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第三篇 城乡建设
 
 
第二章 市政建设
 
 
第七节 园林绿化
 
 
    一、街道绿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东正教会在新市街(现博物馆广场)修建尼古拉大教堂,开始在教堂庭院及周围植树绿化。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东铁路局在大直街与铁路街之间建立全区第一个街心绿地公园(现北秀公园)。同时在夹树街、花园街、大直街、松花江街等主要街道植树绿化。
    1938年,南岗区相继建成的街心绿地公园有山街(现一曼街)公园、许公路(现景阳街)公园、花园街公园、夹树街公园、松花江街公园、大直街公园、十字街公园、文明街公园、教堂街(现革新街)公园等9处,总面积144 63l平方米。栽行道树139 402株。东北沦陷时期虽然栽植一些树木,但自然绿地破坏较多,如十字街、文明街、教堂街(现革新街)等街心绿地公园先后被毁。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绿化,采取专业队伍与群众义务植树相结合的办法,"见缝插绿"广泛植树造林。1953-1962年,除在街头、绿地、道边、河岸进行植树绿化外,集中营造大型防风林带5处,即"六公里林带"(哈平公路经黑龙江大学至杨马架子)、哈平公路林带(东北农学院至哈平公路)、"九三五"林带(九三五厂到农业科学院)、科大林带(现学府公园)、哈尔滨敬老院林带(现敬老院附近),共植树130万株。但因管理不善,成活率不足20%。加之人口剧增,私建滥建住房占据大量空地和绿地,道路拓宽也取消了一些公园,城区绿地面积有所减少。 
    1963-1966年,共植树23 613株,修剪树木15 000株次。完成彩化81 889平方米,培植各种花苗60万株、五色草95万株,生产盆花3 500盆。主要绿化街路有大直街、红军街、奋斗路、夹树街、清滨公园、电表厂三角地、西大直街电车库空地等。
    1966-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花坛、花卉被视为"封、资、修"东西而遭到批判,致使公园绿地长期被占,树木严重被毁。文化公园先后共有十几家工厂、单位迁入,被占绿地达17公顷。清滨公园栅栏被拔掉,绿地放牧,树木被砍伐近500株。博物馆广场、和兴广场、中山广场绿地均修筑人防工程。宣仁街东的两块绿地300余株树木只剩20多株,夹树街3块绿地约2 000平方米,全部被"7381"工程及单位占用。由于多种建筑施工,"六公里林带"的30 000株树木砍伐殆尽。
    1972年,园林绿化开始恢复,被挤占的公园绿地陆续撤除,博物馆广场、中山广场等地的人防工程先后被拆除,南岗苗圃开始育苗。
    1978年以后,园林绿化开始向彩化、香化、铺草、种花、栽灌木、植乔木复层发展。到1990年,全区绿化、彩化街路200条段,植树954 979株,植绿篱142 478米,栽花1 994 232平方米,铺设草坪202 471平方米,设栅栏169 129米,建设和恢复绿地30块,建成大型游园1处(现学府游园)、公园1处(清滨公园)、小型游园2处(一曼游园、北京游园)、街心园林小景7处,绿化面积达10.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18.9%,人均占有绿地1.43平方米。
    二、庭院绿化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夹树街、花园街一带的中东铁路家属区的居民庭院开始绿化。建国后,各单位、街道和居民委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组织群众植树栽花,美化环境。195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制药厂及花园邨宾馆等一些单位的庭院绿化已初具规模。1979年以后,庭院绿化得到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公布以后,全区党、政、军、民齐动手,掀起植树绿化高潮。到1990年,全区庭院绿地4 891 854平方米,栽植花卉1 445 620平方米,植树70 930株,植绿篱87 456米,铺草坪129 174平方米,设栅栏110 619米,草花坛234个,雕塑11§处,喷泉53个。全区涌现出一批绿化先进单位。东煤居民大院和哈尔滨有机玻璃厂达到省级庭院绿化标准。哈尔滨电表厂、省军区后勤部机关营区、黑龙江省冶金测量学校等18个单位被评为市庭院绿化先进单位。
