局减至9处。
  电报。1956年,电报电路增至36条。1958年,开始使用多路长话载波机。1960年,全市
办理电报业务的局、所达18处。1961年7月1日,市邮电局正式开放北京--哈尔滨图片传真电
报业务。
    1960-1964年,先后开通哈尔滨与武汉、济南电传电路和至上海的双工电路以及至北京
的12路传真电报电路。
  1965年,哈尔滨电报电路共57条,其中省外电路15条。
  1972年9月8日,省电信局对全省无线电明台电路进行调整,哈尔滨常用无线电报电路1
条,备用无线电电路29条。
  长途电话。1954年,松江、黑龙江2省合并后,增开哈尔滨--北京长途电话电路4条。同
年,自5月6日起,开办夜间半价长途电话业务。1956年,全市长途电话邮电局所达20处。19
60年,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电路使用12路载波机,沟通了
大庆--哈尔滨电路。7月,开通哈尔滨--上海定时长途电话电路。1964年,沟通哈尔滨经牡
丹江、东宁至老黑山机场电路,同时沟通了哈尔滨与呼玛、嘉荫、逊克、抚远、虎饶、宁安、
绥芬河等边境县的直达电路,使全省通往全国各地的大部分长途电话经哈尔滨长途电信局接
转,哈尔滨成为全省长途电信枢纽。至1968年,哈尔滨开通的长话电路达166条,其中一级
电路26条。
  1969年,又开通了哈尔滨--七台河长途电话电路。1972年,沟通了哈尔滨--七台河长途
电话电路。1972年,沟通了哈尔滨--大庆卧里屯的直达长途电话电路,开通哈尔滨--扎兰屯、
哈尔滨--海拉尔、哈尔滨--加格达奇直达长途电话电路。
  市内电话。1956年1月,市内电话三分局(南岗奋斗路)开通,设步进式交换机1000门,
服务区域为南岗、太平2区。同时,将原市电报电话局(尚志大街)改称市内电话四分局。7
月,市内电话五分局(香坊工滨路)建成,装置步进式交换机1000门,服务区为香坊工业区
(含香坊、动力区)。在南岗延兴街建三九分局(1961年撤销)。同年用户装机增至8908台。
  1958年,在学府三道街建成市内电话六分局,将原三九分局人员、设备划归该局,共装
置步进式交换机1600门,服务区为学府路地区、顾乡片、平房区、王岗镇(1961年开通)。
同年,建成三八分局,装置供电式交换机200门,服务区为太平区。1972年12月,动工兴建
市内电话七分局。
  同期,市内电话的用户装机增加。1957年为9357台,1958年为10264台,1960年为11059
台,1967年为12218台,至1972年达13345台。
  电视:1970年9月30日,哈尔滨电视台开始试播,每周六,18:30播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期 1973年,市城市规划管理处开始修订总体规划。   
1.邮政、电报。
  邮政。1978年10月,市邮政革委会改称哈尔滨市邮政局。同年,增设国际旅行社临时国
际营业所。1979年4月,增设哈尔滨水泥厂邮政所。7月,增设文化公园邮政所。
  电报。1977年,开通哈尔滨至大庆、牡丹江、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
方正、通河、木兰、延寿以及市内南岗、太平、和兴、道外、动力、平房、香坊、道里的单
路传真电报电路20条。1979年,哈尔滨--北京传真电路增加1条。
  1981年实况。全市共有邮政局所55个(其中区局7个、支局2个、郊区邮政营业所11个),
邮件转运站1处,报刊门市部2处。城区内有投递能力的局所13个,全市办理电信业务的局所
17个。每个邮电局所服务人口,按市区人口平均为45454人,平均服务面积为3.2平方公里。
  存在问题。一是邮政局所分布不合理、数量少、服务半径不均衡,同时,局所营业场地
狭小,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如南岗区和兴支局所属学府路邮政所,服务区内有哈尔滨医科
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3所大专院校及哈西工业区,服务人口达12万人;香坊
区邮电局属投递局,其营业面积仅有20平方米;南岗支局投递范围东起太平桥,西至西大桥,
服务半径达4公里;顾乡邮电支局由于场地狭小,无法开展电报投递业务,顾乡一带的电报,
由2.1公里外的和兴支局转送。二是转运站库房、堆放场地狭小,满足不了业务量的需要。
邮件转运站每日接发40余次列车,日均装卸各种邮件、报刊400余吨,运输车辆无处停放,
邮件堆放库房及作业场地严重不足,在火车站站台内堆放邮件最多达2万袋。
  规划。近期规划,新建香坊区邮电局等14处局所,总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扩建新阳路
等3处邮政支局,总面积3300平方米;在哈西、河图小区新建投递局所4处,建筑面积800平
