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教育》
 
 
第一篇 基础教育
 
 
第三章 中 学
 
 
第四节 学校选介
 
    
  一、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是在哈尔滨建立最早的中学,校址在道里水道街。其前身是在1912年
创办的鲁人旅哈学校,后曾改称“广义学校”和“广益学校”。1923年改为公立,校名为
“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东三省沦陷以后,校名为“北满特别区立第一中学校”,后改
为“滨江省立两级中学校”和“哈尔滨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
“松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51年更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该校是黑龙江省重点中学。
  该校建校伊始,便成为东北地区开展爱国运动的进步学校。在反对袁世凯卖国“二十一”
条、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满蒙五路”的斗争中,一中学生站在斗争的前列。楚图南、韩光、
李范五等领导人曾在该校任职、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国家输送了1.2万余名毕
业生,其中,上千人已成为专家、教授、工程师、医师。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有85%的毕
业生升入大专院校。1981年,该校与日本鹿儿岛“朝日中学”结为友好学校。
  一中从70年代初建立校办工厂以来,一直坚持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重视劳动教育。
1988年,该校为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学生素质,把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学校除建
立固定的生产劳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外,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重视开展自我
服务性劳动。校办工厂1988年利润突破30万元,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受到国家教
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部的表彰。学校开设了微机、缝纫、摄影等劳动技术课和新闻、
公关、英文打字、制图、第二外国语等选修课。
  1986年,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学校开展了“一人一课”的教学活动,考察教师的业务能
力和鼓励改革教学。当年下半年还进行了“最佳课有奖竞赛”。
  1988年,在深化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引进了竞争机制,试行“结构工资制”。对教师
的工作量(含超工作量)、担当职务、工作效益、教龄给予相应报酬,体现“多劳多得、优
劳多得和责任重多得”,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年,一中被评为市教育战线先
进集体,市“三项明显改观”(校容、校风、校貌)先进集体,省学校管理先进单位。
  1990年学校有24个高中班,学生1454人,教职工149人。其中教师92人。同年该校获市
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该校学生会被选为全国学联委员会单位,省学联副主席单位。12月,
学校新建实验楼,建筑总面积4200平方米,有符合现代要求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
其它用室11个,体育健身房一个,能容纳210人的阶梯教室1个,其它教室6个。实验中心设
备投资156万元,是哈尔滨一流中学实验中心。该校校舍为市三类重点保护建筑。
  二、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
  学校创建于1923年,称普育学校,校址位于南岗区奋斗路。中华民国时期,楚图南曾在
该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已有毕业生1万余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规定了“文明有志、勤奋求实”的校风、“严谨治学、
一丝不苟”的教风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升学率一直保持
在90%以上。三中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制,把原教研组长负责制改为学年主任负责制。
中层机构设有教导处、教育教学研究室、电教实验中心和总务处。三中是黑龙江省重点中学。
该校与省内外50多所学校建立联系,互相学习,交流经验。1980年与日本东京都品川区“伊
藤中学”结为友好学校;1983年同加拿大“阿尔伯斯普鲁斯中学”结为友好学校。
  1986年,学校围绕“生动活泼,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思维”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德、
智、体、美均衡发展。该校有60%的学生参加天文、微机、电视、数理化、外语、外文打字
等课外小组活动。当年,250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和省、市举办的智力竞赛,获奖78项。1986
年,向重点高等院校保送优秀毕业生15名。
  1988年在计划内招生270名外,招计划外学生100名,共收费45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同年10月,政府投资85万元,学校自筹35万元破土兴建了面积3950平方米的3层教学实验楼,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8个实验室。实验楼设有语音室2个,微机室和电化教室各1个,还有
图书馆、教工阅览室、学生阅览室。1989年建成投入使用。
  1988年,高中毕业生299名,升学率为97%,其中考入国家重点大学205名。学生李艾莉
以总分563分的成绩列全省文科考生榜首,姜志宏以总分559分、袁磊以总分616分的成绩,
列全市文、理科考生榜首。高三学生李慧琦在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科普协会联合主办的“第
二届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科学实验”活动中,以“微重力作用下两种不同液球的相溶反应”
