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组织沿革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成立哈尔滨市各界妇女解放委员会,后因国民党进驻哈尔滨,组织解散。1946年3月,成立松哈妇女工作委员会。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松哈妇女工作委员会解散。同年9月15日,正式成立哈尔滨市各界妇女联合会。1947年7月,成立南岗区妇女联合会。同年10月,马家区妇女联合会成立。1949年10月,南岗、马家两区合并后,马家区妇联亦并入南岗区妇女联合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妇联组织解体。1973年,恢复区妇联。1987年,区机构改革晋升为处级单位。1990年,区妇联基层组织有18个街道妇联和4个乡镇妇联。
二、代表大会
区妇联组建以来,先后召开了13届妇女代表大会。因部分档案存放时人防工程塌陷,资料散失,故4、6、7、8、9届妇女代表大会未录。
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51年召开,出席代表127人,特邀代表8人。大会号召全区妇女紧急行动起来,积极参加临时性的战勤工作。大会选出执委15人。
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52年召开,出席代表149人,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区妇女积极参加增产节约运动。大会选出执委29人。
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54年7月在区政府俱乐部(现荣市办事处地下室)召开,出席代表80人。
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57年9月22日在南岗秋林俱乐部召开,历时2天,出席代表800人,列席代表100人。会议由妇联主任张素兰主持,会议号召,全区妇女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积极参加整风运动。
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73年5月21日在市少年宫召开,历时2天。出席代表475人,列席代表25人。区妇联主任张素兰作了《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充分发挥妇女在三大革命斗争中的"半边天"作用》的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全区广大妇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做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带头人,提倡晚婚搞好计划生育,坚持勤俭建国和勤俭持家,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大会选出执委35人,常委7人。
第十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76年5月19日,在哈市少年宫召开,历时2天,出席代表600人,列席代表10人。区妇联主任张素兰作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全区妇女参加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大会选举产生执委35人,常委9人。
第十二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83年11月24日,在区政府俱乐部召开,历时2天。出席代表300人。区妇联主任王佩珍作了《奋发向上努力开创我区妇女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区广大妇女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精神指引下奋发向上,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二届执委28人,常委7人。
第十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89年4月17日,在东北煤炭管理局六楼会议室召开,历时2天,出席代表170人。区妇联主任张玉洁作了《发扬"四自"精神,肩负时代重任,在改革和建设中谱写南岗妇女运动新篇章》的工作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全区广大妇女团结起来,艰苦奋斗,创新求实,奋发进取,在中共十三大精神指引下,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为繁荣南岗区,为促进妇女的彻底解放贡献力量。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三届执委31人,常委11人。
三、主要活动
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全区妇女担负起扩军、战勤任务,除配合政府动员亲属参军参战外,这个时期全区妇女共做军服3 951套,军大衣12 891件,被褥16 329床。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区妇女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区妇联成立两个被服收管站,组织1 100名絮行女工和300名街道妇女参加生产,支援前线。有些妇女还把心爱的首饰、多年积攒的私房钱捐献出来,购置飞机大炮。同年5月,《婚姻法》公布后,区妇联与司法部门配合在全区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1952年,为进一步从思想上、文化上帮助妇女求得解放,区妇联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文化学习,全区共办文化学校366个,聘请小先生1 016人,脱盲妇女1 532人。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区妇联组织发动妇女干部,街道妇女积极分子,深入街坊邻里,对原工商业者家属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57年,贯彻"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城乡妇女中开展"五比竞赛"活动。(即比精打细算,比节约储蓄、比清洁卫生、比教育子女、比学习先进),据统计,到年底节约粮食50万公斤,棉布1.5万尺,煤200吨,妇女储蓄10万元。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区妇女纷纷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就业。为解决孩子拖累问题,区妇联积极扶持街道创办托儿所、幼儿园,到1959年,全区民办托儿所发展到50多所,收托幼婴儿3 300多名,使70%的妇女走上生产服务岗位。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全区有7 687名妇女被精减,区妇联一方面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广开就业门路,解决二次就业。至1964年,已有76人作了委组干部,210人回到工厂,近2 000人参加手工业生产劳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仅妇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过去多年创建的幼儿园、托儿所也遭到冲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妇女工作重现生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把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培养教育少年儿童工作当作妇联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妇女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的指示精神,1981年,区妇联成立托幼办公室。1986年11月,区委、区政府成立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在日益加强法制的形势下,区妇联从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解除妇女后顾之忧等方面,办了许多实事。至1989年,全区有各级各类托幼园所376个,收托幼儿24 108人,入托率达84.7%。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广大妇女积极参加争创"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活动。至1990年,全区共评出"五好家庭”91 400户,其中区级"五好家庭”标兵135户,市级标兵87户,省级标兵20户,国家级标兵4户。评出"三八红旗手”150名,"三八红旗集体”57个,广大妇女在各条战线上真正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