方米;新建道里十二道街、动力安乐街报刊门市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新建三棵树邮件
转运站1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时,应配套修建邮政局所,按1万户
设邮电所1处,3万户设投递局所,并增加报刊零售网点;近期达到开展电信业务的局所50处。
远期规划,将再新建邮件转运枢纽1处,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使全部局所均开展电信业务;
经调整,使全市邮政局所分布合理、均衡,每个局所的服务半径平均为0.5公里,每个支局
肪务人口在12000-40000人之间,使有投递能力的支局、所数量达到全部支局所总数的40%,
全部局所开展电信业务。
    2.通讯工程。
  1980年,通讯系统由电信、电力、广播、铁路、部队等部门的多种通讯设备、网路组成。
  1980年实况。市区有电信部门、专业单位、部队使用的无线电固定台(站)108座,其
中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雷达站8座、导航台16座、超短波通信台(站)44座。收发信
设备总计608部,有大赵家、小南沟收信保护区2处,城高子发信保护区1处。
  全市邮电、广播、电力等部门的微波台(站)3座,有黑龙江省广播事业厅用于电视转
播的微波站、黑龙江省微波通信总站用于长途通讯和电视转播的微波站、黑龙江省电力局用
于电力调度的微波站。
  全市微波通信通道8条,微波总站--阿城方向、微波站--大庆方向、省广播电视大楼--
阿城方向、省广播电视大楼--城高子方向、省广播电视大楼--微波通信总站(2条)、省电
力调度微波站--呼兰方向、哈一次变电所--哈西一次变电所。
  市内电话交换网,有市内电话分局5个、支局4个、电话站1个,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
0800门,实装率85%以上。全市有325个用户装有小交换机39626门,公用电话220台。市内
电话交换网,现有地下管道65.5公里,地下电缆218.4公里、直埋式电缆146.64公里,杆
路总长546.95公里。
  市长途通讯系统,主要长途通讯服务中心有2处,省内长途电话线路388条,省际长途电
话线路60条(分别通往3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2个一般城市),电报电路70余条,长途
通讯市内地下管道20公里,直埋电缆29.8公里。
  专业部门有线通讯系统。铁路部门有线电话站3处,总容量为4000门,实装率85%,直
埋通讯电缆37.7公里,电信管道总长18.2公里。电力部门电力调度电力线载波电话设备15
台,开通45路。有线电话直埋电缆总长12.4公里,地下电信管道1.6公里。广播系统除微
波通讯设备外,共有传音电缆22.9公里,其中地下电信管道3.7公里,直埋电缆19.2公里。
  存在问题。通讯系统普遍存在设备不足、系统不完善、设备落后等不适应需要的问题,
尤其是市内电话交换网,设备陈旧、容量不足。1980年,按市区人口计算,市内电话普及率
仅为0.88%,市内电话待装用户达3089户,需话机8174台。
  市内电话设备中30年代步进制F式设备占50%,按设计已超期使用30年,通讯电缆有1/
3以上是解放前敷设的。由于设备容量少、普及率低,造成接通率低至41.7%,分局接通率
仅27%。
  长途通信系统由于线路少,已超负荷40%,省内长途电话1小时接通率仅为82%。
  广播系统由于发射塔高度不够,市区有些地区复盖场强仅达30-40分贝(国家规定应为7
3分贝)。
  电力系统由于电力线载波线路长、衰耗大、多次转换,造成可靠性差,满足不了电力调
度需要。
  规划。无线电收发信区及保护区规划。根据收发信区保护的技术要求及哈市具体情况,
规划近期形成收信保护区2处,发信保护区2处,控制区2处。
  收信保护区。小街沟收信区,位于哈市南郊,保护区面积33平方公里。大赵家收信区,
位于哈市西南郊,保护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发信保护区。城高子发信区,位于哈市东南郊,保护面积60平方公里。松浦发信区,位
于松花江北岸,保护区面积22平方公里。
  控制区。南岗控制区,位于市中心,控制区面积2.5平方公里。气象台控制区,位于哈
市东南郊,控制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微波通讯站及通讯通道规划。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微波通讯在通讯工程中将被大量采
用。近期将在市通讯系统增设微波通讯设备,增辟微波通道。
  哈尔滨电视台近期将增建微波站1座,开辟市电视台--省微波总站的微波通道。
