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一曼 (1905--1936)女,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树一、李一超。赵一曼是她来东北参加抗日斗争时期的化名。
1905年10月14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白杨嘴村一个地主家庭里,自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拒不缠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她的大姐夫、革命青年郑佑之,把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带到了这个深山沟里,赵一曼开始受到启蒙教育,1921年冬,经郑佑之推荐,由共产党员何必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白杨嘴村正式建立了团支部,赵一曼被选为支部书记。同年10月28日,赵一曼又创建了“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会”,同盟会号召当地妇女起来,反对三从四德,反对多妻制,反对童养媳制,妇女入会共达到180多人,她们与土豪地主胡丹楹,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1926年2月17日,赵一曼毅然离开封建家庭,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就读,由于她努力学习,思想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被选为女中学生会常委、宜宾县学生联合会常委。不久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任共青团宜宾地区委员会妇女委员和宜宾县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第一任代理妇女部长。10月,中共宜宾党组织保送赵一曼进入武汉军事政治分校女生队学习,第二年9月,又被送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冬回国,先后在湖北宜昌、江西南昌和上海等地,从事共产党的秘密工作。
1932年春,中共中央派赵一曼到东北抗日前线。先在奉天(现沈阳),同年秋来哈尔滨,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和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经常活动于老巴夺烟厂(现哈尔滨卷烟厂)、哈尔滨电车厂。1933年4月2日,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举行的全市反日大罢工。1934年7月,就任中共珠河(现尚志县)中心县委委员、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1935年春,调任中共珠河区委书记,同年秋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
1935年11月的一天早晨,二团突然遭到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赵一曼掩护全团转移后,腿部受贯通枪伤,由三名队员护送到春秋岭附近一家农舍养伤。这一情况被敌伪密探米振文报告给伪军第三讨伐队,讨伐队隐蔽包围了农舍,在双方激烈枪战中,赵一曼腕部受伤,流血过多而致昏迷被捕,捕后第10天,赵一曼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日本特务头目小林宽重亲自主持审讯,威胁利诱无效,就用皮鞭子抽,用竹签钉入指甲,都未能从赵一曼口中逼出半句口供。由于赵一曼的伤处化脓严重,敌人不得不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看守警察董宪勋、女护士韩永义都是有正义感的青年,赵一曼就向他们讲述抗联斗争事迹,他们由同情、羡慕到决心参加抗联队伍。赵一曼伤势见好后,她们共同计议逃离医院,奔赴抗联游击区,经过周密准备,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顺利地逃出哈尔滨。29日上午7时,伪警务厅得知这一消息,当即跟踪追击。30日晨2时,伪骑警队在离抗联游击区不到20里的阿城县金家窝堡,追上了赵一曼乘坐的马车,3人被押回敌警务厅,敌人反复提审一个月,赵一曼受尽各种酷刑,答复的始终是“不知道”三个字。1 936年8月3日,敌人押送赵一曼到珠河去"游街示众",在珠河小河外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张兰生 (1909--1940)原名鲍巨魁,满族,1909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就读于父亲执教的师范学校,1928年考入哈尔滨电业局电车厂,当"车掌"(售票员)和司机。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哈尔滨,张兰生积极参加电车厂工人的罢工斗争,还常常以消极怠工,少收或不收车票办法对抗日本人,因此受到"重点"监视。中共哈尔滨市委以张兰生等为积极分子,加强培养教育,使他们提高了思想觉悟,1932年哈尔滨电业局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张兰生首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支部委员。1933年4月2日,哈尔滨电车工人举行罢工,张兰生是罢工的组织者之一。
1934年2月,哈尔滨电业局党支部遭到破坏,张兰生受中共哈尔滨市委的派遣赴珠河(现尚志县)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1935年2月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书记,领导珠河、五常、方正、延寿等地的党团工作,在1934年冬和1935年春敌人发动的"大讨伐"中,他率领珠河地区的广大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组建了珠河县人民政府,壮大了游击队,在道北、道南、亚布力、苇河成立了区委,在延寿、方正成立了延方特别支部,党员达到300余人。
1935年夏,敌人加紧"讨伐",珠河游击根据地和反日群众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张兰生于9月10日主持召开了珠河中心县委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把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主力,由珠河地区向松花江下游的汤原、依兰、勃利地区转移,开辟游击新区。张兰生与珠河中心县委成员则去老区开展恢复根据地的斗争。
珠河游击根据地全部被敌人蚕食破坏后,1936年5月,珠河中心县委决定离开珠河,向下江一带转移。9月,张兰生与珠河中心县委成员抵达汤原,与三军主力会合。9月18日,张兰生出席了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及抗联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张兰生当选为常委、宣传部长。1937年6月28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执委扩大会议,张兰生当选为北满临时省委书记。
1938年,东北抗日斗争进入艰苦时期,张兰生和省委其他领导人,共同指挥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一军主力部队,向海伦地区远征,胜利地粉碎了敌人妄图将抗联"围歼"在三江的阴谋,开辟了黑嫩平原新游击区。1939年4月12日,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会,将临时省委改为北满省委,张兰生当选省委常委,兼任抗联第三军政治部主任,为贯彻执行省执委会议精神,张兰生与三军军长许亨植召开了三军军部会议,总结三军党政工作,整顿党的组织,加强党在军队中的领导作用。会后,张兰生率领三军二师在依兰、通河、汤原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40年7月,张兰生在德都县朝阳山与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共同商讨开展讷嫩地方党的工作问题,7月10日,日伪骑兵"讨伐"队突然包围了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在突围战斗中,张兰生壮烈牺牲,时年31岁。
