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调、整产品结构,经过全面调查,反复酝酿、比较、论证,优中选优,最后确定电站设备、工具和量刃具、轴承、铝材、亚麻、汽车、医药、食品、化工、钢材与建材为10大类拳头产品,做为调整和优化全市工业结构的重点。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基础条件好,产品在全国或全省同行业中位居前列,市场广阔,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产品能够打进国际市场。投入少,产出多,利税大,经济效益好,能够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988年10大类拳头产品实现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9.5%,实现利税占全市49%,出口创汇占全市63%。荣获金牌14个、银牌18个。这些产品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集中力量发展这些产品,就可以使哈尔滨市的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势得到发挥。
这10大类拳头产品的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七五"期间10大类拳头产品的项目改造和建设已经纳入国家计划,轻型车、微型车、发动机、客车,分别纳入了航天部、城乡建设部、交通部的"七五"规划。到1988年底,10大类拳头产品改造和建设项目取得国家专项贷款53 859万元,占项目同期投资的33.5%。
这10大类拳头产品是全市工业发展后劲的主要来源。(1)从发展速度看,1988年10大类拳头产品实现产值38.4亿元,比1985年22.7亿元增长69.2%,平均每年递增19.1%,比同期全市工业平均发展速度13.4%,高出5.7个百分点。(2)从经济效益看,1988年10大类拳头产品实现利税9.5亿元,比1985年实现5.3亿元,增长79.2%,平均每年递增21.4%,比同期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增长9.3%,高出12.1个百分点。(3)从出口创汇看,1988年10大类拳头产品出口刨汇9 50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63%,比1985年增长3.5倍,平均每年递增58.4%。根据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优势发展战略,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4方面的工作:
1.明确了发展1O大类拳头产品的基本思路,调整、修改了规划方案。市九届人代会以后,进行了全面考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10大类拳头产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其要点:一是,通过对企业的调整、联合、改组、兼并、拍卖等,强化优势行业。从根本上改变行业齐头并进和互相分割状态,把那些无前途的企业,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促其转向优势行业。二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目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在改革和建设上,坚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路子,坚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速度快。
按照中央"治、整、改"精神,对原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压缩了投资规模,使总投资由原来35.4亿元,压缩到28.8亿元。其中:市属投资由23~亿元,压缩到15.9亿元,改造项目由原来131项,调整为108项,其中:市属项目由117项调整为108项。
2.实行重点投入。为了加快拳头产品的发展,1988年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全市10大类拳头产品的改造和建设投资63 762万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7.6%,比上年投资53 661万元,增长18.8%。1988年底已有化工中的4万吨硫酸、3万吨增塑剂、2万吨苯酐;医药中的人参蜂王浆;食品中的粮食系统改造;建材中的岩棉等6个重点项目竣工或投产。还有电站设备、工具中的格里森铣刀、碳化钛涂层、大型精密量仪;轴承中的精密、密封轴承;铝材,亚麻纺织品,轻型、微型汽车及发动机、客车;医药中的青霉素等11个项目部分建成投产。初步测算,1988年这些项目的竣工投产和部分投产,增加产值8.5亿元,利税达2亿元。
3.调整、改组、优化行业和企业组织结构。一是,以大厂为依托,以拳头产品为"龙头",按不同生产门类组织企业集团。1988年组织了亚麻集团、钢铁集团、人参蜂王浆集团、医药集团、星光汽车联营公司和水泥联营公司等6个企业集团。二是,通过主机厂扩散产品,发展一批配套企业,为主机服务。轻型汽车和微型汽车,1988年在市内扩散产品49种。其配套厂家已发展到29户,计划到1992年布点将达到54家。三是,按有利于行业管理和专业化生产的原则,调整林机厂、交通器材厂、汽车白金厂、兴龙机械厂等一批企业的隶属关系。
