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第六篇 农业
 
 
第三章 种植业
 
 
第二节 作物种类
 
 
    一、蔬菜作物
    黄瓜 清末民初栽种较为普遍,50年代已发展成为主要春菜品种之一。50年代初,为区内大棚主要品种,上市早、产量高。主要品种有民主叶三、园艺青刺、长春密刺、龙杂1号等。区内年均栽种5 000亩(包括直播面积)。1990年,亩产达3 317公斤。
    西红柿 清末从俄国引进,30年代普遍栽种,60年代成为主要夏菜品种之一,70年代发展为区内大棚主要品种,6月初即可上市。主要新品种有东农702、704、佳粉、早粉、早丰、早魁、加拿大8号、北京早红、青岛早红613、齐研矮粉、罗成一号、强丰、强力米寿等。区内年均栽种3 500亩。1990年亩产达3 158公斤。
    甘蓝 20年代始有栽种,60年代发展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按栽种时间分早甘蓝、中甘蓝和晚甘蓝3种。70年代实行保护地栽培后,上市可提前延后,供应期长。主要新品种,早甘蓝有金早生、早园头;中甘蓝有中甘8号、京丰1号、黄苗、东农605;晚甘蓝有晚丰、大平头等。区内年均栽种3 600亩,1990年,亩产1 880公斤。
    豆角 清末始有栽种,民国初期已成为区境内主要夏菜品种之一。50年代后有很大发展,品种多、质量好。60年代初又兴"架豆角",多为春种,供应期较长。主要新品种,早熟有沙克萨、早油豆;中熟有芸丰623、双季豆、一尺青、白大架;晚熟有家雀蛋,晚油豆等。区内年均栽种2 500亩。1990年,亩产1 240公斤。
    辣椒 栽种历史较早,多分为大小两种,60年代成为主要夏菜品种之一。70年代实行保护地栽培以后,可提早上市20天。主要新品种,小辣椒有羊角椒、牛角椒、早熟1号;大青椒有铁皮青、双富椒、同丰37、巴彦大青椒等。区内年均栽种700亩,亩产1 341公斤。
    茄子 清末民初种植较为普遍,60年代发展成为主要夏菜品种之一。70年代实行保护地栽培以后,产量倍增。主要新品种,早熟有科选1号、龙茄、济南小长茄;中熟有鹰咀、鹰七、齐茄1号;晚熟品种有大园菜、龙六等。区内年均栽种600亩,亩产1 052公斤。
    菜花 60年代开始引进,70年代发展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按栽培季节有春、秋之分,适合春季栽培有法国雪球、瑞士雪球,秋季栽培有荷兰雪球、津选3号、白峰、珍珠80天等。区内年均栽种500亩,1990年,亩产1 200公斤。
    韭菜 清末民初始有栽种,50年代普及全区,70年代初,采取保护地栽培后,提早上市,产量大增。主要品种有马兰韭、竹杆青等。区内年均栽种750亩,1990年,亩产达l 680公斤。
    芹菜  清末民初始有栽种,多为春种,60年代实行保护地栽培改为夏种,已发展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主要品种有空心芹和实心芹。区内年均栽种500亩,1990年,亩产达2 500公斤。
    菠菜 菠菜种植历史悠久,是区内主要传统春菜品种之一,50年代初发展为春、秋两季栽种,秋种为越冬菠菜,提早上市。70年代发展为大棚套作,产量倍增。主要品种有尖叶、圆叶、冻根大园叶等。区内年均栽种800亩,1990年,亩产1 000公斤。
    秋白菜 秋白菜栽种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已普及到千家万户。50-60年代品种不断增加。山东菜有二牛心、三牛心;本地白菜有长棵白、矬菜4号、黄籽大矬等;杂交品种有牡丹江1号、龙白等。秋白菜7月中旬播种,10月初收获,生长期80-90天,单株重2-4公斤。区内年均播种17 000亩,亩产5 600公斤。上市量为百菜之首,区内年均上市3 500万公斤。耐储藏,好管理,人称"半年菜",是区内主要秋菜品种之一。
    大葱 栽种历史悠久,50年代发展很快。70-80年代,区内平均每年栽种7 000亩,主要品种为海洋葱,葱白高、不分权,株高50-60克,葱白20-30厘米,单株重150-200克,1990年,亩产达1 500公斤。
    萝卜  清末民初少有栽种,50年代以后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区内主要秋菜品种之一。主要品种,红萝卜有王兆红、大红袍、磨盘红;青萝卜主要有翘头青、心里美等。区内年均播种3 509亩,1990年,亩产1 800公斤。
    马铃薯 栽种历史较长,清末民初日普及千家万户,果实耐储藏好保管,已成为区内主要秋菜品种之一。主要品种,早熟有东农303、克新4号;中熟品种有克新1号、2号、3号、5号等。年均栽种6 000亩,1990年。亩产2 100公斤。
