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概述
 
 
    一
    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区,位于市区中部,东邻太平区,南接香坊、动力区,北以铁路线与道里、道外两区分界,西南与双城市接壤。东西最大纵距25公里,南北最大横距7.3公里,总面积182.8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56平方公里。
    南岗昔称"秦家岗",属松花江南岸一级台地,地处哈尔滨市所辖城区地势的最高点,海拔为123.2-181.2米,故以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南岗"。1946年,南岗地区被划为两个行政区,即南岗区和马家区。1949年10月,哈尔滨市调整行政区划,南岗、马家两区合并为南岗区。全区辖18个街道和3乡1镇。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为74.25万人。
    南岗区地处松嫩平原东南部,地貌分属一级台地和波状起伏的冲积平原,全境可分为平原、丘陵、漫滩洼地3部分。区境西南部远郊红旗满族乡属平原地带,土地平坦,质地良好;西部中郊王岗镇属孤丘、低山、缓岭地带,水土易流失;东部近郊新春乡属漫滩洼地,土质肥美,耐旱涝。由于松花江的冲积作用和哈尔滨东部山区的洪积,形成市区略低于郊区的地势。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3.5摄氏度,降水量530毫米,光照2 700小时,无霜期139天,宜农、宜牧、宜林,是发展现代大农业的理想之地。
    二
    南岗区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南岗区就有了党的活动。1922年1月,中共北京区执委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派罗章龙赴东北考察工人运动到达南岗区。通过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张昭德(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的关系住进该校学生宿舍,撒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1923年9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派陈为人来哈成立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独立组。1924年10月,哈尔滨党组织被破坏后,中共北京区执委派吴丽石来哈整顿恢复发展党组织,并建立了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1925年11月,党组织在哈尔滨许公纪念实业中学(现邮政街143号)发展赵尚志入党,同年年底,在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又发展一批党员。1926年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组织的决议精神,吴丽石在南岗区比乐街主持召开了哈尔滨特别支部扩大会议,成立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亦称哈尔滨地方委员会。1926年9月,中共北满地委决定由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哈尔滨法政大学(现耀景街14号)、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现奋斗路南岗公安分局附近)、哈尔滨许公纪念实业中学等学校的8名党员组成中共哈尔滨学生支部,这是南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隶属北满地委领导。1928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提出在东北修筑吉林--会宁、长春--大赉、洮南--索化山、延吉--海林、吉林--五常等5条铁路,俗称"五路",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1月4日,学生支部按上级党组织的指示,领导发起了大规模的反"五路"斗争。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哈尔滨法政大学(法大)、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医专)、哈尔滨第一中学(一中)等2 000多名学生,手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小旗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高呼口号。11月9日,再次举行示威,与反动当局发生冲突,致使150余名学生受伤,这就是哈尔滨历史上有名的反"五路"、"一一·九"流血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哈尔滨的侵略,为了支援义勇军,做好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准备,赵尚志、杨靖宇、冯仲云、何成湘等先后到哈工大、法大、医专、一中及电车厂、老巴夺烟厂等单位进行反日宣传,成立"反日会",发动工人、学生参加义勇军。当时有很多爱国工人、学生走上武装抗日道路。1933年4月,在老曹(满洲总工会书记)、冯仲云(满洲省委秘书长)、赵一曼(满洲总工会组织部长)的领导下,发起了电车工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罢工。1933年8月,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发展,省委派负责军委工作的李兆麟主持干部培训工作,地点在南岗区义州街(现奋斗路)铁路公园附近一座三层楼的地下室(现儿童公园正门北侧)。1934-1937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哈工大、哈电业党团组织相继被破坏,冯仲云、钟子云等转移到珠河游击队,绝大部分共产党员被捕入狱,有的在狱中领导武装斗争,英勇就义,有的越狱成功,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来。
    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后,南岗区人民仍然继承了过去的革命传统,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314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他们的革命业绩永垂不朽,流芳存世。
    三
    南岗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国40年来,南岗区在中共南岗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岗区从区情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进步、基础教育是重点,城市建设与管理是关键,基层建设是基础,建设文明区是目的"的总体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锐意改革,不断开拓。在城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开放型、多功能、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已初具规模。
