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
 
 
【产业结构】
 
 
    哈尔滨市历史上曾是一个食品加工、商业和交通比较发达的经济中心。解放前,工业的份额很小,1943年最高年产值仅有2亿元(伪币)。1946年解放后,对原有工业进行了恢复和改造,发挥了全国解放战争后方工业生产基地的作用。建国后,特别是三年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兴建了一批重点企业,还有一批大中型企业由南部迁来哈尔滨,城市性质和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以机电工业为重点的新兴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也都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城乡商品经济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矛盾有所缓解,整个经济的运行开始走上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
    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哈尔滨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同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把哈尔滨市作为重点建设城市密切相关。工业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哈尔滨市原有产业结构的格局。总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含辖县)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增加,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前有所加大,第二产业比重由过去迅速增加到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了逐步增加的势头。市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949年的比例是38.7%:20.6%:40.7%;1978年为23.8%:47.7%:28.5%;1985年为18.5%:50.7%:30.8%。第一、二、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1949年的比例是38.5%:45.3%:16.2%;1978年为10.3%:73.9%:15.8%;1985年为7.6%:67.7%:24.7%。
    根据哈尔滨市"七五"计划,到1990年,哈尔滨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方向是,在继续保持农业全面增长和工业、建筑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较明显的改善。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适当降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相应地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全市(含两县)的规划目标是:第一产业比重由1985年的7.6%降到7%;第二产业比重由67.7%降到64%;第三产业由24.7%提高到29%。
    2、第一产业结构(不含两县)。哈尔滨农业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单一的结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的比重高达70%以上。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多种经营有了较快发展,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林牧副渔各业的比重上升。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好势头。农业内部各业的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种植业的粮食播种面积略有减少,经济作物、蔬菜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畜牧业的蛋鸡、肉鸡、奶牛、人工养鱼发展较快,增加了提供市场的商品量。
    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份额下降,非农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比重逐年提高,由以农业为主体的结构向以农、工、商、建、运、服协调发展的结构转变。农村产业结构按照第一、二、三产业划分,第一一产业明显下降,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有所发展。1985年农村第一、二、二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晕分别为54.8%:36.7%:8.5%。市郊区已有13个乡(镇)[占郊区乡(镇)总数的59%]的乡镇企业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1986年,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综合经营得到了发展,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工业增长11.5%,运输业增长50%,建筑业增长16.6%,商业饮食业增长19.2%。
    3、工业部门结构。哈尔滨工业结构主要特点之一是主导的加工业部门突出,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相对落后。自"一五"计划以后,机械工业部门一直是全市工业的主体。一是投资结构,从1957年到现在,机械部门投资额一直居于全市各工业部门首位,基本上保持在全市工业总投资额的30%以上,最高的1957年高达78.4%,1965年、1976年、1980年均在46%以上。近年有所下降,亦在30%左右。二是从各工业部门年末职工人数结构来看,从1957年至今,全民所有制机械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市(市区)全民工业职工总数比例,基本上在50%以上,1980年(最高年)达到70%。三是从产值结构看,机械工业产值(市区独立核算企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40%以上。在机械工业发展的同时,石油化工、食品、纺织、建材等也逐步成为支柱工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以上支柱工业部门,1986年工业产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4%,职工数占全市职工数的27.8%。以上支柱工业部门1986年投资额占全市工业的24.4%。哈尔滨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集中力量抓好能源、交通、通讯和原材料工业建设,使其同国民经济特别是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趋向协调。同时,继续发展机电、化工、食品、纺织和建材等五大优势部门,积极开拓新兴技术领域的产业,以此带动各个行业的协调发展。根据哈尔滨市"七五"计划,到1990年,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目标是:机械行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40.1%调整到39.3%;食品行业的产值由1985年的12.4%调整为1 3%;建材行业产值由1985年的3.7%调整到4%;医药行业的产值由1985年的3.4%调整为4.4%;轻工和石油化工行业产值分别保持在1985年9.2%和7.1%的水平。
    4、第二产业结构。建国后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相对萎缩阶段(1958~1978年)和振兴阶段(1979~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第三产业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长期以来形成的许多生活难题,开始有所缓解,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仍不够协调。1985年第二产业各主要部门的投资结构情况如下:交通邮电通讯业占12.6%;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物资供应部门占6.2%;城市公用事业占3.6%;科学研究部门占8.7%;文教、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占28%;金融保险业占2%;其它38.9%。反映在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上,也有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如商、饮、服等)仍满足不了需要,新兴第三产业(如信息业、保险业等)的发展,不适应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要求;城市公用事业从规模和质量上也不能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哈尔滨市发展第三产业总的方向是,重点发展科研、教育、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城市公用事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积极开发信息业、咨询业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体系,从更广泛的领域,以更高的质量,为商品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
    (杨明远)
 
     
  附件: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