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
 
 
【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框架规划】
 
 
    1993年4月召开的哈尔滨市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将哈尔滨建设成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的战略目标。1994年1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华通讯社和哈尔滨市联合举办的"将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战略研讨会",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肯定。《框架规划》由市计委牵头组织制订,经省、市有关部门及北京专家的多次论证后形成。哈尔滨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总的战略目标是;拥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力强;拥有现代化的工业和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整个经济运行与国际市场接轨;形成区域性、开放式、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高度文明的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到203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000亿元左右(1990年可比价格,下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 700元;进出口总额达到890亿美元左右;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达到24.8%;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达到100%。
    《框架规划》的重点内容:一是通过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培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群,形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中心。二是以开放、自由的国际贸易条件和按国际惯例运行的机制,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贸易中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和进出口物资集散地。三是按照与国际市场对接的要求,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建立起一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备、开放畅通的市场网络,使哈尔滨沟通全国、面向世界,成为商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交汇中心。四是以电气化铁路和国际航空港为主体,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连接黑河、海参崴、满洲里、赤塔、鲅鱼圈、大连、珲春的海路和陆路联运通道,开通哈尔滨与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三大经济区的空中走廊,建成连接东北亚各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中心的国际交通枢纽。五是按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管理先进的国际化城市。
    哈尔滨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将分为三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为奠定基础阶段(1994~2000年)。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关系,调整结构,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实现国民经济超额翻番目标,为哈尔滨的国际化和跨世纪的振兴准备条件。第二阶段为形成框架阶段(2001~2010年)。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发展与东北亚地区各国较高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在金融、信息、交通、贸易、旅游等方面初步形成区域性国际经贸城市的雏形。第三阶段为走向成熟阶段(2011~2030年)。通过各项规划的全面推进,实现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金融国际化、交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区域性的国际中心城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形成高度文明的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市。(洪光国)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