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哈尔滨市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继续把加强农业、基础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投资、信贷、外贸、价格、税收、技术等方面,突出重点,择优安排。实行倾斜政策,确保重点建设,新开建设项目只安排建设条件落实的,急需发展的少数农林水利、能源、交通、原材料、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并认真执行国家按产业政策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1991年,在资金、物资等方面继续向农业倾斜,积极推进科技兴农。年末银行对农业贷款余额76 836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33 945万元,比上年增长38.5%。落实"丰收计划"25.3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比重达51.6%。进一步推广应用增产新技术、新成果,在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情况下仍获得大丰收。
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向基础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倾斜。1991年,工业部门完成投资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56.3%,其中能源工业投资4.14亿元,占工业部门投资的22%,比上年增长11.3%;用于运输邮电通讯的投资2.89亿元,比上年增长7.O%。哈尔滨发电厂、热电厂、阿城热电厂、哈尔滨钢厂等一批重点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哈依煤气工程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1991年,哈尔滨市被国家列为全国老工业基地重点改造城市之一,市政府组织工业各部门、企业,在完成全市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规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经济布局的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为重点,以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增加技术含量,扩大产品出口为主攻方向,通过改造,把哈尔滨市建成发电设备及辅机配套、工量具、中小型轴承,抗生素原料药和中成药、亚麻纺织等6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基地;形成汽车、石油化工、仪器仪表、卷烟、化学纤维、皮革及制品等6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中小型行业;开发计算机及应用、敏特器件和传感器及应用、小型摄录放一体化摄像机、多功能液晶显示调频通讯接收机、非金属材料轴承和干扰素等高技术产品。1991年8月,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规划,经过国家调研评估,231个改造项目中,有199个被列为一、二类项目,第一批13个项目已开始启动,项目贷款33 650万元全部到位。此外,还采取措施,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提出了增畅、限平、停滞目录,启动了100项"短平快"项目,项目总投资8 145万元全部落实。通过调整结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8%以上。
(任鸿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