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
 
 
【制定计划】
 
      经哈尔滨市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通过,2004年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15%、12%;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率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4.9‰。
    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预期目标,着力做好10个方面工作:
    1.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工业发展。按照哈发[2003]24号文件精神,推进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市属工业企业国有资产比重要由上年的56%降到45%左右。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完成哈轴集团、哈水泥厂等12户企业所办学校的分离移交工作。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机械制造业要加快构筑产业集群,重点实施重型燃汽轮机组、三箱轿车和商务用车等28个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汽车电子、机器人等产品,支持技术转移中心和智能化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级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落户哈尔滨市。食品工业重点实施华润60万吨玉米深加工、龙丹30万吨液体奶、雨润5万吨肉类加工等11个项目,做大做强完达山、哈啤、雀巢等龙头企业。医药工业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滋补保健药品,进一步叫响哈尔滨医药的地域品牌,提高集聚能力。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坚持“主辅换位”思路,加快发展畜牧业。实施奶业振兴计划,积极扶持现代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小区建设,力争奶牛养殖规模达到30万头。坚持打绿色牌,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大豆、专用玉米的生产,叫响“五常大米”等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扶强省、市25户重点龙头企业。支持仁皇、葵花、华雨等企业,培育“北药”品牌。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建设,抓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倭肯河、香磨山、龙凤山等大型灌区建设。
    3.加强扶持和引导,全面加快发展服务业。落实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统一规范市场准入制度。支持老工业基地“退二进三”、农民工就业培训、绿色农产品服务体系及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以冰雪旅游为重点,四季皆宜、景观特色突出的旅游业。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冰雪大世界四季乐园等10个重点项目建设。壮大现代物流业。搞好社区服务业。
    4.积极促进消费增长,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促进汽车、通讯、电子等处于成长期商品的消费,加快住宅消费市场化的进程,活跃二手房市场,加快启动货币化分房,降低房屋交易费用,减少商品房空置面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挖掘潜力,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5.加快大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强化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对政府出资项目继续采取三级目标责任制,纳入市级目标管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运作。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和审批责任追究制,选择2~3个投资额较大的市财力项目进行“代建制”试点。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列入老工业基地规划的重大技改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继续推进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松北新区开发、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危房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推进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争取年内试验段开工建设;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完成年度投资15亿元;争取沿江污水截流和向阳垃圾处理项目竣工投入运行;通乡公路实现通车500公里;开工建设哈肇路和城市三环路。
    6.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年”和“改善环境年”活动,依靠诚信服务、“人文招商”、良好的社会治安等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大力实施老工业基地专项招商,积极引入域外资金,特别是战略性投资,强力推进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的重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合资合作。充分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窗口作用,为企业集聚提供发展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构建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出口商品格局。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在技术引进,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
    7.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积极促进民营经济优化升级,扩大民营企业规模。重点培育和扶持光宇、葵花、九洲等45户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培育一批立区、立县规模企业群。进一步增强南岗、利民、阿城、双城、宾西、达连河等省级开发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推进尚志、方正等开发区整合升级。
    8.积极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本地资源、区位条件,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立县企业。建设一批起点高、设施好、功能全的工业小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区域经济竞争力。落实好扶持小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重点扶持已确定的玉泉、亚布力、宾西、康金等市级小康示范镇的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小城镇。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民工培训和信息服务机构,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结合“退二进三”,把中心城市部分加工企业转移到县、乡和市郊,形成一批资源加工型的龙头企业群。
    9.加强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城乡就业。抓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启动工作,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实施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障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发放。做好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和企业改组改制分流裁减人员的保险接续工作。进一步扩大三项基本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继续扩大就业渠道,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多方解决就业问题。注重发展就业弹性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市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
    10.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施《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围绕实施《哈尔滨市重点领域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抓好工业清洁生产。继续推进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沿岸重点城镇污水处理项目,争取利民开发区及延寿县的污水处理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医疗合作试点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