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末年,在哈尔滨的村屯里办有一些私塾,入塾就学的多是富家子弟。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提倡兴办新学,颁布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学制——
《癸卯学制》。事隔三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当时的中国主权区滨江县办起了
2所小学堂。宣统元年以后又相继办起3所。从此,哈尔滨结束了“私塾一统”的办学历史,
出现了与旧私塾全然不同的新学——小学堂,在哈尔滨近代教育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但是,
由于当时帝俄把持着“哈尔滨特别市”和“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区域,在埠头区(道里)、
新市街(南岗)、马家沟、香坊、新安埠、八区、顾乡屯、正阳河等处不准中国人染指学务,
致使兴办新学严重受阻。在清末的10余年里,中国人办学数量一直停留在滨江县办的5所小
学,而俄国人却在这些地域发展俄人教育事业。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香坊开办第一
所俄国人小学校以后,俄人通过路立、公立、私立等办学手段,办起了30多所中、小学和职
业学校。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俄国人更迅速地在中东铁路沿线,特别是在当时居中东铁路大
本营地位的哈尔滨发展俄人教育事业。民国初期,俄国人新开办各级各类学校近80所,包括
大、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幼儿园。俄校一律贯彻俄国的教育方针,执行俄国教学计划,使
用俄国教材,遵照1902年沙俄制定的《中东铁路附属地俄国学校章程》办学。路办俄校接受
路局学务处领导,其它俄校归市公议会(俄人统治哈尔滨工具)学务科管理,中国政府无权
过问。
1920年中国政府回收附属地行政权,1926年哈尔滨市华人收回了被俄国霸占多年的市政
权,1927年成立东省特别区教育厅,遏制了沙俄残余势力在哈尔滨强行发展俄人教育的势头,
在被俄国人一直视为自己领地的区域,逐渐发展起了中国的民族教育事业。1930年,在市区
和特区(原中东路附属地)已新办起21所中国人学校。
1932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哈尔滨。伪哈尔滨市公署依据伪满洲国“建国宣言”
制定了以宣扬“王道主义”为宗旨的教育方针,这是敌伪时期在哈尔滨最早见诸于世的奴化
教育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强令所有学校提倡旧封建礼教,删除一切带有反满抗日、宣
传民族意识、祖国观念和反帝反封建色彩的教学内容,强行开设日语课。市区所有公办学校
几乎都派进了日本人做“主事”,控制学校全部教务和学务。1934年,哈尔滨中、小学开始
使用伪满洲国政府统一编定的教课书(当年称为“统编教材”)。1938年伪满洲国强制推行
“新学制”,把哈尔滨各级各类学校纳入殖民地奴化教育轨道。民国时期小学由初等到高等
的衔接关系被彻底破除,把过去1—4年级的初小改称“国民学校”,高小改为“国民优级学
校”,使绝大多数中国儿童限定在“国民学校”(初小)的“完成”教育阶段,达到其施行
愚民教育的目的。
依据“新学制”,伪滨江省民生厅把民国时期在哈尔滨的9所中学中的4所,改为带有工、
农、商实科性质的“国民高等学校”(其它中学被撤销)。学制从过去的6年减为4年。1944、
1945年,为服从“大东亚战争”,哈尔滨的国民高等学校师生全部被送往军工厂、铁路、电
业部门、郊区农村参加“勤劳奉仕”,学生的身心受到损害,人格受到污辱。依据“新学制”,
还把哈尔滨原有7所大学、专科学校减少到3所(工、农、医各1所),把中国学生接受高等
教育的机会压缩到了最低限度。日本侵略者为了实现在满日本人“完全受到高等教育”的目
的,做出了“日满共学制”的规定(后又推行到国民高等学校),使当时在哈尔滨的3所大
学为日本人敞开了大门。到伪满中期,中国学生在大学就读的已不足半数。
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东北三省以后,全力进行民族同化教育,试图彻底瓦解中国学生的
民族意识与祖国观念。但是,敌人推行的奴化教育遭到了教育界师生的坚决反抗。哈尔滨教
育界爱国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抗日救国联合会”、“青年反日大同盟”,不
停地进行斗争。爱国师生奔赴前线同中国军队一起抗击入侵的敌人,保卫哈尔滨;有的参加
抗日联军同敌人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有的利用学校讲坛教育学生仇恨敌人,不忘祖国,宣
传“反满抗日”。1936年6月、1937年4月、1938年3月,日伪当局对文教界进行3次大检举、
大逮捕、大屠杀。中共哈尔滨特委书记等200多人被捕,其中有教员31人,学生13人,被判
处死刑43人。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1947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在第一次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干
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把重点放在中学上面”的教育方针,目的是培养大批革命
知识分子。在中共哈尔滨市委领导下,各中学开展了以清除“盲目正统观念”为中心的思想
改造运动。经过一个阶段的政治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懂得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不同本质,赞
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1946—1948年间,在进步青
年学生的带动与影响下,哈尔滨有两万多名青年参军,支援前线。
在教育青年学生的同时,又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从1946年7月至1948年3月举办
了4次小学教师讲习所。第一次讲习所(1946.7)以党、团员骨干和积极分子为主要对象,
学习时事和政治。第二次讲习所(1946.12)学习《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党》,提倡“自由争论,暴露问题,治病救人”。讲习所结束后宋平同志带领230多名小
学教师到郊区农村参加土地改革。1947年7月办第三次讲习所,通过学习时事、政治,使大
家认清解放战争的形势,增强胜利的信心,并奖励了154名模范教师,增强了小学教育战线