的实验方案和机敏答辩荣获二等奖。高三学生刘晓军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第四
届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的选拔赛”中,以优异成绩被选入清华大学附中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培训班。并在全国中学生物理、数学竞赛中夺得黑龙江赛区第一名。该校参加省高中俄语、
英语讲演比赛和青少年微机竞赛获一等奖。1988年荣获哈尔滨市第22届劳模大会先进集体和
市教育系统改善办学条件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学校不仅重视学生文化课,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方面既重视普及又重视提高,
学生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常规。每年冬季开展冰雪活动和越野赛跑等
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田径队常年坚持训练。全国优秀体育特级教师徐晓的“高中体育整体
改革实验”,对提高体育课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考核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多年被评
为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在美育教育方面,成立了艺术团和美术课外活动小组,新建了美术
教室、音乐教室、舞蹈练功房,添置了电声乐器。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设立了英俄文打字教
室、缝纫制作教室和微机课、制图课教室,还举办了学生自制服装竞赛和农村住房建筑设计
展览会。
  1990年,该校坚持把德育摆在首位,全面加强教育管理,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和
德育研究中心。制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方案”,并对各年级德育教育的任务、重点
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了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与训练。学校与省武警总队一支队结成
“共建共育”对子,部队指导学生操练,学校为战士和干部辅导文化课。“共建共育”使双
方一起进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当年学校有18个高中班,学生900名,教职工126人,其中教
师86人(特级教师2人)。当年获市第二十三届劳模先进单位、省市德育先进集体标兵称号。
  三、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创建于1924年,原名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8月由东省特别区接收,
改校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哈尔滨沦陷后改称哈尔滨第一两级女子中学校,1938年
改名为“哈尔滨女子国民高等学校”。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哈尔滨市
第一女子中学,1948年改为哈尔滨市第六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中在学习苏联教
育经验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在全市、全省乃至东北地区和全国都有影响。1951年,
被定为省、市重点中学,后又被教育部定为直接联系学校。学校面对全市招生,是全市唯一
招收寄宿生的省重点中学。
  学校占地5.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学实验楼2332平方米。室外有
篮球场地3000平方米、排球场地3100平方米、田径场地1.1万平方米,还有生物实验园地
1.1万平方米。学校配备了国内一流语文教学设备和PC286计算机教学系统,还有宽敞和设备
较好的图书馆、阅览室。
  1988年,学校进行“内部机制改革实验”;设立校长专用基金,用于提高班主任津贴,
奖励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优秀教师;奖励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和单科竞赛优秀
奖获得者。学校施行奖励金制度,教职工的奖金分配,按工作量、职务、责任确定标准,体
现多劳多得,把教师工作量的多少、质量好坏与利益挂钩。在管理方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向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目标前进。为大面积开展实验教学,由地方财政拨款
92万元新建一栋23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实验楼增添30多万元的仪器。同时,市教委投资
14万元,加上学校自筹6万元,改造和修建了一个800多平方米的体育馆,投资近7万元铺设
了柏油地面露天篮球场,成为全市中学体育场地设施最好的学校。
  根据中苏教育合作计划,六中与苏联“基辅第一寄宿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同年11月,
校长韩绍奇出访苏联,同基辅第一中学确定了交流信息和互派教师与学生的意向,签定了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和基辅第一寄宿学校互派语言教师协议》,并派出两名俄语教师赴苏联
第一寄宿学校讲学。同年,该校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还被评为市体育卫生,军民共
建、教学研究、电教及实验室建设先进集体。
  该校有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38名,一级教师65名(占教师总数90%以上)。经省教
委批准,该校在绥化地区招收20名俄语尖子学生;经市教委批准,在高中一年招收80名自费
生。在1990年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中,有16人次获得黑龙江省赛区二、三等奖。学校排球
队有8名队员被批准为国家二级运动员。
  四、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
  第九中学校创建于1952年8月,校址在动力区和平路,1978年被批准为市重点中学。在
建校后34年里,培养了8800多名高中毕业生。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教学质量
逐年提高。1983年以来,高考升学率列全市前三名,连续4年被评为市教育先进集体。《光
