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哈尔滨市在加速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中,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切实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按照国家关于限产压库的工作部署,在生产领域继续严格实施增畅、限平、停滞的措施,把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支柱,积极促进其全面发展。
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年末银行对农业贷款余额为7.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5.44亿元,增长60.4%;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0%。由国家投资修复的69项水毁工程和各区县(市)以及农民自筹资金修复的900项水毁工程已全部完成。全省最大的农业水利工程西泉眼水库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O.4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农业载重汽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等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0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实现农业增加值20.3亿元,比上年增长5.6%;粮豆薯总产量214.56万吨,比上年增长6.1%;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分别增长16%、9.9%、14%和7.7%。
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促进结构优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对已通过国家评估论证的项目进行优选。在30户企业中筛选出具有龙头作用的大项目,并对其实行倾斜政策。拓宽筹资渠道,落实国家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贷款7.9亿元;清理技术改造项目欠款,盘活资金2 035亿元;通过减免折旧上缴"两金",为企业解决技改资金3 400万元;拨出2 000万元结构调整资金,补充了重点项目资金缺口和贷款贴息。在市计委和市经委成立了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办公室,加强了对重点项目的规划和政策协调,在国家产业发展序列内,集中力量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开发新产品415项,实现产值8.2亿元,利税1.4亿元;消化吸收重点引进技术10项,实现产值6 449万元,实现利税1 187万元。按照"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在能源、交通、资金和物资分配等方面对畅销产品实行倾斜,严格限停平销、滞销产品。
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保证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16.2亿元的哈尔滨第三电厂工程,已完成投资7.18亿元,哈尔滨热电厂油改煤工程已完成投资2.7亿元,哈尔滨水泥厂投资2.2亿元,提高水泥标号、扩大生产能力的改造项目进展加快。呼兰钢厂经过改造,已形成年产1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南直路立交桥竣工通车,哈同公路二出口工程完成了计划进度,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工程按期竣工,马家沟河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果。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3.6亿元,比上年增长8.o%,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4%,比上年提高O.8个百分点。特别是商业、房地产、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一大批大型商业设施竣工和正在加快建设,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房地产投资10.59亿元,增长1.16倍;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3%。(任鸿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