的骨干力量。1948年1—3月,举办第四次讲习所,第一阶段学习《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及土地改革文献,并讨论了“苏美问题”和“国共问题”;第二阶段是“查阶级、查思想、
查历史”,提高阶级觉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1948年,处在全境即将解放的东北解放区,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城市,“生产建设、支
援战争”成为党的中心工作。为适应新的形势,党要求教育工作做长远打算,建立正规的教
育制度,重视科学知识,加强文化课。1948年8月12日,东北解放区第三次教育会议在哈尔
滨召开,会议指出教育工作必须向“新型正规化”发展,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为
迎接经济和文化建设高潮,把以思想改造为主的方针,转变为以学习文化为主;把短期突击
式的教育转变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正规教育;还指出“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
校领导的“首要任务”。全市中学统一了学制,恢复了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三·三制”,
中、小学统一了课本,一律采用东北行政区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结束了中学自选教材的历史。
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参加社会活动时间,以及学校应有的节假日也都做了规定。中学各
学科组织了教学研究会,各中学成立了教研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由过去的辅导员制改为
“级任制”。1948年,市教育局公布了《学生成绩考查记分办法及升班、降级、毕业暂行条
例》。各校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制定了校规、教师公约、办公制度。在小学教育方面,为便
于发展事业、提高质量、加强领导,决定将原由市教育局统一领导,改由各区领导。并举办
了3期以提高小学教师文化业务水平为目的的学习班,在班里研究教材、教法,学习和讨论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任务,批判了过去曾一度出现过的“极端民主化”偏向。在这一时期,
反映和推动正规化教育的《儿童之友》、《教育通讯》、《教师与学生》、《教学研究》等
刊物相继出版,还掀起了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热潮。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949年,哈尔滨市小学校已发展到
93所,学生6.4万人,小学生数是1946年的3倍,而且劳动人民子女占在校生的绝大多数。
教职工近2千人,是解放当时的2.5倍;中学生和中学教职员工和解放初期比较,也都有成
倍的增长。期间,人民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全市高等院校由解放前3所发展到8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教育事业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和转变,使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哈尔滨首先抓了中、小
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二部制”上课的办法积极为劳动人民子女创造入学读书的条件,
并制定了一些有利于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规定和政策。与此同时,在全市开展了学习苏联教
育经验的活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路子。当时,在市教
育局创办的《教学研究》上,着重介绍了苏联教育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经验。1950年
3月,市召开教师代表会议,通过了向苏联学习的决议。哈尔滨市第六中学和经纬小学在当
时是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典型,曾总结了许多工作经验。1953年以后,全市中小学教师
系统学习苏联《教育学》,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提高了认识。苏联教学
理论中的“五个教学原则”和“五个教学环节”,曾在各中、小学被普遍应用。在学习苏联
教育经验中,曾出现过形式主义倾向,后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逐渐认识到学习苏联必须结
合中国的实际,克服了学习中的形式主义。
1957年,党和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并制定了一整套两
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守则。哈
尔滨市中、小学教育事业步入了社会主义教育的轨道,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社会
主义新人的光荣任务。
1958年,在举国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哈尔滨市
教育事业出现了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新形势。在贯彻两条腿办学方针中,通过民办、社办与厂
办等多种办学,学校数量空前发展。与1957年比,小学在校生增长11.3%,普通中学生增
长32%。在教育改革方面,突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各中、小学普遍开展了
勤工俭学活动,冲破了学校“只读不工”和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旧框框。先是由学校和工厂、
工地、农业社、服务行业挂钩,参加一般性的勤工俭学劳动,接着掀起校办工厂的热潮,还
参加修堤、筑路、抗旱、植树造林、大炼钢铁等社会义务劳动。与此同时,学校“自力更生,
因陋就简”办起了大小工厂和农场6000多个。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扩大了知识面,学到了劳
动技能,培养了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劳动安排过多,挤占了正常教学时间,