  哈尔滨铁路局,近期将修建微波站1座,开辟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货
运编组站2条通道,为客运、货运的电视监视系统服务。远期将开辟5条微波通道,即哈尔滨
铁路局--王岗方向、哈尔滨铁路局--肇东方向、哈尔滨铁路局--康金井方向、哈尔滨铁路局
--玉泉方向、哈尔滨铁路局--平房方向。
    省电力局,近期开通微波通讯通道5条,即省电力局--哈一次变电所--双城(沈--长--
哈电路)、省电力局--双城(哈--牡电路)、省电力局--呼兰(哈--第三电厂电路)、哈西
一次变电所--市电业局地区电力调度中心、哈尔滨一次变电所--市电业局地区电力调度中心;
远期开通1条省电力局--哈东一次变电所(哈--佳电路)。
  近期新建省长途电信枢纽大楼,省微波通信总站将由市长途电信局迁至省长途电信枢纽
大楼,原由省微波通信总站--大庆、阿城方向的2条微波通道将改变方位。同时,省电视广
播大楼--省微波总站的2条微波通道改为通往电信枢纽大楼,市电视台--省微波总站的2条微
通道将改为通往电信枢纽大楼。原有由各微波站通往省微波总站的微波通道及由微波总站通
往其他各微波站、中继点的微波通道待省电信枢纽大楼建成、各通道改变方位运行后,原通
道即行废除。近期还将开通微波总站--绥化、微波总站--宾县的微波通道。
  3.市内电话及长途通信系统规划。长途电话。1976年,开通哈尔滨--萨尔图直达电话
电路。同年,增加哈尔滨--北京1号专线、哈尔滨--沈阳9号11号专线、哈尔滨--鹤岗、集贤、
富锦、佳木斯等5条电路。至1977年,哈尔滨通往外地的长途电话电路达254条,其中一级42
条。1980年,增开长途电话直达电路78条,接转电路20条。
  市内电话。1975年7月,市内电话七分局土建工程竣工,10月开通。装置47式交换设备1
000门,纵横制交换机901门。同年,全市电话用户装机达14364台。1977年10月,在太平区
东风公社建成"七○支局",装置4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同年,市内电话用户装机达16379台。
1980年为16776台。
  市内电话交换网近期将划分为4个通话区域,新建电话分局4个,增加容量19200门,原
有分局近期增容19400门,使市内电话近期总容量增至50800门,按近期人口预测,市内电话
普及率达到1.96%。远期规划新建市内电话分局23个,增加容量133200门,使市内电话分
局达到29个,总容量达184000门,新建通信管道3579.2孔公里,按远期人口预测,市内电
话普及率达到5.8%。
  近期将安装长途自动交换机360路加入长途网,实现长途自动拨号。新建电信枢纽楼1座,
内设微波通讯。有线系统增加省内、省际长途线路,形成长途自动拨号系统、自动转报系统。
电信枢纽楼增加长途电路,开展数据通信、电报、报纸传真业务。
  远期规划新建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用于长途通讯。
  专业部门通信系统。省电视台近期规划建成电视发视天线1座,高度200米。
  市电视台近期规划建成电视发射天线1座,高度120米。
  哈尔滨铁路局,近期规划新建香坊区通信站,容量为有线电话1000门,使近期有线电话
总容量达到7000门,远期规划再增容后有线电话总容量达到9000门。哈尔滨铁路局近期规划
建成小同轴电缆线路5条,远期规划建成小同轴电路1条、对称电缆线路1条。总计地下通信
管道长7.4公里,直埋电缆17.3公里。近期规划将市内铁路通讯架空线路逐步改为地下电
缆。
  省电力局,近期规划新建电缆1条,地下通信管道长10.8公里,直埋电缆5.5公里。远
期规划在化工区敷设光缆1条。
  电视、广播。1976年1月1日起,每周有7次电视广播放。周一、三、五为19时开始,周
二、四、六、日为18:30开始,并试转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节目。
  1977年12月,开始变更市人民广播电台频率,将原975千周改为840千周,原1400千周改
为975千周。
  规划实施:
    1.邮政。1981年3月,增设孙家站邮政所。1984年10月,增设东北农学院邮政代办所。
1985年1月,增设新农邮政代办所,7月,增设哈平路邮电所。同年,哈尔滨共有邮电局所60
处,其中市邮政局1处、区邮政局7处、邮电局2处、邮电支局10处、城区邮电所27处、郊区
邮电所10处、代办所3处。
  1986年4月,设哈尔滨工业大学邮电所、王兆新村邮电所,11月设量具刃具厂邮电代办
所。1987年1月,设大桥邮电支局。1988年1月,设友谊宫邮政代办所,5月设哈尔滨师范大
学邮政代办所。1989年3月,设哈尔滨科技大学邮政代办所,5月设先锋邮电所、黑龙江大学
邮政代办所,9月设保健路邮政代办所。
  1990年3月,设哈尔滨三电厂邮电代办所,6月设天鹅邮政代办所。年底全市邮政局所72
处,其中自办局所59处、代办所13处。另有邮政信简信箱459个,设于住宅楼的标准信箱125