    胡萝卜  清末始有栽种,民国期间种植较为普遍。50年代以后栽种面积不断扩大。60年代已成为区内主要秋菜品种之一。区内年均栽种1 690亩,1990年,亩产880公斤。
    小品种 区内蔬菜小品种有香菜、油菜、生菜、芥菜、茴香、茼蒿、豇豆、毛豆、豌豆、扁豆、大蒜、西胡芦、窝瓜、南瓜、冬瓜、丝瓜、水萝卜、姜不辣、布留克、雪里红等。 
    二、粮食作物
    玉米 栽种历史悠久,已成为区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杂交品种。70-80年代,区内引进新品种龙单4号、克单5号、东农246号、四单8号、吉单283、吉单101等。1985年以来,推广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机械点播等新技术,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1990年,全区玉米播种面积达12 000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0%,亩产达550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660万公斤,占全区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5%。 
    大豆 栽种历史较长,粮油兼用,已成为区内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之一。70-80年代,主要新品种有绥农4号、黑农26号、吉林3号、通农6号、九农9号、合丰25号、合丰28号、黑龙34号。1985年,推广大豆机械精量点播等新技术以来,单产明显提高,播种面积不断扩大。1990年,全区播种大豆10 0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3%,亩产194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194万公斤,占全区粮食产量的22%。
    高粱 栽培历史较长,已成为区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60年代中期,开展推广杂交品种,产量逐步提高。70-8O年代,主要品种有兰杂1号、九粱5号、克杂13号、吉杂1号、同杂2号、黑86-706等。1990年,全区播种3 000亩,亩产,280公斤。
    谷子 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已成为区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50年代主要品种有压破车、刀把齐等。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杂交品种。70-80年代主要有龙谷24号、牡育6号、四谷1号等。1990年,播种2 500亩,平均亩产达200公斤左右。
    小麦 栽种历史悠久,在粮食生产中,随着作物结构的调整,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50年代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12%,60年代占5%。哈尔滨市气候十年九春旱。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由于单产较低,平均亩产仅在100公斤左右,是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的重要因素。
    杂粮 区内杂粮作物主要有糜子、小豆、绿豆、芸豆等,各乡镇、村都有零星种植,播种面积很少。
    三、经济作物
    甜菜 30年代始有栽种。50-70年代均按国家计划种植。80年代中期,区内红旗满族乡和王岗镇部分村屯开始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新品种有双丰3号、甜研301、双丰305、甜研31-325等。1985年从日本引进纸筒育苗移栽新技术,单产明显提高。1990年,区内栽种3 000亩,亩产2 500公斤。
    西瓜 香瓜 清末始有种植,建国以后种植升降不一。1980年以后,栽种者渐多,主要新品种,西瓜有新红宝、新澄、金仲冠杂交代;香瓜有龙甜1号、台湾密、五楼供等。1990年,香瓜和西瓜亩产,分别为2 000公斤和3 500公斤。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