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学校发展过快,在校舍、师资、干部乃至经费上都出现了矛盾,降低
了办学质量。1961年,根据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认真贯彻教
学为主原则,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时间,克服劳动多、活动多的缺点,使教师把主
要精力用于教学,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保证了学校工作按教育规律正常运行,教学质
量出现上升的趋势。
1963年初,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
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市各中小学坚持按《条例》的要求和规定,以教学为主
全面安排了教学、劳动和生活。学校工作秩序稳定,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双基”教学做
到了妥善安排和相互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里,哈尔滨市人民教育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普通高校(含专科)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已发展到了12所,
包括工业、农业、林业、医学、电工、体育、师范等各种门类,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专业人才,
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哈尔滨的成人教育,从解放后办冬学、识字班、民众夜
校和政治启蒙教育发展到了职工初、中等文化技术教育和职工高等教育。1966年初,各种门
类的成人业余高校发展到54所,专业30个,学生10083人。在这个时期,哈尔滨办起了17所
中等专业学校,1965年形成了2650人的教职工队伍,在校生达8980名之多,为国家培养了工、
农、医、财经、体育、艺术等方面急需的中级专业人才。学前教育、校外教育与特殊教育也
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市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很多学生参加“大串联”,流向
了社会。复课闹革命后是复“阶级斗争的课”,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依据这个
办学思想,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宣队进驻学校(农村学校派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
队,简称贫宣队)、领导学校。中、小学校长几乎都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被批斗,教师大多
数被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66年,1200多名教师被打成各种“阶级敌人”,约占当年中
小学教师总数的8%,教师队伍遭到严重破坏。另外,又提出“打碎课堂教学”,鼓动学校
“走出课堂,开门办学”,“用生产劳动带动教学”,把过去的教学计划、规章制度当做
“修正主义货色”否定。与此同时学校的实验设备、仪器、体育器材、图书资料以及课桌椅、
门窗等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1974年开展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使学校受到
了更严重的破坏。在“教育革命”的口号下,高等院校“大并、大砍、大搬迁”,教学设备
所受损失无法估量。1968年,东北农学院迁往汤原,实际变成了一个农场,教职工变成了农
工,在农村10年,8年没有招生。197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部分师生南迁重庆,辗转几千里,
学校损失严重。“文革”期间,成人高等教育停办7年,以后受“学朝农”及号召办“七·
二一”大学的影响,哈尔滨办了500多所名不符实的“七·二一大学”,造成了人力、物力、
财力的极大浪费。这些“大学”在1978年被整顿压缩到44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教育战线在市委的领导下,迅速医治了学校
在“文革”中所遭受的严重创伤,教学设备逐渐得到充实,教学秩序也逐渐恢复起来,全市
中、小学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985年,市区小学发展到446所,是1976年结束“文化大
革命”时的3倍;市区中学发展到214所,比1976年时的168所增加了46所。从1979年调整中
等教育结构开始,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果。1987年,哈尔滨办起职业中学48所,
含70个专业,学生数从办学初的380人一跃增至21647人,占高中在校生的35%,1990年达52%。
1978年以来,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普通教育质量逐年提高,1981
年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短短几年为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了3000
多名合格的新生,为四化建设培养了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哈尔滨市普通教育事业进入了深化改
革的历史时期。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引下,社会主义的
办学方向更加明确,造就“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在各中小学得到了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工
作抓得更加扎实深入,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985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重点解决3个问题:理顺各级政府管理
教育的职责权限,实行基础教育地方政府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确定以改革考试制度