94个。
  同年,哈尔滨铁路邮路6条,有哈尔滨至北京、上海、满洲里、经北安至齐齐哈尔、乌
伊岭,恢复哈尔滨至鹤岗,撤销哈尔滨至双鸭山、龙镇邮路,自备火车邮箱21节。哈尔滨邮
政自办汽车邮路4条,有哈尔滨至通河、肇源、方正、拜泉,在雨季汽车停运时,至肇源、
通河邮路改为水路。航空邮路13条,有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乌鲁木齐、厦门、重庆、
成都、青岛、福州、南京、杭州、黑河。市内邮路39条,同世界170余个国家、地区通达邮
政业务。
    2.电报。1984年 8月,市电信局"64路"自动转报系统与国内自动转报中心联网,一次增
加电报电路52条。1987年,市电信局"256路"自动转报系统开通,电报电路增加46条。
    至1990年,哈尔滨通达全国各地电报电路共 155条,均为自动转报电路,其中明线载波
电路 101条、电缆载波29条 、微波电路25条。同年,电报局所中市电信局属营业网点有 道
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和兴、四○分局营业处,北方大厦、华侨旅行社、国际旅行
社电信营业所。市邮政局所属电报营业网点有香坊、顾乡支局,太平区、平房区局,王岗支
局营业处,哈尔滨火车站、宣桥街、中山路、保国街营业所,第三发电厂代办所。
    3.长途电话。1982年,哈市开始应用微波电路开通长途电话,1985年,增开全自动电路
108条,半自动电路27 条。1986年 7月,哈尔滨长途通信枢纽工程动工。1987年,引进日
本产 F-15 0-1500线长 途自动拨号设 备,取代J -801-360路自动通讯设备。
    4.市内电话。1981年,市内电话用户装机18 56 7台,1983年增至 20 361台。1984年,
市内电话七分局改为市电信七分局,有纵横制交换设备4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3 000门。
市电信八分局于同年 5月建成 开通,设纵横制自动交换设备7 000门。市电信二二分 局于1
98 5年 11月动工,1987年 7月开通,设备为日本产富士 通F- 150型数字 程控交换机,服
务区域为马家沟以南 至香坊及动力部分地 区。市电信二八分局于 1986年动工,1988年 3
月 开通使用,服务区域为动力区旭升街以南,红旗桥以西,设备为日本产F -150型数字程
控交换机2 000门。
    5.微波通讯。196 9年 6月,哈市开始兴建微波通讯,1970年开通哈- 沈-京干线后,19
72年10月,省微波通信总站成立,设哈尔滨微波分站,站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学主楼。
同年,哈-牡-佳干线竣工,1975年10月 开通。1979年 8月,哈微波分站迁至通达街20 号省
微波站。同年 12月,哈--大干线兴建,1980年10月开通。1981年,哈微波分站迁至市长途
电信局楼上。1982年3 月,哈-北京干线启用长途电话业务,9月,新闻模写传真启用。
    6.电视。198 6年 8月,在市广播电视大楼上面建成卫星地面接收 站。10月,卫星接转
站转播中央电视台卫星教育节目。1987年,哈尔滨电视台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
    规划调整:
    1988年,根据电讯事业的迅速发展,对通讯工程专业规划进行了调整。
    首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市内电话,设备容量不足,电信三、四分局地处市中心地带,
实装率分别达到95%、90%,已无法再增加用户,急待增容;设备陈旧,如四分局的交换设
备是1936年安装,已运行50余年,由于制式复杂,磨损严重又缺少零件,出现断话、串音、
错号等"四害",严重影响通话质量;线路不足质量差,改造不及时,利用率低;用户中小型
交换机与市话交换机容量不协调,如1987年用户小型交换机总容量达73090门,是市话交换
机容量的1.86倍,中继线只配备了4408条,平均每百门电话仅为6.03条,影响市话网通讯
质量。
  长途电话。因通讯线路少,运转已超负荷40%,省内长途电话每小时接通率仅为82%。
  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挖潜、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加快建设步伐,实现通讯现代化,适
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规划目标。市内电话,分三期进行。近期(1986-1990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9.
