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统计快报反映,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679户,实现利润总额73 070万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利税276 142万元,同比增长13.9%。其中亏损企业258户,亏损面38%;亏损额74 538万元,同比下降20%。
构建新的工作目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扭亏增盈责任制。一是进一步拓展扭亏增盈工作范围,国有工业、非国有工业协调推进,完善市政府、企业主管部门(地区)、重点企业三级扭亏增盈责任制,建立目标清晰、责任明确、监控灵敏、奖惩分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扭亏增盈工作目标体系。二是对3l户重点困难企业继续实行市级领导、经济综合杠杆部门以及组织部门选派挂职干部联系和帮扶重点企业制度,指导帮助重点企业理清发展思路,解决重点问题。三是改进和完善扭亏增盈奖惩制度,按照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对企业主管部门(地区)兑现奖罚,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11名经营者给予重奖。
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一是扶优扶强,发展一批。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近期有规模,长远有发展的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促其尽快发展。二是联合重组,做大一批。瞄准国际500强企业以及国内百强企业,以品牌为龙头,以优势资产为纽带,联合兼并,嫁接改造,资产重组,实施集团化战略,尽快做大做强,形成几个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集团。三是培植民营企业,成长一批。在政策、资金担保等方面,加大国有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同时,降低国有企业门槛,在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引导非国有经济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空间,促其加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破产关闭,淘汰调整一批。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布局不合理、难以扭亏的企业,通过破产、关闭予以淘汰,消灭亏损源。积极推进依法破产工作。五是实施分立经营,剥离一批。对部分优势尚存的企业,实行分立经营,盘活优良资产,争取与母体断绝资产关系,新企新制,重新启动,参与市场竞争。六是放开放活,退出一批。通过放弃控股、减持股权、合资合作、资产变现、公开拍卖、租赁结合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和低层次产业有序退出,为非国有企业进人和发展提供空间。
集中运用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扭亏增盈的作用。一是全力争取国家破产核呆政策,加快计划破产企业的实施进度,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工作,消灭亏损源。二是继续大力推进债转股工作,力争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债转股,同时积极探索企业问的债转股,降低企业负债率。已签订债转股协议的企业,配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快债转股进程,并把工作重点放到转机建制、加强管理上,着力解决企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抓住国家继续实行财政债券技改贴息政策的机遇,支持重大技改项目,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结构效益;争取黑龙江省扭亏增盈贷款贴息资金,加大全市扭亏增盈扶持资金的投放力度,既支持亏损企业,又支持盈利企业;利用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机会。四是充分用好有关政策,推进分流企业办社会职能。凡具备条件移交地方政府的企办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都尽快与地方政府衔接,进行有序交接;做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保证企业改革、结构调整、下岗职工生活和社会稳定。
坚持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扭亏增盈长效机制。一是加快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按照国务院转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对已实行公司制的企业进一步规范运作,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规范》继续进行公司制改革。二是以体制创新促进管理创新。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企业从强化基础人手,切实加强成本、资金、质量、市场营销、安全等环节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浪费,扩大产品市场;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随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情况,明确企业自身在国际、国内、行业所处的地位和优势,及时确定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三是强化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继续采取组织考核推荐、公开向社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企业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掌握新知识、懂得现代化管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四是推进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试点工作,同时对工作不力、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给予重罚或免职。
(颜世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