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编制《哈尔滨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5%,第二产业增长13.2%,第三产业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8%以内,外贸进出口总值8.4亿美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其中市属投资增长8%,力争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是: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30家市级龙头企业,同时抓好11家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正大、森永的增资扩建和双城雀巢三期工程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搞好西泉眼水库、永发水库的收尾和大石砬子水库的续建工作,增加2 000万元资金,综合开发6个小区。投资4 493万元进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安排9 700万元建设产粮大县和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区。
2.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快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改组的步伐。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由上年的17户增加到30户。增强重大项目启动和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安排技术改造项目126项,年度计划投资52.9亿元,重点是哈飞、东发、东轻、炼油、卷烟、哈药、中药二、亚麻、工量具、哈轴、敏感集团、精化实业等12户企业的24个项目。
3.继续加强物价管理,保持物价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国家和省规定目标之内并力争有所降低。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外资。重塑对俄贸易形象和优势。扩大电机产品、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出口。以松北新区建设为重点,推出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抓好一批资源深加工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5.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进一步放手发展第三产业。突出重点,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促进第三产业上新台阶。重点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业以及农村市场。
6.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增长。全市共安排重点项目36项,其中基本建设22项,技术改造14项。主要项目有苯酚丙酮工程,投资4 500万元,已收尾竣工;马家沟河综合整治工程,投资23 450万元,建设一级污水处理厂、截流管线等。加快实施总投资35.1亿元的东轻高精铝钣带材项目和总投资21.3亿元的东安4G1系列发动机项目。对松花江索道、化肥、文昌污水处理厂、华欣热电厂等项目进行招投标。全面完成博物馆广场地下改造工程,修建红旗大街,完善南北主干道交通功能。
7.努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点抓好机器人、动力工程研究中心、全元素复合肥等12个项目的推进。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做好哈尔滨市文化艺术中心总体规划设计等工作。
(徐国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