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
 
 
【制订计划】
 
      经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0%,国内经济合作资金实际到位额增长3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降低5%,水、气主要污染物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分别削减16%和11%。
    1.抓好大项目建设,确保投资高速增长。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高速增长,继续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一是抓好项目谋划。重点围绕25亿公斤粮食增产、江北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老城区提档升级、松花江沿岸风景带、新兴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总投资在百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二是加快项目集中区建设。加快启动北国水城和江北科技创新城建设,科技创新城起步区开工50%以上,江北水系骨干工程完成30%;全面启动哈南工业新城建设,重点建设20.4平方公里起步区,争取一汽通用轻型车厂等100个在建项目年内竣工投产;推进老城区提档升级,实施道路交通、棚户区改造、环境容貌等14项工程改造;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双城、五常等五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双城、宾西等工业园区。三是抓好重点项目推进。推进2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520亿元。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一期、松浦大桥、三环路西江桥、哈西客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东北亚浙商总部基地、百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中药研发中心等两个新城入区项目建设;推进松花江污水治理、二氧化硫减排等节能减排及民生类项目建设。四是做好项目融资工作。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利用平台融资、信贷融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和质押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社会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融资格局,力争全年实现项目融资1000亿元。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转化,努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在做大做强装备、食品、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基础上,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电子信息四个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抓好焊接、兽用生物制品等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重点抓好电站成套设备、畜禽重大疫病疫苗等关键技术攻关;抓好生物产业、民用航空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及铝镁合金新材料、发电设备等国家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做实做强民用航空、风电机组装备、LED照明等高新技术产业链,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力争高新技术产值20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对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大淘汰力度。继续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和生物质能利用的开发和建设,增加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比重。加快推进文昌三期等水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完成哈尔滨第三电厂60万吨机组脱硫改造等3个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治理项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分类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向做大、做专、集群方向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重点围绕电站设备、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大型企业,支持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材料加工、发电设备等配套企业加快发展,提升配套水平和能力,壮大配套产业经济规模。
    3.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途径,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实施300万吨奶、200万头牛、1000万头猪、1亿只肉蛋鸡战略工程,标准化养殖场(户)增加到210个,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7%。实施水稻玉米双百万高产、国家标准良田建设等重点工程,打造五常规模化水田生产、双城旱作节水农业等生产示范区,改造中低产田0.93万公顷,粮食产能110亿公斤。发展绿色、有机观光农业,打造松北、南岗现代都市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区,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400万吨和120亿元。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家,带动农户91万户。做大拉长乳品、生猪、肉牛等10大产业链,继续推进有机米、菜、奶、肉四大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0个,示范社达到100个。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成一批较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抓好亚布力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友谊等五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组织开展旱田节水灌溉工程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巴彦、依兰两县百万亩旱改水项目。加快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建设,解决1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和安全饮水率分别达到51.6%和61.4%。大力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2万公顷。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城市理念和城乡一体化目标规划建设好城镇,并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以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为目标,重点建设产业开发线,商贸流通线和旅游观光线,集中力量打造品位高、示范性强的村庄建设新亮点。开工建设高等级农村公路1200公里,实现通车1000公里。持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造泥草房4万户、300万平方米。
    4.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稳步增长。发展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进一步刺激消费,促进消费稳步增长。一是发展旅游业。以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为目标,实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两季繁荣,四季发展”战略。结合松花江哈尔滨段重点改造工程,推进斯大林公园、九站公园旅游功能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一江、一岛、一街”。推进侵华日军第七三一罪证遗址公园、天恒山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度开发欧陆风情、森林生态、沿江航游、滑雪体验、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产品。增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三大冰雪主题公园创意理念,扩大国际合作领域。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华风物流园区、南极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哈达农产品仓储中心、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新开工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和支持国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哈尔滨投资创业。培育发展粮食、医药、化工、装备制造产品等重点领域物流龙头企业。三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稳定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预期,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以松北、平房、群力、哈西等新区开发和棚户区改造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精品小区。加快保障性住宅建设,完成拆迁改造棚户区345万平方米,建设465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受益户3000户,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四是加快发展金融业。支持江海证券公司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咨询评估等业务,成为综合性证券公司。推进哈尔滨银行、中融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工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力争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60家。五是促进消费增长。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覆盖面、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家电、汽车下乡工作,简化补贴程序,及时兑现补贴资金。重点推进新透笼购物广场、新大发国际广场、尚志义乌小商品城建设,尽快形成经营能力。围绕重点领域和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消费安全。
    5.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国企重组力度,重点推进哈轴集团与中航集团的战略重组、哈药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和与国内制药企业的兼并重组,推进非公国企和厂办大集体改革。加强国资监管力度,深化业绩考核改革。二是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按照“大部制”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工作职能。扩大参与式预算试点范围,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成立土地流转、担保、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农村产权要素市场化、资本化进程。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巩固美、俄、日、韩等国家市场,开拓中东、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基地、创建境外研发中心和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围绕科技新城、工业新城、老城改造、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和区域,开展专题、专项招商,实行项目谋划与招商一体化,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加强与跨国公司、“中字号”大企业的对接及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
    6.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三类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岗位对接。完善创业帮扶机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乡镇、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全市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站率达到100%。二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政策,完善扩面责任目标体系,推动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制定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办法与相关政策。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标准。三是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抓好完善公共医疗、扩大公共服务等十大方面、100个项目的惠民行动落实。发展以养老、助残、救孤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改善和提高城乡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扩大低保覆盖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20%。全面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6个主城区完成116个社区基础设施达标建设项目。做好市场供应和稳定物价工作,降低物价波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四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社区特色基本医疗服务,扩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覆盖范围,强化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新建市博物馆和市群众艺术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第三十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