明日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和省、市电台,多次报道该校的
办学经验和先进事迹。1984年,学校与加拿大埃得蒙顿市“斯蒂尔海思”高级中学结成为姊
妹学校。1986年,该校升学率达90.57%,被批准为省重点中学,允许在全市范围内择优录
取新生。
  该校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16平方米。设有实验室5个,还有室内体育馆、
小礼堂、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电化教室、计算机房、校办工厂等设施。1990年有26个
教学班,1480名学生;其中,高中生950名,初中生530名;教职工147人,101位教师中93%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学校除开设规定的教学科目外,还设有微型电子计算机、制图、家用电
器、服装裁剪、英文打字等5门劳动技术教育等科目。
  1988年,学校成立政治思想教育处,专门研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把德育放在
首要地位,强化并完善了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将德育工作的责任、内容、方法、途径都做
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年11月召开全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研讨会,评选出64篇德育优秀论文。该校学生在参加学校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写出报
告331篇,展出81篇。同年举办了“第七届教学百花奖活动”(每学期一次),邀请省、市
各有关方面领导、专家指导,英语、语文、地理3科在“百花奖”活动中为全市做了实验课
观摩。学校在教改活动中,采取学习、实验、研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改
革。学校高考成绩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黑龙江省哈尔滨赛区竞赛中,夺
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化学夺得三等奖4名。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中学“校园文
学”作文比赛中,夺得一等奖1名;在市第六届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夺得二等奖1名,三等奖3
名。1990年,在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黑龙江赛区获得一等奖的10名学生中,有九中学生3名
(熊晓辉、尚青石、李钧);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竞赛中,孙立宇、王国庆、何前方、
戴寐中等同学获奖。学校教育科研组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哈尔滨市第二
十三届劳模大会的先进集体。
  五、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于1958年9月20日建校。1959年8月开始招收高中新生,1960年10月成
为完全中学。1963年9月,省教育厅批准该校为省重点中学,开始择优招生。不仅在市内招
生,还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招高中新生一个班。学校设有阶梯教室、体操教室、语音室和可
容纳26台微机的微机室。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阅览室可容纳200多人。学校为学生增设了微
机课、电子技术课。学校多年来一直是哈尔滨教育战线先进集体;1980年2月受到黑龙江省
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86年9月被评为黑龙江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
  1986年,初中停止招生,开始向高级中学过渡。学校进行管理工作改革,在教育思想、
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改革上取得了进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组建了车模、航
模、微机、集邮、美术等各学科兴趣小组。该校参加市级以上的学科或科技竞赛活动中有89
人次获奖,获全国一等奖的24人次。高考升学率达93%。学生罗炜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
(第二名),进入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学校实现了“冲出龙江,走向全国,进军奥林
匹克”的宏愿。
  师大附中设立了“奖励优秀学生基金会”,在哈尔滨师大、哈尔滨工大、哈尔滨工程力
学研究所、哈尔滨制药厂等20几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工厂企业的赞助下,集资5万元。
由赞助单位领导和学校领导担任奖励基金会理事,每年奖励“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标
兵;奖励省、市各科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和参加全国竞赛成绩优胜者;还奖励小论文、小发明、
小制作成绩优异者。
  1990年,学校有教师97名,其中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30名。教师平均年龄40.8岁,
平均教龄16.6年。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水平、专
业水平、教学实践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核,市教委向全市中学推广了该校“专业水平考核”的
经验。学校撰写的《专业水平考核是岗位培训的好形式》一文,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索引全
部刊用。学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9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骨干教
师,2名被评为省教学能手,3名获得了区"高效课"一等奖。学校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提倡"
以常规教学为本,以教改为突破口,用科学思想改革教学"。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