    三、公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俄国人在大直街与铁路街之间建立南岗区第一个街心公园(现北秀宾馆址)。1925年,中东铁路苗圃(现儿童公园)建成,1934年改为哈尔滨植物园。期间,南岗区还有山街(现一曼街)、花园街、松花江街、十字街、教堂街(现革新街)等5处街心公园。解放后,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街心公园被取消。1990年,南岗区较大公园有儿童公园、文化公园和清滨公园,总面积244.37公顷。
    儿童公园 位于马家沟河北侧,东起大成街,西至奋斗路,东西长1 00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面积13公顷。建于1925年,称中东铁路苗圃。1934年,东北沦陷时期改建为哈尔滨植物园。1945年,由中长铁路局接收,改称铁路花园。1953年,改称南岗公园。1956年2月,市政府决定在园内修建儿童铁路,改称儿童公园。儿童公园除以儿童铁路著称外,还根据儿童活动特点,划分为5个活动小区,即西部碧苑游览区、中部儿童运动区、东部安静休息区、花卉观赏区、花卉培植及公园管理区。公园栽植乔木和各种花灌木7 500余株,彩化面积达5 000平方米,年生产温室花卉200余种,绿地花卉30余种。每逢夏季,花香满园,群芳吐艳。公园总体布局,西为"北京站",东为"哈尔滨站"。在5个活动小区之间,分布有假山、长廊、六角亭、芍药亭等,在建筑小品之间又设置"宇宙火箭"、"电动转马"、"宇宙飞船"、电动飞机及汽油赛车和儿童游戏机等。
    文化公园  位于东大直街东端,地处南岗、道外、太平区交界处,占地228公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波兰、捷克、英、美、法、德、意等国侨民在此兴建7国墓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俄国人在此建立圣母安息堂,1928年建钟楼、天文馆及西大门。以后犹太人、朝鲜人、日本人都葬于此地,称“外国人墓地”。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称“露人墓地”,即“俄国人墓地”。
    1956年,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将墓地改建为文化公园。1958年开始迁墓整地,修路植树,除保留原有教堂、宝塔、钟楼外,新建公园大门、凉亭、花架、温室等,修建了全国最大的露天舞场,面积5 400平方米,1959年公园开放。1964年,公园部分园地被占做积压物资交流场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园受到破坏,人防工程遍布全园,修建砖厂,砍伐树木。园内有十几家工厂、单位迁入,绿地被挤占。
    1979年以后,省、市决定整顿文化公园,撤销市积压物资交流会,单位迁出。1984年,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军民共建文化公园,投资30万元,修建9 600平方米园路、800米透花围墙,将原有天文馆、钟楼、亭廊、花架等修复一新,建设了具有现代园林特点的南门桩柱。园内挖湖堆山,完成土方9 000立方米。在露天舞场配备了声控灯光,在公园正门安装声控喷泉。1989年又修建了1 200米竹篱和3个园中公园,并建药材园1处,种植各种名贵药材213种2 000株。公园总体布局由文化娱乐区、安静休息区、山湖游览区3部分构成。1990年,园内乔木、花灌木等达65种8 679株。
    清滨公园 建于1958年,位于西大直街与清滨路之间,占地面积3.37公顷。1973年,第一期修复工程开始,由“738l"指挥部负责投资,先后修建了围墙、大门、售票亭、办公室、花展室、公园路、露天剧场、自来水管线等8项工程。
    1984年,南岗区人民政府把清滨公园建设列为改善人民生活的10件大事之一,共筹集资金22万元,经过一年紧张施工完成了20个项目的土建工程,先后植树4 382株,植绿篱890米,栽花l 678平方米,铺草坪979平方米,安设栅栏322米,栽植攀援植物178株、五色花草坛36平方米,安设水磨石桌6张,石凳50个、单杆5个、双杆2个,清滨公园初具规模。1985年,区园林局与区退休办公室在园内联合成立"南岗区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同年8月15日对外开放。至1990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