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排水管网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东铁路工程局在哈尔滨火车站建成排水设施"大瓦拉站”和1 000米的排水管道,后又在侨民集居的新市街、建设街、颐园街、民益街、荣市街等街道埋设一些直径为250毫米的小型管道。其它街道采取沟渠结合,以明沟为主进行排水。至1931年,南岗区有排水管道3 270米,此外,铁路部门和一些外商还自己修建了一些自流渠。
东北沦陷时期,南岗区先后在花园街、义州街(现奋斗路)、大直街、吉林街、邮政街、银行街、教堂街(现革新街)、海拉尔街(现大成街)、宣化街、马家街、铁路街等一些主要街道埋设直径为250毫米的小型管道。大部分街道排水仍以沟渠方式进行。1945年,排水管线为25 950米,管网密度1.67公里/平方公里。
建国后,市、区城建部门有计划地调整排水系统,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办法,逐年扩建沟管,填明埋暗,对新规划建设的街道做到排水设施配套。1963-1965年,先后建成大成街南段、中山路、文昌街、宣德街、中和街和新发屯等街道的排水设施,管径600毫米。同时,将大成街、铁岭街、河沟街、花园街、荣市街、民益街、建民街、奋斗路等街道的原有小型管道更换为直径600毫米以上的大中型管道。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干扰,排水管网建设比较缓慢,南岗区仅进行了鼎新屯、新发屯、牛房屯地区小街小巷和建设街排水工程的改造,对部分原有街道的小型排水管道进行了更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水设施向系统化、管道化配套发展。1980-1990年,排水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先后在55条街道新建、改建、扩建排水管道58.9公里。到1990年,全区排水沟管总长度已达167公里,是建国前的6.6倍。其中,直径1 000-1 600毫米大型排水管道占10.85%,直径600-900毫米中型排水管道占41.55%,直径200至400毫米小型管道占41.87%。检查井4 38l座,雨水井1 307座。管网密度为3.57公里/平方公里,在城区56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区域内,已形成合流制和部分分流制排水体系。
二、排水区
南岗区按自然地势划分为马家沟、何家沟、阿什河和松花江四个排水区。
马家沟排水区。包括学府路以东、大直街以南、南直路以西、长江路以北的部分地区,其汇水面积为28.41平方公里,上游两侧污水沿地势顺着河谷流入马家沟河后与区内水体汇合,直接流入松花江。
何家沟排水区。包括学府路西南全部,汇水面积为8.58平方公里,区域内污水可自然流入何家沟,在其下游经道里区后,直接排入松花江。
阿什河排水区。包括旧机场一部分,汇水面积2.25平方公里,上游信义沟段可自然流入阿什河下游,阿什河段设水泵经提升排入松花江。
松花江排水区。包括大直街以北,康安路以东,文化公园以西的地区,汇水面积7.36平方公里。雨、污水经道里排入松花江,若江水上涨,雨、污水经泵站提升入江。每逢夏季,为保证上游环境卫生,马家沟河和何家沟河水逐段提升,沿江边截流渠排至市区下游入江。南岗区1949-1990年完成排水工程统计表(附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