赵尚志 赵尚志(1908-1942)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人。父亲赵子服是清末秀才,以教私塾为业。1919年春,赵尚志随家迁居哈尔滨。幼年的赵尚志当过佣人、学徒、信差,坎坷的经历把他磨练成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少年。
赵尚志青年时代就献身于革命。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纪念实业中学(现邮政街143号),同年,年仅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积极在哈尔滨的各学校做革命宣传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因此,被学校开除。同年,在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为第五期入伍生。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赵尚志离开黄埔军校,按照党的指示,返回了哈尔滨,先后在哈尔滨、双城、长春等地做地下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在中共满洲省委做军委工作。1933年,中共珠河(现尚志县)县委成立珠河反日游击队,赵尚志任队长。赵尚志带领全体队员庄严宣誓:"我们珠河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土地,争取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誓为武装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出东北,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到底。”此后赵尚志带领队伍英勇战斗,打击日本侵略者,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被东北人民誉为“南杨(靖宇)北赵(尚志)。"1942年2月12日,在战斗中重伤被俘,英勇牺牲,年仅34岁。
李兆麟 (1910--1946)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筏。191O年11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在小学和私塾读书,因父逝世,生活拮据,辍学务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说服了深明大义的母亲杨长秋,毅然离乡,走上了“杀敌救国复河山”的道路。同年11月到达北平,经同乡进步青年张一吼介绍,结识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常委、中共地下党员冯荃平(化名冯乃常)、夏尚志。他们推荐李兆麟加入了抗日救国会,李兆麟以华北大学生的合法身份作掩护,曾到北平市郊和门头沟煤矿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1932年春节刚过,李兆麟随同担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的冯荃平返回东北,在辽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李兆麟利用同乡同学的关系,冒着危险,多方活动,把辽阳、奉天、本溪一带"长江队"、"燕子队"、"山林队"等1 000多人的地方抗日武装力量联合起来,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活跃在辽阳地区,同时,还在他的家乡建立起农民抗日救国会。同年5月,李兆麟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受中共奉天特委派遣到本溪煤矿从事工运工作。1933年,调奉天特委担任军事委员会干事兼青年士兵委员会负责人,在伪靖安军中进行策反活动。同年6月,奉天特委遭破坏,8月,李兆麟离开奉天,来到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哈尔滨。
1933年9月,李兆麟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同年10月,李兆麟根据省委的指示协助中共珠河县委和赵尚志珠河反日游击队工作。1934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遭到破坏,李兆麟离开哈尔滨,来到珠河,化名张寿钱任游击队副队长。6月,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队长为赵尚志,李兆麟任政委。1935年1月,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担任二团、一团政治部主任。1936年1月,根据《八一宣言》精神,决定成立东北民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和三、六军留守处主任。
1936年9月18日,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会议上,李兆麟被选为省委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兆麟根据省委指示,到绥滨、萝北、富锦、宝清等地,将抗联三、六、九、十一军的部队编成西征大军。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二次执委会议,决定改北满临时省委为北满省委,李兆麟被选为常委兼组织部长,改组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
1941年6月以后,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决定,为保存实力,在东北除留小部分坚持游击战争外,主力转入苏联境内,东北抗联在苏联境内成立了教导旅,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1942年7月,东满、吉东、北满三省委合并,统一组建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中共东北委员会),李兆麟任常委。
1945年8月9日,东北抗联指战员,配合苏联红军,打回东北,李兆麟领导一部分抗联干部进入哈尔滨及周围主要城镇。李兆麟先后担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松江地委书记、滨江省副省长、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和北满分局委员,以及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务。
1946年3月4日下午4时许,李兆麟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况平春 (1954-1989)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沙乡人,1954年3月出生,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服役期间,历任战士、文书、班长、司务长、排长等职,曾多次受到部队嘉奖。
1986年5月,转业分配到南岗区工商局,在做市场管理员和治安民警期间,表现突出,曾两次被评为市工商系统先进工作者,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1989年4月17日,在王岗镇农贸市场执行任务时,为维护市场治安,制止歹徒抢夺业主商品,与歹徒搏斗,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时年35岁。
为表彰况平春同志的功绩,省政府颁发了嘉奖令,追认况平春同志为革命烈士,省公安厅为他追记一等功,中共哈尔滨市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