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第十一篇 文化 科技 体育
 
 
第一章 文化
 
 
第九节 遗址古迹保护建筑
 
 
    一、革命遗址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  位于原小戎街2号(现光芒街22号)。1933年夏,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机关曾设于此地。同年11月省委机关迁走,改为省委秘书处。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以此为家,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作掩护,保存党的文件并按照省委的决定对市、县党组织和抗日部队发出许多重要指示,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和重要"文库"。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位于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为纪念在对日本侵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而修建的,1945年11月23日落成。塔高34米,巍峨壮观、造型优美。塔顶是一枚红光闪闪的红星,塔的中下部东西两侧是苏军对日军作战的浮雕,塔前南北是3个高举战旗的红军战士雕塑。
    塔座前后两面均有俄文碑文,前面的碑文是:为了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后面的碑文是:光荣属于保卫苏联的自由和独立的苏联红军。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位于省博物馆前广场,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11月为纪念对日本侵略军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
    纪念碑正面刻有俄文碑文: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独立,而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下刻中文碑文:为中国的自由与独立,在解放东北作战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碑座正面右下方镶有铜牌,上刻中文:苏军指挥部为纪念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阵亡的红军战士建立此碑,并于苏联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8周年纪念日举行祭幕典礼。
    碑的中下部南北两侧各有一幅苏联红军作战的浮雕,碑顶由两位苏联陆海军战士高举苏联国徽,象征着胜利。
    东北烈士纪念馆  位于一曼街21号,前身为哈尔滨特别市警察厅。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为了缅怀和纪念东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人民政府决定把它改为东北烈士纪念馆。1948年10月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为4 283平方米,陈列面积1 031平方米,共陈列展出232位烈士的事迹,1 000多件革命文物、图片和历史资料。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以及解放战争中杨子荣、董存瑞等的英雄事迹和珍贵遗物陈列在这里。
    1953年元旦,周恩来总理亲临该馆参谒,并亲笔写了"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题词。东北烈士纪念馆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有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华侨及港澳同胞。
    毛主席视察哈尔滨纪念馆位于颐园街l号。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莫斯科归国途中,视察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下塌并在此亲切地接见了省、市负责人,做了重要指示。同时,毛泽东主席还为省和哈尔滨市人民题词"学习"、"奋斗"、"发展生产"、"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为哈尔滨市第二次青年团代表大会题词"学习马列主义”,该楼已成为纪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其中毛主席纪念室为复原陈列。
    二、文物古迹
    极乐寺筹建于1921年,位于东大直街5号,占地面积57.5万平方米,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据说,当时南岗被人们看作是卧伏在松花江畔的一条巨龙,俄国人却在南岗大直街上相继修建起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圣母教堂(俗称毛子坟)和俄侨公墓教堂(现文化公园),这三点一线的布局被视为恰对这条巨龙的断腰镇首。哈尔滨市人民对此颇为不满,农工商各界人士纷纷谋划,拟筹款修建一座佛教寺庙以护"龙脉",于是由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兼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子桥)带头,并请来名僧倓虚和尚主持修庙。 1923年夏秋之交破土动工,翌年建成。因开坛第一讲是阿弥陀经,又因倡议发起人信奉净土,故定庙名为“极乐寺”。
    寺院座北朝南,殿宇寮舍各依一条轴线纵向依次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有:一高两低牌坊式、青砖砌成的弧形门洞,正额刻一米见方的三个浑厚苍劲的大字"极乐寺",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进山门主线为四重殿,前殿为弥勒殿(又称天王殿)。继之为正殿--大雄宝殿,殿正中塑佛祖释伽牟尼铜制丈余坐像,上悬珠结宝盖一顶,左右列阿难、迦叶二尊者立像。佛额上悬"慧灯净照"字样的匾额,背后塑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铜像,高达7尺。殿内还陈列4人抬的大铜方香炉一具,铜钟、大鼓各一,以及刺绣挂佛幢两套等。后殿为三圣殿,殿中塑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站像,均为8尺多高。最后一重殿为双层结构藏经楼,是第二任方丈如光法师设计。东西轴线上各有配殿7间。
    整个寺院外貌飞金流彩,威严肃穆,红黄相间的围墙,青黛如铁的庙门,构成寺院特有的庄严气势。
    文庙建于1926年,位于东大直街,占地9万平方米,是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出面主持建造的,许多官吏士绅、企业资本家、商号老板,也有一些外国人捐款资助。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由殿堂、两厢、门庭和围墙组成的三进院落,层次井然,气势宏伟,轩昂凝重。按正南北中轴线依次布局,南端前院为棂星门院,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三间四柱的高大牌坊,汉白玉雕栏的碧水桥,甚为壮观;中院为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两侧是东西相对的两座配殿;后院原为“崇圣祠”,后改为“书厅院”。三重正殿均为金黄琉璃瓦顶,两侧配殿则分别为青、绿、灰瓦顶,金碧辉煌,富有变化,殿内雕梁画栋和彩绘,富丽堂皇。文庙的雕栏、龙墀、石碑刻饰得生动精美,整个建筑采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结构,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造型考究、古朴典雅、飞檐斗拱、色彩鲜明,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仿古建筑群。1985年,省政府批准并陆续拨款300万元重新修复,并于1989年在此建立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七级浮屠塔建于1939年,位于东大直街文化公园内,毗邻极乐寺,是极乐寺建成后,由敬朗和尚发起募捐修建的,七级浮屠意为七级佛塔,因塔高七层得名。塔区东西245米,南北180米,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置身于林木葱笼、枝叶掩映之间,塔身呈八角七层楼阁式,锥体状,宽度自下而上逐级递减,通身砖石结构,造型美观,玲珑秀丽,高达30余米。塔身南向,正面紧连"地藏殿",殿前紧接一幢三间雕梁画栋的卷棚敞厅。卷棚彩绘和明柱上的燕尾以及栏内的荷叶墩等做工精美,富有我国民间艺术浓郁的乡土气息。塔与殿前的庭院内,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均为二层塔式建筑,其造型风格与塔一致。这种塔、殿蝉联的布局,别具一格,国内少见。
    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其东、西、南三个正面开窗,其余五面皆设拱形佛龛,塑造生动逼真的罗汉浮雕30余尊。在各层塔檐的雀替,塑以龙、凤、狮、鹤等浮雕,造型栩栩如生,檐下有金属小钟,清风吹拂,琮琮有声。塔内有七层塑有佛像,各依其级别不同排列位次,佛祖释迦牟尼、南无阿弥陀佛和药师、以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菩萨。各屋内壁上绘有佛教故事壁画和五彩罗汉像,形象生动传神。塔内各层均有木质螺旋形环梯可供登临观赏,置身塔高处,极目远眺,哈尔滨市景物尽收眼底。南岗区一类保护建筑统计表;南岗区二类保护建筑统计表;南岗区三类保护建筑统计表(附表)
 
     
  附件: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