15万门,实装达5.53万门,普及率达到每百人5.63部。中期(1991-1995年),市话交换
机总容量达到18.05万门,实装达13.84万门,普及率达到每百人9.92部。远期(1996-20
00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7.35万门,实装达30.21万门,普及率为每百人平均20部。
  具体措施。市话原有模拟式话网不再扩大,引进程控设备,逐步取代步进制旧设备;增
加交换机设备容量37.35万门,新建房屋18252.43平方米(共建9个分局),敷设131.54
公里用户线路;1987-2000年,交换机容量按7.47%的速度递增,年平均增加2.39万门。
  局址选择。以2000年用户分布密度预测为基础,按1990-1995年实际需要进行安排。总
局容量不大于4万门,以现有局址为基础,按河流、铁路分割地块进行调整,各分局的服务
半径不大于5公里,充分利用程控局模块功能。至1995年,原模块局改为"母局",2000年,
再建3个"母局"和4个模块局。1990年,在城区范围内共建10个点,具体规划见下表:
  长途通讯。近期安装长途自动交换机360路加入长途通信网,实现长途自动拨号。在文
昌街兴建电信枢纽大楼,增加省内外长途线路,实现长途自动拨号。
  规划实施:
    1.市内电话。电信八分局。1990年,市内电话交换设备改用日本产F-
  150型数字程控换机,容量20000门,实装6146台。有管道14.42公里,电缆80.99皮公
里,杆路33.36公里。
  电信二二分局。引进日本富士通F-15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1987年7月开通。1990年市内
电话交换设备容量22000门,实装18710台,杆路44.59公里。
  电信二八分局,引进日本产F-15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2000门,1990年实装1480台。管道1
32.65孔公里,地下电缆15.16皮公里,架空电缆21.74皮公里,杆路13.02公里。
  电信四○分局。设备为日本产NEAX-6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5000门,1988年7月开通,
1990年实装4400台。地下管道22公里,架空电缆19公里,地下电缆26皮公里,杆路21.38公
里。
  平房电信局。设备为日本产F-150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2000门,1990年12月,开通
市内电话360路,光缆14公里,管道13.7公里,杆路15.35公里。
  电信四分局。1989年,改用日本产NEAX-6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1990年总容量23000门,
实装20500台。管道262.58孔公里,电缆80.06公里,杆路67.69公里。
  电信三分局。1990年末,更新为日本产NEAX-61型数字程控交换机,总容量26000门,实
装12110台。管道416.47孔公里,电缆164.2皮公里,杆路38.58公里。
  电信五分局。1990年,电信五分局有步进制交换机88C式1000门、47式5000门,总容量6
000门。管道248.62孔公里,电缆180.21公里,杆路47.21公里。
  电信六分局。1990年,步进制交换机总容量6000门,实装5103台。管道275.19孔公里,
电缆322.19公里,杆路117.5公里。
  电信七分局,1990年,有纵横制交换设备4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3000门,实装5549台。
管道20.7公里、杆路88.21公里。
  全市用户实装电话,1988年为41900台,1989年为50594台,1990年达67771台。
  2.长途电话。自1987年引进日本产F-150-1500线长途自动拨号设备,使长途自动、半
自动电路不断增加。1990年,哈尔滨通往全国各地的长话电路达2049条,其中明线载波395
条、电缆载波400条、微波电路1254条。长途电话营业网点20处,用户代办点252户。
  3.微波通讯。1988年3月,兴建哈-绥(化)干线,1989年4月开通。至1990年哈尔滨已
开通4条微波线路(除早期开通的电视、广播、传真外)。开通话路达1910条,其中全自动
电路965条,半自动电路184条,人工电路274条,转接电路487条。
  电报。至1990年,共开通电报电路14条,其中哈尔滨--北京4条、哈尔滨-佳木斯3条、
哈尔滨-牡丹江2条,至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鸡西、伊春各1条。
  新闻模写。至1990年,为黑龙江日报社、哈尔滨日报社、新华通讯社黑龙江分社开办出
租新闻模写电路4条。
  国际通信。至1990年,开通国际话路45条。
  用户电话电路出租业务。至1990年,向银行、武警、机要通信局、民航局、边防局、邮
局、东北煤炭管理局、农垦总局、市电信局等13个单位出租电路50条。
  1986年7月,哈尔滨长途通信枢纽工程动工,至1988年,主体框架完工,外围护结构已
完成8层,微波塔已建至82米。1990年,土建工程全部竣工,12月通过验收,进入设备安装
阶段。
 
     
  附件:显示原文件
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