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第十二篇 卫生
 
 
第三章 卫生防疫
 
 
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
 
 
    南岗地方病只有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根"。1975年11月,区防疫站会同区内一些院所,组成郊区医疗工作队,下乡巡回医疗。在红旗满族乡发现一些农民颈前部凸起,有的很严重。便开始对红旗乡10个大队进行普查,发现了地甲病,患病率为22.7%,属地甲病重病区。
    1978年,由区防疫站带头,区结核病防治所、区医院等单位参加,在三乡一镇进行地甲病普查。根据患病率,将红旗乡、王岗镇划为重病区,跃进乡划为轻病区,新春乡为非病区。同时,成立了区防治地方病会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乡及生产大队成立防治领导小组。指挥部对乡卫生院防疫医生、大队赤脚医生(现称乡村医生)等115人进行了培训,对广大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防治宣传工作。并要求有关部门供应按标准加碘的食盐,要做到不间断、不脱销、保证含碘量。区防疫站每月进行两次碘盐含碘量的化验分析。对地甲病患者除和常人一样用含碘食盐外,弥漫型病人口服碘化钾片,结节型病人采取局部注射碘酊疗法。1979年服用碘化钾片治疗的患者,治愈率达50%以上。1980年10月,全区进行两次地甲病普查,病区人口67 316人,普查65 511人,查出病人9 799人,其中弥漫型I度6 206人、Ⅱ度1 279人、Ⅲ度101人、Ⅳ度1人;结节型I度951人、Ⅱ度399人、Ⅲ度71人、Ⅳ度2人;混合型I度316人、Ⅱ度285人、Ⅲ度137人、Ⅳ度49人,患病率15%。食用碘盐人口67 283人,治疗9 799人,治愈7 676人,治愈率98.33%。还有患者2 123人,患病率3.2%。
    1981年,在病区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婚后育龄妇女进行碘油肌肉注射,以预防新生儿克汀病的发生,同时,在跃进乡对消瘦注射液的疗效进行观察,治愈率达85%以上。
    1982年,全区设12个消瘦注射液治疗点,对I度以上结节型患者疗效明显。11月,对重病区红旗乡3年来防治效果进行回顾调查,结果是,1979年,患病率25.4%;1980年,患病率15.O%;1981年,患病率5.6%;1982年,患病率2.1%。
    1985年10月检测,全区碘盐普及率达到95%以上,学生生理肿大率由原来的40%,下降到20%以下。1990年,全区碘盐普及率为100%,学生生理肿大率为13%。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