    工业稳步发展  南岗区工业在前进过程中,经历了1965和1978年两次上交市里,两次重新起步的曲折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1 0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形成规模,着眼效益"的原则,南岗区工业开始进入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截至1990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29个,其中,区直属工业企业60个,街道工业企业277个,乡镇工业企业242个,校办工业企业54个,职工达4.2万人,拥有固定资产1.6亿元,机械设备4000台(套)。初步形成了电器制造、机械加工、金属制品、工艺美术、建筑建材、仪器仪表、纸制品等27个支柱行业,主要产品有25大类、689个定型产品,其中,主导产品63种,出口创汇产品13种,获部优、省优、市优产品29种,有27种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建工机械厂的多功能剪床、包装印刷厂的瓦楞纸箱、乐乐童车厂的多功能童车、兴华机械厂的汽化油炉、正大企业集团的饺子机、新春电力设备厂的CL油锯链条等18种产品远销美国、西德、科威特、南朝鲜、澳大利亚、香港等25个国家和地区。"七五"期间,累计创汇1 427万美元,易货贸易额487万瑞士法郎。199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4 79l万元,实现利润3 319万元,分别占全区社会总产值和总利润的38.4%和53.7%。南岗区工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基础雄厚 南岗区农业经过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几次重大生产关系变革以后,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农业开始步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和实行集约化经营的新阶段。1990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40 637万元,人均收入1 350元,分别是1979年的10倍和5.5倍。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七五"期间,全区农业投入达1 200万元,建设春夏菜基地l 670亩,育苗中心5处,日照温室23栋,大棚60栋,新打电井79眼,维修电井81眼,电井渠系配套50眼,水利灌溉面积达26 000亩,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扭转了农业生产波动幅度大的被动局面。兴办了农副产品加工厂、种鸡示范场和肉鸡加工厂,扩建了孵化场,为实现"养加销"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奠定基础。"七五"期间,年均向市场提供蔬菜9 000万公斤,鲜蛋350万公斤,肉鸡100万只,鲜奶600万公斤,生猪10 000头,满足城市人民的需要。
    商业繁荣昌盛 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商业中心。全国闻名的秋林公司、哈尔滨百货大楼和奋斗路副食品商场都座落在这里。辖区内有繁华的奋斗路地下商业街,还有奋斗路、东大直街、西大直街、革新街、中山路、和兴路、学府路、教化广场、站前广场等商业地段。1990年底,全区有固定门面的商业网点达3 977家(含社会商业),营业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3.4万人。其中,区商委系统商店有233家,职工6 300人。1990年销售额达36 483万元,实现利润为l 189万元,居全市7区之首,分别比1979年增长8倍和6倍。
    为了发挥地区优势,"七五"期间,全区投入1 000万元,重点建设以革新、教化、大桥、学府、清滨、花园、宽城、中山、和兴、大成商店为中心的10个商业小区,从而使南岗区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此外,全区有大型农贸、轻工市场4个,街道摊区26处,固定业户1 612家,年成交额达1.7亿元,初步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服务功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业市场新格局。
    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哈尔滨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南岗区作为哈尔滨市的中心区集中体现其风貌和特点。
    原哈尔滨火车站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典型的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作。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成的哈尔滨铁路局、省博物馆、哈铁招待所、红军街38号住宅等构成南岗区一批体现欧洲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建筑。紧接着在南岗区又出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有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建成的秋林公司,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的秋林俱乐部,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的省外事办公楼等。此时,文艺复兴之后的仿古建筑在南岗区相继出现。有1919年建成的南岗区颐园街1号(现革命领袖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等。此种建筑形式到了50年代仍被广泛采用,哈尔滨工人文化宫等都是仿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
    由于多民族的集聚,丰富多彩的教堂建筑在南岗区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现存的教堂建筑中,有建于1912年属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基督教会教堂;有建于1926年属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天主教会教堂;有建于1930年属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中华东正教会教堂和哈尔滨市教会教堂。极乐寺和文庙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中国古典建筑寺庙群,在城市建筑构成上自成一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岗区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新型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红军街、中山路两侧陆续建成的有省电力调配大楼、中国银行、金融大厦、绿海宾馆、银河宾馆、省电视台、通信枢纽大楼等。大直街、奋斗路两侧近年兴起的许多高大建筑,雄伟壮观,相映生辉。1986年以来,南岗区先后实施新发、清明、哈西、芦家、华山、牛房屯、先锋路等小区建设。1989年,城区住宅面积65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5.5平方米。1990年,全区有道路514条,总面积220万平方米;桥梁10座,其中跨河桥6座,跨线桥4座;供水管线总长度为182公里,市政给水管道敷设面积35平方公里,市政供水人口67万人,普及率达90%;市政排水管道总长度130公里,管网密度为2.80公里/平方公里,管网服务面积为27.12平方公里,占建成区58%;全区标准绿化街路42条,总长度33 440延长米,绿化树木56万株,城区公园3处,占地244.3公顷,园林覆盖率21.97%;城区热电厂一(站)最大年供热量为196万百万大卡,集中供热面积达350万平方米。
    南岗区交通四通八达,南北主干线为红军街--中山路、和兴路;东西主干线为东大直街--西大直街——学府路。其它干线有奋斗路、铁路街、通达街、花园街、一曼街、松花江街等。哈尔滨火车站扩建后,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日到发客车98列次,发送旅客10万人次,为全国八大客运站之一。
    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发达 南岗区教育事业,解放以来发展很快。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振兴南岗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纳入全区工作的总体规划,采取实际步骤和可靠措施,落实教育战略地位,全区出现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团办学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的局面。1990年,全区有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中学46所、856个班级,学生36 623人;有小学57所、926个班级,学生42 08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公办、民办、企业办幼儿园376所、568个班级,在园幼儿24 108人,入园率达84.7%。区内职工业余学校和文化补习学校设初中班、高中班、技术培训班、大学班共69个班级,学员3 000多人;社团办学1 902个班级,学员97 501人;私人办学701个班级,学员27 731人。辖区内的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黑龙江省水利专科学校、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学校、黑龙江省邮电学校等34所。
