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哈尔滨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哈尔滨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第三产业,改造优化加式工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年末银行对农业贷款余额为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为7.53亿元,增长38.4%。农业机械总动力125.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75亿元,比上年增长6.1%。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豆薯总产达到21.98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蔬菜商品量3.15亿公斤,比计划增长5%。按照市场导向和效益原则,大豆种植面积增长41.7%,杂粮增长17.2%;玉米、水稻平均亩产分别增长15.34%和33.2%。各区、县(市)大力开发"五荒"(荒山、荒地、荒滩、荒草、荒水)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引进和试养珍稀动植物。林果、山野菜、食用菌、药材等生产经营有了新发展。完成造林面积26.4万亩,超出计划20%,连续6年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投入1.8亿元,比上年增长5%。西泉眼水库工程及灌溉、堤防治涝等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按计划完成。更新大型拖拉机100台(套)。20个标准化、规范化蔬菜基地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通过政策鼓励和帮扶措施。乡镇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3.8亿元,增长70.7%,实现利润增长90%以上。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城市"三大"(大学、大厂、大科研所)向乡镇企业扩散技术、产品500项,同市内外联营合作创办产值300万元以上的企业40多家,新办三资企业15家。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工业结构。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雄风工程”规划,确定了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76户重点企业进行集中改造。坚持动态优化的原则,对在建技改项目采取"保、限,压"措施,及时停、缓建了一批项目,集中资金。确保了10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坚持改革与改造相结合,提出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突出行业优势"的“嫁接”改造战略和规划,从中选出10户优势企业作为"嫁接"改造的重点。广开渠道,全年筹措资金10.6亿元,保证了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的结构调整的进行。继续坚持按"增畅、限平、停滞"的原则组织生产,逐月下达全市工业产品"畅、平、滞"目录,保证经济效益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的生产。
继续加快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建设。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哈尔滨第三电厂工程建设按计划进行,将于1994年全部完成发电。哈尔滨热电厂油改煤工程完工,哈尔滨水泥厂5号窑炉完成改造并投产,苯酚丙酮项目完成投资5 700万元,2万吨焊接锅炉管项目的扩初设计审查完毕,哈同公路二出口工程建设速度加快,将于1994年9月前完成并通车。哈依煤气工程已完成投资13.7亿元,一期工程于1993年7月送气,形成日供气60万立方米能力,安装煤气用户20万户,开拴送气12万户;气化厂二期工程已开始建设。飞机厂改造前期工作和设计已完成,将于1994年开工建设。引进市话程控交换机22.1万门,安装电话6万多门,无线移动电话机发展到1.1万门,无线寻呼机已达20万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和全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哈尔滨市到2000年第三产业发展纲要》。这个纲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哈尔滨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行业结构和布局,以及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了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和实现"两岸繁荣"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生长点加快发展;以搞活流通为重点,积极发展传统行业,突出发展高水平,高层次的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商贸、金融、交通电信、旅游、信息咨询、科技和文化等7个中心。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主要发展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急需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房地产、旅游、信息咨询、科技教育、市政公用和居民服务、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行业。列入纲要重点发展领域的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实施,“八路五桥”建设全面完成,建设道桥总长度23.7公里,面积94.3万平方米;一大批大型商业基础设施建成或即将建成,内外贸活跃,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2亿美元,增长3.7%;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危房棚户区改造取得新成绩,竣工住宅面积331.6万平方米,2.5万户动迁居民喜迁新居;供水一、二期工程通过国家正式验收,新增日供水能力33.2万吨;两项供热工程完成年度计划,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人防主体工程完工。
根据国家部署,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在哈尔滨市有序进行。全市数万名普查人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完成了单位摸底调查、第三产业单位普查登记、抽查和复查、典型调查和资料的推算工作,为全面完成普查任务奠定了基础。
(任鸿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