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解放初期的文艺团体
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后,从延安革命根据地来哈尔滨工作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有向隅、晏勇、胡零、苏扬、张为、刘炽、肖汀等。1947年5月,组建东北鲁艺文艺工作三团(亦称松江鲁艺文工团),团址在南岗区红军街1号。1948年,又组建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吕骥,副团长瞿维,团址在南岗区同兴街7号。
1948年1月,鲁艺文艺工作三团配合土改运动与解放战争,赶排由胡零编剧、刘炽作曲的大型歌剧《火》。同年8月,东北音乐工作团,为动员广大工农群众支援前线,赶排《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铁路工人之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大合唱,并有管弦乐队伴奏,很有气魄,深入工厂、学校、部队和群众中演出,这些革命歌曲传遍城乡各地,至今仍有流传。
二、中长铁路文化宫文工团
建于1948年,团长邢绳武,主要演员有刘青、张惠婷、杨伸、曹阳、杨希光等。建国前,曾演出苏联话剧《莫斯科性格》。建国初期,配合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重大政治运动,编写演出的剧目有《跟谁走》、《是谁害了他》、《友与敌》、《打击侵略者》等。
1953年,根据文化部关于"提高艺术质量使剧团走向专业化,建立以剧场艺术为中心"的指示,与全国铁路文工团合并。
三、黑龙江省京剧团
前身是1950年齐齐哈尔市组建的黑龙江省戏曲学校。1953年迁至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少年京剧团。1972年改称黑龙江省京剧团,团址在南岗区木介街2-6号。1964年,进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京剧现代戏《千万不要忘记》,受到好评。1965年5月,赴沈阳参加东北地区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本团创作的京剧现代戏《上任》、《三少年》,得到会内外的肯定与欢迎。剧团阵容整齐,演职员队伍年轻,在省内外很有影响。1990年,全团共有演职人员180人。
四、黑龙江省杂技团
建于1952年,团址在康宁路,前身是哈尔滨杂技团,1970年4月,改称黑龙江省杂技团,是全国规模较大的杂技团体之一。1960年,部分演员曾随国家文艺团体出访过欧洲、亚洲、美洲的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先后出访日本、阿曼、朝鲜、阿根廷等国家,进行友好交流演出或商业性演出,深受欢迎。青年杂技演员王虹表演的《蹬技》,以精湛的技艺夺得1983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明日杂技节比赛"的金牌。保留节目《地圈》等多次获国内比赛大奖。1990年,全团有演职人员200人。
五、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
建于1959年12月,院址在阿什河街100号,前身是黑龙江省评剧团新剧种队。剧团是以实验地方新剧种为主的国营专业剧院。1961年,根据省委宣传部制订的龙江剧发展大纲,实验创作了《塞江关》、《双锁山》等30余个剧目。1963年,周恩来总理视察黑龙江时曾观看龙江剧的演出。1965年,剧院实验剧目《登高望远》参加东北地区现代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扩大龙江剧的影响。1970年9月剧院被撤销。1972年,剧院又重新恢复,移植演出《智取威虎山》等。
1978年以后,剧院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翌年10月,剧院演出的《双锁山》、《俩新媳妇》获剧本创作二等奖,主要演员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春,赴北京汇报演出代表剧《皇亲国戚》、《张飞审瓜》,受到北京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同年《皇亲国戚》荣获文化部优秀剧本奖,并被龙江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发行全国a1990年,剧院有演职人员100多人。
六、黑龙江省曲艺团
1959年,在黑龙江省广播艺术说唱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团址在阿什河街100号。剧团创作演出了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其中相声《郝市长》荣获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一等奖;相声《肝胆相照》、《四角风波》分别荣获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部等4个单位举办的全国相声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著名演员师胜杰曾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之一,剧团经常巡回演出于国内大、中城市,并坚持为基层群众演出,深受欢迎和好评,已成为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剧团之一。1990年,全团共有演职人员40余人。
七、黑龙江省书画院
成立于1980年,位于南岗区铁岭街。几年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方针的指引下,画家们描绘生活,表现生活,注重传统,勇于创新,创作出大量的国画作品。很多作品在省内外和全国性的刊物及展览会上发表展出。有6幅作品在全国美术大展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和获奖作品。1990年,画院专业创作人员达2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