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在市计划会议上,市计委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哈尔滨市当前产业发展序列目录》、《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稳定市场的意见》等16项政策性规定和办法,就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各个不同方面,提出了倾斜政策。
《哈尔滨市当前的产业发展序列目录》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结合哈尔滨市的具体情况,明确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产品以及重点限制、禁止发展的范围。
在生产领域,突出农业、支农产业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名优产品以及基础原材料、出口创汇产品的生产。重点支持17个产业(行业),130种(类)产品。农业和支农产业,主要是支持粮食、蔬菜、畜牧业、渔业和化肥、农膜等30种(类)产品;轻工、纺织、医药工业,主要是支持粮油加工、糖、纸、肥皂、棉布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和亚麻布、青霉素、人参蜂王浆等名优产品、出口创汇等40种(类)产品;基础工业和基础没施,主要是能源、交通运输、紧缺原材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等28种(类)产品;提高产业素质的高水平机械、电子产品,主要是大型机电成套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经济效益好、适销对路产品和高附加值出口创汇等32种(类)产品。限制和禁止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滞销产品,技术水平低和生产方式落后严重浪费资源的产品,紧缺原材料生产的消费品,高能耗、亏损积压严重的产品和国家公布淘汰的产品,共计40种(类)产品。
在建设领域,对不同的产业实行有保有压,确保国家和省市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支持16个产业(行业),65种(类)产品的建设和改造。农业和支农产业,主要支持农田水利、江河治理、农副产品基地的建设和化肥、饲料加工等8种(类)项目;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主要支持公路道路、桥梁枢纽、长途通讯枢纽等9种(类)项目;基础产业,主要支持电力、钢、有色金属、基础化工原料和新型建材等14种(类)项目;机电工业,主要支持大型发电设备、工具、轴承、汽车等高技术、高精度、高效率产品和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设备等20种(类)项目;轻工、纺织、医药工业,主要支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优质白酒、啤酒、卷烟,扩大出口创汇的麻、毛、棉纺织品深加工等15种(类)项目。限制建设的主要有原材料紧缺,国家和省市明令限制的9个行业50种(类)产品和项目的建设与改造。
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银行信贷方面,资金投向的重点是支持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收购;支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和拳头产品的生产;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各金融部门根据"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的方针,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对效益低的三、四类企业则严格控制贷款。在年末128.4亿元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中,工业62.8亿元,比年初增加11.5亿元,增长22.5%;农业贷款3.8亿元,比年初增加0.9亿元,增长30%;商业贷款39.2亿元,比年初增加7.8亿元,增长24.8%;固定资产贷款16.1亿元,比年初增加1.56亿元,增长1O.7%。1989年,国家批准哈尔滨市新增短期贷款7.6亿元,人民银行用这笔资金解决了大中型骨干企业生产备料、农副产品收购、外贸出口产品收购资金的需求。主要投向是,工业启动资金3.3亿元,农业春耕资金O.3亿元,外贸出口企业启动资金0.2亿元,粮食收购资金3.8亿元。
在物资管理方面,择优安排,重点投放,把有限的物资用在刀刃上。重点支持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农业生产建设、地方原材料工业、30种拳头产品、适销对路产品和社会零售小商品、出口创汇产品专厂(场)和基地建设。对25个重点建设项目、57个利税大户的物资需要,首先在计划内物资的分配上实行倾斜。同时对物资企业自筹的短缺资源实行导向销售,还广泛开展了供、串、垫、调等灵活的供应方式,尽可能予以保证。
在交通运输方面,重点保证27户企业。这27户企业通过铁路运输发运的货物量,占全市铁路货物发运量的38.2%。市政府有关部门与运输部门紧密配合,按轻重缓急对发运货物分类排队,并多次召开运输计划平衡会议,对零担发运量较大的14户企业实行重点倾斜。积极组织计划内外车皮,保证了量刃具、轴承、亚麻布、中西药材、化工和机电产品的及时发运。
在能源供应方面,从1989年8月份开始,对年创利税在500万元以上的34户企业和年创利税在50万元以上的29户集体企业,在电力供应上实行倾斜。每天用20万千瓦时的机动电量来保证这63户利税重点户的生产。8月份,在哈尔滨地区整个供电量下降的形势下,这部分企业的供电量仍然保持了上月的水平。对农业用电也实行倾斜政策,1989年,全市供电量比上年仅增长0.97%,而农电供应量的增长幅度则为6%。
(侯文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