    南岗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已建立三级文化网,全区共有文化馆、站、室150个。区文化馆、图书馆、太阳岛乐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面向基层服务。自1979年以来,共举办音乐、美术、舞蹈、摄影、书法等培训班600多个,培训.文艺骨干2 550余人。其中,升入高等艺术院校110人,输送到专业文艺团体15人。区图书馆藏书4.5万册,有报刊、杂志近百种,全日开放,流动借阅。各街道、乡镇文化站全日开放,各居民委、村委会文化室每周两个半天或节日开放。区内有舞厅、录像厅、台球室200处。1986年以来,社区文化蓬勃兴起,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发挥辖区内大、中型文化专业团体的优势,综合利用社会各方面设备和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1989年,第三届《冰雪百花节》期间,有近百个单位,演出了160多个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同时,举办《冰城美》、《迎新春》、《百花争艳》、《南岗之声》演唱会、音乐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南岗区文艺团体较多,文化娱乐场所集中。1990年统计,区内有亚细亚、和平、哈尔滨、长红4家国营电影院,另有北方大厦、秋林公司、哈工大、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等33个俱乐部。区内文艺团体和文化单位有省京剧团、省龙江剧团、省杂技团、省曲艺团、省书画院、省展览馆、省博物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市工人文化宫、市少年宫、哈铁文化宫、北方剧场、南岗新华书店等,对丰富全区人民文化生活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南岗区是"科技兴省”和"科技兴市”的试点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委、区政府把"科技兴区”作为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起步。截至1990年,全区利用大学、大科研院所、大工厂企业集中的优势,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6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占35%;编制了《"科技兴区,,发展规划》和《"科技兴区"实施纲要》;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服务体系,为区、街道、乡镇选聘了科技副职;实施"星火"计划59项,总投入900万元,新增产值2 700万元,新增利税570万元;完成技术改造17项,其中,哈尔滨炉具厂和哈工大4位专家研制成功锌基合金轴瓦,获国家"火炬杯"金奖;实施科技成果推广项目5项,新增产值618万元;开发新产品94个,新增产值5 323万元;实施"科技兴农”攻关项目55个,均取得较好成果。其中,脱毒种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京街、清滨、燎原3个高科技园区和新春乡"星火"密集区的建设初具规模。全区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由1988年的21%,提高到1990年的28%,促进了南岗区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后,南岗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至1990年,区内有区属医疗卫生单位16所,企事业医院18所,企业卫生所94个,个体诊所104个,社会办院,1所,另有驻区的省、市医疗卫生机构11所。全区有医务卫生人员4 384人(不含省、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134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人,全区共有病床3 231张(不含省、市属医疗单位),平均每干人口拥有病床4.3张。
    全区18个街道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站,每个居民委都设立群防站。从而形成以区级医院为一级、初级卫生保健站为二级、委群防站为三级的医疗卫生保健网,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传染病已不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它已在人口死亡顺位中列于末位。1990年统计,全区人口死亡率为4.97‰,婴儿死亡率为11.15‰,孕妇死亡率已连续3年为零。新生儿低体重(2 500克以下)发生率为4.8%,0-3岁儿童身长超均值数为62.8%,0~3岁儿童体重超均值数为62.4%,人均期望寿命达72.4岁,这些健康指标,已接近或列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四
    正确地认识和估价南岗区的战略地位,对于发挥地区优势,对于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发挥中心区多功能作用,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岗区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其中,省直机关72个,市直机关10个,这些领导机关是南岗区政治上的一大优势,为南岗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上的保证。
    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科技、文化事业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中央和省属大专院校11所,各类科研院所51个,还有一些大中型企业。这里云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约10万人,占全市的1/2,占全省的1/8。地灵人杰,信息密集,具有国内领先的科技、智力优势,是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科技源。这是南岗区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的一大优势。
    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门户"和"窗口",是全市的交通枢纽,是重要的城乡物资交流集散地。这是搞活大流通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为南岗区建立集贸市场,发展第三产业,进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省内外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扩大南岗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提供极为有力的条件。
    南岗区是哈尔滨对外开放,旅游观光,洽谈贸易的重要场所,有6大宾馆和经贸中心以及部分省、市的驻哈办事处,为南岗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提供重要的辐射源。
    南岗区经过10年改革建设,培养锻炼一大批会经营、懂生产的各行各业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农业、工业、商服业和建筑业四大支柱行业和一大批骨干企业,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回顾历史,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途无限。现在全区人民正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阔步前进。勤劳智慧的南岗人民定能继续弘扬"讲风格、讲大局、讲贡献"的南岗意识和"团结合作,争创一流,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南岗精神,把南岗区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