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
 
 
【产业结构调整】
 
 
    1.产业结构的现状。
    哈尔滨市现行区划的特点是大城市小郊区。1987年末,全市总人口3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66.9%,农业人口占33.1%。这一特点决定了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小。198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73.1亿元,劳动就业215.4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5%、61.8%、30.7%和16.2%、51.7%、32.1%。即不论在产值构成上,还是在就业构成上,都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从劳动生产率来看,第一产业也最低,仅为二、三产业的38.6%和48.2%。
    全市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比例结构和粮食与经济作物比例结构两个层次。在198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中(不含村及村以下工业),种植业占59.2%,林业占2.9%,牧业占29.7%,副业占6.4%,渔业占1.8%,形成了种牧为主的格局。
    在种植业中,全市现有耕地448万亩,1987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82.5:17.5。经济作物主要是蔬菜、糖料(甜菜)、亚麻、油料(向日葵等)、烟叶和药材等。1987年全市粮豆薯总产量73.8万吨,亩产204公斤;蔬菜总产量64.6万吨。,亩产1 480公斤。
    全市的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的部门结构特点是重大于轻,机电行业居各行业之首。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0.99亿元,轻重工业比为43.5:56.5。按国家统一标准,工业划分40大类,哈尔滨市有34大类。大类产值占全市工业5%以上的有机械工业(占19.5%)、电气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造业、医药工业等7个行业,合计比重占全市工业的57.9%。大类产值占全市工业3~5%的有化学纤维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等4个行业,合计比重占全市工业的15%。这11个行业的产值占全市的72.9%,成为现实的主要行业。从固定资产原值的结构来看,全市轻重工业比.为27:73,仅机械、金属、交通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就占全部工业的46%。
    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哈尔滨市工业的骨干,它们的企业数虽只占全部企业的4%,其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和利税总额则分别占全部工业的59%、78.8%和68.3%。主要产品发电设备、轴承、切削工具、量具、抗生素原料及制剂、铝材、继电器、胶合板、化学纤维等在国内市场占相当比重,有些早已出口国外,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
    建筑业,现有企业347个,拥有职工21万多人,1987年总产值达18.9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67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从就业人数而言,仅次于工农业,与商业大体相等,形成一个独立的大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的部门比较庞杂,从就业人数来看,在全市第三产业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商、饮、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约占第三产业的1/3;其次是交通、邮电、通讯业,约占第三产业的17%;再次是教育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房地产管理及公用事业,各占第三产业的14%左右,此外的顺序是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1987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51.6亿元,商业、饮食、服务机构共5.1万个;专业运输部门完成货运总量2 084万吨,其中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分别占44.6%、44.8%、1O.5%和0.1%;现有高等学校23所、中专40所、技工学校46所、中小学1 378所,在校学生总数68.9万人,另有各类成人教育在校学生13.1万人。
    2.近几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及特点。 
    (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全市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重从1984年的24%,1987年提高到30.7%。特别是商业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较快,1987年与1984年相比,全市商业服务机构数增加了87.3%;从业人员增加了58.4%,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了78.4%,年递增率高达21.3%,高于工农业生产的递增幅度;出口商品收购总值增长了1.76倍。三年来竣工房屋面积907万平方米,相当于解放初期全市的总建筑面积;铺装道路长度1984年只有536.3公里,1987年已达1 627公里;新增9座城市大型桥梁;自来水普及率由73.1%提高到97.8%;煤气和液化石油气普及率从28.2%提高到65.3%;新增市内电话近8 OOO户,开通了国内电话直拨,并与20个国家直接通电话。在教育、科技、金融、旅游事业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发展,1987年与1984年相比,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增加了43.4%,接待旅游人数增加了71.2%。 
    (2)重工业比重提高。全市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4年的51.4%,1987年提高到56.5%。主要是机电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发挥了生产潜力,年增长幅度达16.9%,快于全部工业递增12.5%的速度,其比重已从38.4%提高到42.2%。电力工业由新建哈尔滨第三电厂二台20万千瓦机组的相继投产,产值比重已从2%提高到2.5%。轻工业总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医药行业却呈现上升趋势,该行业1984年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3.2%,三年来,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1987年比重已达5%。60万千瓦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制造成功,21万千瓦发电设备、运12飞机等机电产品出口,标志着哈尔滨市工业技术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经过初步调整,已经出现了一批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发电设备成套公司、亚麻纺织厂等单位已被国家批准为计划单列企业或享有外贸自营权。为了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全市工业企业出现了重组、兼并势头,企业数有所减少。1987年减少工业企业453个。由于近几年集体工业特点是乡镇、区街工业发展快于全民工业,使所有制结构也有所变化:集体工业比重从22.5%提高到42.2%,个体工业及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从0.2%提高到1%,全民工业从77.3%下降到74.8%。
    (3)牧业比重高。全市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近几年总水平提高缓慢,1987年农业总产值仅比1984年增长了6.2%,年递增2%。从内部结构分析,种植业比重下降,牧业比重明显上升,1984年种牧比为69.2:22.0,1987年为59.2:29.7。牧业的发展突出表现是禽、蛋猛增。1987年全市养家禽745.8万只,比1984年增长了50.7%,产蛋35 670吨,增长了92.3%。按全市非农业人口计算,每人年平均占有禽蛋13.6公斤,满足了当前市场供应。从农村劳动力分配结构来看,三年来的变化特点是: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从事非农业比重上升,特别是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比重更大。1984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41.37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81.4%,从事非农业的占18.6%(其中工业7.4%、建筑业2.4%、交通运输业1.5%);1987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42.56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76.2%,从事非农业的占23.8%(其中工业11.2%、建筑业3.8%、交通运输业2.2%)。(刘振维)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