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整治低洼易涝点
南岗区除大直街、奋斗路一带地势较高外,其它街路逐次低洼。建国后,市、区政府大搞综合治理,分别在臭水沟、大坑等低洼地填埋垃圾和炉灰,经过物理风化过程,填埋的垃圾自然下沉并变得结实坚硬,在此基础上建起厂房、住宅和绿地。1956年以来,南岗区填埋废坑600多个1.8万立方米。到1988年,全区还有低洼易涝点9处,其中重涝点5处(包括宣桥街、桥北街、上方街54号至铁路街11号、海关街北头、三姓五道街),一般易涝点4处(包括张老道屯、白家堡、宣化街、崇德街和崇玉街)。对现有易涝点,南岗区政府规定以雨为令,由区防汛部门配备5台柴油泵,在上方街54号地下室设雨水井口,在铁路大修队设泵站,在新发屯保安街11号设下水口浅水泵1台。区排水工程处听令即到,用抽水车负责排水除涝。
1990年以来,为彻底解除雨涝灾害,南岗区在铁路街、上方街等一些易涝点,扩大排水口,解除城区7处易涝点,在新发屯西侧进行小区改造时,设置下排水管道,雨涝灾害已基本解除。
二、修筑堤坝
1956、1957和1959年,哈尔滨市连续遭受松花江洪水袭击,尤其是1957年的特大洪水,来势之猛,水位之高远超过1932年。1957年8月28日,区政府成立防汛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各工作组,南岗区分担为防洪抢险装运黄土任务。在哈尔滨发电厂、三孔桥两地每天出动近万人,装运30余车皮防洪土及时运到松花江险弱地带,保证了防洪的需要。此后,每年在汛期到来之前,都组织义务劳动修筑堤坝。据统计,1958-1980年共出动16万人次,先后在大亮子、新开口、万家、新农、油库大坝、马家沟河入江口、太阳岛风景区、锦江公园等地完成土方量80万立方米。
1984-1990年,修筑堤坝开始用机械化作业,在这段时间里,出动27万人次,出车11万个台班,先后完成太阳岛风景区河口横堤、化工堤、幸福路和群力大堤防汛筑堤工程。同时又修筑了民主、万宝、前进等农堤,共完成土方量52万立方米,实现了松花江堤“百年一遇”、“农堤四十年一遇”的国家堤防要求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