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号召农民兴畜牧、养畜禽,全区畜禽饲养业发展较快。1956年,农业实现合作化,除不断发展家庭饲养业外,乡、村陆续建起集体畜牧场,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1958年,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大办"万字号"畜禽场,再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1960年,全区生猪存栏仅有500多头,户均0.2头,养殖业降至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小开荒”(社员自开饲料地)、"小银行"(母猪),挫伤了农民家庭饲养的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清除"左"的影响,采取分给农民饲料地,提高畜禽产品收购价格,发展畜禽专业户等一系列的政策性措施,畜牧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区政府提出"稳菜粮,兴畜牧"的发展战略,畜牧业生产开始从小型、单一、自给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1990年,奶牛存栏2 240头,比1979年增长1.9倍;蛋鸡存栏36.3万只,比1979年增长4.4倍;生猪存栏9 315头,比1979年增长1.8倍。新建乳品厂1处,日生产能力20吨;肉鸡加工厂2处,日生产能力5 000只;种鸡示范场1处,大型孵化场3处,初步实现了"养加销”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