4.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规划落实。由市计委、体改委、科委、经协委、技术监督局、统计局等6个部门组成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向全市有关单位印发了哈尔滨市1988~1992年工业拳头产品名单,明确了拳头产品的范围、内容、项目审批程序和落实规划的责任分工。把10大类拳头产品的责任目标分解到各主管部门和企业。对部分急需改造和建设的项目,及时组织审批,抓紧实施。同时,协调市属各综合部门、金融部门,围绕支持10大类拳头产品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和具体办法。一年多来,1O大类拳头产品规划落实工作,有很大进展。到1988年底,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基本成熟。即发展目标、改造规模、产品方案已经确定,改造和建设条件基本落实或接近落实的有工具、轴承、铝材、亚麻、化工、建材6个。
1.工具。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量具刃具厂,"七五"期间投资6 000万元,通过引进美国、联邦德国等先进技术、设备,重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刃具、量具产品档次和水平,发展精密复杂刀具、碳化钛涂层、格里森铣刀、大型精密量仪、数显量具等新产品。1988~1992年规划在确保完成两个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的基础上,规划利用世界银行贷款l 000万美元,扩大精密复杂刀具和大型量仪的生产能力,改造第二工具厂的木工刃具和第三工具厂的金钢石刀具,扩大出口,提高效益。
2.轴承。哈尔滨轴承厂"七五"期间投资1.35亿元,年产量达到5 500万套,到1988年底,累计完成5 900万元,占43.7%。1988~1992年规划在完成原有改造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以中小轴承为主体,以精密、密封轴承为重点,上质量,上水平,扩大品种,规划投资1亿元,年产量由5 500万套达到1亿套。产品全部采用LSO国际标准,70%以上的产品在精度、性能、使用寿命上接近或达到瑞典名牌产品SKFT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
3.铝材。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七五"期间国家投资7 300万元,重点改造板材、带材等6个项目,到1988年底已完成4项,形成年产7.7万吨生产能力,可生产180种合金2 200多个品种,10 100个规格。1988~1992年规划重点是开发铝材应用领域,搞好深加工,引进一套铝箔轧机,与已引进的两台精轧机配套,形成具有'80年代水平的铝箔生产线,使铝箔产量由2 000吨增加到6 000吨。
4.亚麻。"七五"期间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档次和水平,扩大出口为目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重点改造哈尔滨亚麻厂和毛绢厂、色织厂、呼兰麻纺厂、服装八厂等11个企业,以增强染整能力,扩展纺部,分散织部,实现纺织染的基本平衡。到1992年,使亚麻纺锭由2.36万锭达到5.08万锭,亚麻布由1 900万米达到4 800万米,大力发展亚麻服装、刺绣、抽纱等最终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5.化工。1988~1992年规划在完成2万吨苯酐、3万吨增塑剂、4万吨硫酸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加速化工行业的发展。以基本化工原料为基础,以精细化工等5大系列产品为核心,重点改造化工总厂年产5.5万吨复合肥项目,化工六厂年产3万吨淀粉衍生物,化工二厂年产5万吨离子膜烧碱以及为汽车配套的轮胎、油漆等11个项目。研究开发石油化工产品及深加工,逐步形成自配能力较强、水平比较先进的化工基地。
6.建材。1988~1992年规划以水泥和新型建材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和轻质、高强、节能、利废、多功能建筑材料。重点改造哈尔滨水泥厂,到1992年,产量由90万吨扩大到110万吨,其中高标号水泥由目前的38%,提高到95%;改造第一、第三砖厂、第六砖厂,建设3条空心砖生产线,形成年产6 000万块空心砖生产能力(折合标准砖1.1亿块)。开发粉煤灰综合利用,利用现有砖厂生产条件,增加储灰运输设备,使现有红砖生产掺兑4%粉煤灰,到1991年,每年可吃掉65吨,占每年当年排灰量65%。
第二类,接近成熟。即发展目标、改造规模、产品纲领已初步确定,但还存在问题,主要是资金缺口比较大,需要进一步衔接和落实后,才能确定的有电站设备、食品、医药和钢材。
"三大动力"厂的电站设备,"七五"改造投资2.6亿元,已形成300万千瓦生产能力。1988~1992年规划达到400万千瓦,需投资2亿元左右,还没落实;食品中主要是哈尔滨啤酒厂扩建5万吨啤酒项目,资金缺口2 800万元没落实;酒精、优质白酒的资金也有一些缺口;医药中主要是哈尔滨药厂半合成等7个改造项目和制药二厂年产50吨头孢项目资金缺口较大,1988~1992年需要投入3.9亿元,需要地方贷款2.8亿元,落实难度很大;呼兰钢厂改造由于一期工程超概算和增加二期改造内容,资金尚有较大缺口,目前正在多方筹措中。
第三类,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主要是汽车。涉及到发展目标,技术改造规模的安排,资金、外汇筹措以及企业改组、联合、配套、布点等问题,市计委、汽车办正在积极进行协调。(孙金城 王革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