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职工教育
1930年初,在原东省特别区第十七小学校,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创办了哈尔滨学院。名义上是招收失业、失学青年,实际上是通过办学方式,为革命培养人才。课程设置有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等。在教育方法上,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同年4月被查封。
1946年6月,哈尔滨铁路工会在南岗区办起第一个工人政治训练班,每百名工人中推选出一人参加学习。每期半个月,每天上课5小时,讨论1小时,学习内容有工人课本、抗战史略、解放区简介、时事报告等,课本内容是通俗教育,如什么是阶级、谁养活谁等。同年10月,南岗区部分小学教师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办民众夜校。如马家沟小学的几位青年教师义务为500多户贫民与工人开办夜校,每期参加学习的达100多人。
1949年,三中成立工人夜校,设7个班,学员357人。花园小学工人夜校学员140人。同年,创办区民众教育馆,成为当时市民的教育中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扫除文盲是职工教育的中心任务。1950年,结合贯彻政务院《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和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精神,全区工厂、企业、街道办起一批初小识字班,群众创造了包教包学、送字上门、互相识字等学习形式,推广速成识字法。办学形式有厂办、街办、校办3种,主要学习政治、文化,扫除文盲人数占文盲总数的20%。
1955年,南岗区第一所正规业余大学--哈工大夜校部成立,招收5个班,学员172人。
1958年,全区各行各业先后办起150多所"红专学校"和"红专大学",主要普及中、小学业余教育,参加高小班学习的36 000人,初中班学习的15 000人。
1962年,职工教育采取集中办学,分散设点的办法,在各分社设立职工夜校和劳动后备讲习所,除组织一部分没有达到高小、初中文化水平的职工补习文化课外,主要对社会青年进行劳动前教育。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被迫停办。
1973年,成立区工农教育委员会,各系统和大中型工厂、企业单位开始恢复组建职工教育机构。198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对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中、初中毕业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文化补习(亦称"双补")。全区"双补"对象6 300人,17个街道和14个委办局都办了"双补"学习班,参加"双补"学习班人员达95%。至1982年底,"双补"合格人数为5 796人,占应补人数的92%。
1983年,开始初等技术教育,主要通过技术理论辅导和岗位练兵,使工人达到本工种三级工以上水平。通过学习,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有明显提高。
1985年以后,职工教育由初级转向中级教育,就是对职工进行高中、中等专业和中级技术的“三中"教育。至1990年以后,全区举办脱产、半脱产、业余、广播电视和函授等多种形式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和中等专业技术班180个,有2 500人取得了高中文凭,3 000人获得中等专业技术职称。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学科的职工教育体系。
二、农民教育
1946年10月,全区农村普遍利用各种形式,发动和组织农民搞减租减息、反奸除霸斗争和政权建设,同时学习文化。1947年冬,土改进入高潮后,在工作队的协助下,全区创办农民夜校2l处,学员1 000人。还利用黑板报、读报组、文化岗等形式,配合土地改革这一中心工作,向农民进行阶级斗争和土地法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教育有了新的发展。1952年秋,全区推广"速成识字法",举办速成识字班40个,学员1 500多人。同时还设立常年民校2l处,冬学文化班15个,参加学习的共2 000多人,出现了建国后扫盲教育的第一个高潮。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区、乡两级政府普遍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聘请扫盲"小先生"(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学生)200多人,发动2 000多人参加学习,占青壮年文盲总数的50%。当年有500多人达到脱盲标准。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各级各类农民教育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实际效果不好。1959年--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教育一度中断。1962年以后,国民经济有了好转,农民教育也得到恢复。至1965年,全区参加各种学习班的青壮年达15 000人,占青壮年总数的8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教育陷于停顿状态。
1976年,农民教育开始恢复。至1978年,扫除青壮年文盲950人,年底经过验收,南岗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无盲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教育的重点开始由以学习文化为主转移到以学习技术为主。一是创办各种文化技术学校。1987年,区政府投资80万元,创建全市第一个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并配备5名专职教师。乡镇办文化技术实体学校4所,专职教师112名。村办文化技术学校31所。基本形成了以区农民技术培训中心为龙头,乡镇文化技术实体校为龙体,村办文化技术学校为龙尾的农民文化技术培训体系。二是开办各种文化技术短训班。1985年至1990年,开办各种技术短训班318个,参加学习的青壮年达15 327人次,平均每人掌握2-3项实用技术。
三、社会团体及私人办学
建国初期,南岗区社会团体及私人办学共有5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办学迅速发展。1979年至1990年,社会团体及私人办学达72所,其中,社会团体办学40所;私人办学32所。共办各种文化补习班996个,各类技术培训班1 609个,学员累计达125 232人。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有在职职工、待业青年、军人、市民、残疾人、学龄前儿童等。仅市内统计,通过学习升学3 980人,就业12 545人,自谋职业7 084人。南岗区1990年社会团体办学登记表;南岗区私人办学登记表(附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