为突破口,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消灭危房和二部制授课为重点,加快中小学校舍建设。
根据会议精神,1986年市里推出“取消小学升学考试、取消重点初中”、“初、高中分设”
的改革措施,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创造了条件。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城区
开始了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七五”计划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达1.5亿元,新建、
扩建、翻建中小学校舍33.7万平方米,1990年小学二部率下降到25.2%(1976年为78.3%),
中学二部率基本消灭(1976年为78.6%)。维修投资2385万元,提高了校舍完好率,危房
比例下降到1.2%。
1986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形成了“以学校为基地、以师德为核心、岗位能力为重点、
大练基本功为途径、综合评价为主要手段”的一整套培训体制。培训对象由以教师为主逐步
扩展到校长、教研员和教委机关干部“三支队伍”一齐抓。1990年,教师队伍中胜任、基本
胜任和不胜任的比例由1985年“三个三分之一”变成4∶4∶2。
1987年,全市中、小学开展“文明礼貌、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明显改观”为主要内容的
“三改观”教育活动;同时开展了“军、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还普遍举办家长学校,
加强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体现了“德育为首”。在此基
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决定》,年底市委、市政
府召开了德育工作会议,并确定以后每年召开一次,研究加强德育教育的领导问题。
1988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
问题的决定》,出台23条政策措施。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三转、三调、三改”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三转”是普通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从传授理
论知识为主转向培养操作技能为主,成人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向岗位培训。“三调”是调整教
育结构、专业设置、教师队伍。“三改”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方法、招生与考试
制度。并进一步明确了“七五”计划后期普通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市里教育改革的决定和指
导思想,有35所小学被指定首批进行整体改革试验。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成人高等教育更加完善,有了新的发展。1981年开始面向广大青年
工人开展文化、技术“双补”,提高了青工的文化、技术素质。1984年办职工高中班后,加
强了初、中级的职业技术培训,并依靠社会团体(含私人)和发挥各方智力优势办起了多种
门类的培训学校63所。到1990年,全市已新办起成人中等专业学校70所,学员1万多名,提
高了办学水平。约有12万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受到了实用技术的培训。
1990年,普通高校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0所发展到了24所;中等专业学校从1976年
的24所发展到43所。各大专院校整顿教学秩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显著
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普遍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招生人数,加大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加强
重点学科的建设,建立教学与科研中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5年,哈尔滨各高等院
校为国家奉献了2000多项科研成果,有的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的“智能
机器人二足步行技术”课题,接近了国外80年代的水平。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所学校
就获得29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国家发明奖和300项国家部委和省级奖。东北林业大学的
“E1级刨花板用DN—6号低毒性脲醛树脂胶”达到了联邦德国ETB规定E1级甲醛释放量标准。
医科大学完成的“人体肺癌细胞遗传学”研究课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89年底,高校高
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达25%。高校普遍重视了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和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的教育。各学校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培养中青年教师,特别着重了补缺(知识缺门)、
补新(最新科研成果)、补高(提高教学与学术水平),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
交流、出国进修深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哈尔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围绕“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深化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
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