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第六篇 农业
 
 
第五章 农田水利建设
 
 
第一节 灌溉工程
 
 
    南岗区所辖3乡1镇多为岗埠状高平原区,天然河流少,农业用水主要取自天然水和地下水。
    一、机电井
    解放前,蔬菜生产多用风障围成菜园子,园内筑埂成畦,以人畜提水灌溉,先后使用二人抬的"水簸箕"、手摇辘辘把井、畜力皮线井和手压机筒井。
    解放后,水利建设大发展。从1949年开始,将辘辘井改为马拉皮线井,后又改为风车井与竹管井。1957年开始打机电井。到1972年,南岗区有机电井90眼,其中已配套74眼,设计灌溉能力8 124亩,蔬菜生产单产由1957年的1 200公斤提高到2 000公斤。
    1975年,区政府组成抗旱打井办公室,由计划、水利、物资、电业、财政、运输等部门参加。围绕蔬菜基地建设,打井284眼,全区电井达374眼,其中,新春乡53眼,跃进乡88眼,王岗镇146眼,红旗乡87眼,灌溉面积12 000亩。新井是70-80米深水井,出水量60-80吨/小时,这些机电井昼夜开机送水,促进蔬菜生产丰产丰收。
    1979年,根据党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要求,水利建设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为主、加强管理、狠抓效益”的方针。市政府确定“以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蔬菜、副食品基地为目标,以灌溉工程的挖潜为重点,以渠系配套为主改方向”,全区掀起水利建设大会战。从1980-1984年,全区打电井78眼,其中新春乡26眼、跃进乡7眼、王岗镇12眼、红旗乡28眼。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一些村屯管理不善,使水利设施受破坏,特别是变压器丢失严重,70年代打的水泥管机电井因井壁倾斜,上水量少而报废,全区机电井完好量到1985年末减少为258眼。
    1985年-1988年,新打电井60眼,配套70眼,渠系配套130条,6万延长米。1990年经普查,全区实有电井360眼,其中工业井63眼、自来水井35眼、农用井159眼。新春乡、跃进乡全部实现水利化,王岗镇夏菜基地有1/3实现水利化。
    二、灌溉站
    新春灌溉站位于马家沟河中下游,1958年动工兴建,设计灌溉面积5 000亩,1959年建成,总投资275 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5.5万元,农民自筹190万元,灌区有小泵站23处,3个变电所,总扬程28.5米,灌溉面积为4 500亩,新春乡基本实现水利化。1969年,国家投资20万元修建了编组站,1970年投资30万元修建拦河闸1座,1972年建一座高12米,长80米永久性钢筋水泥大渡槽,1973年投资37万元建一、二级泵房,1978年投资20万元改建扩建第一泵房。灌区总装机容量440千瓦,总引水流量1m3/s,干渠全长45公里,支渠3条,长575公里,蓄水池9处,蓄水量15万立方米。1980年以来,灌区在管理上实行自建、自修、自管,为减少渗漏、防止冲刷,抽水站用红砖砌渠道4公里,新打井21眼以改良水质,在蔬菜上市前实行清污混灌。灌区自建成以来,蔬菜单产逐年增高,1958年为1 800公斤,1961年达3 570公斤,1967年近5 500公斤,1972年在自然灾害较重情况下单产达到6 000公斤。其中,水黄瓜单产最高达7 000公斤,提前上市一个月。1980-1990年,平均单产达6 500公斤。
    二、抽水站
    跃进乡永久抽水站,1963年投资45万元建成,1973年投资4万元,修建二次提水,经扩建后,灌溉面积1 000亩。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