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就如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问题进行6大类、16项指标、1 500户监测抽样专项调查。调查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全市农业经济结构经过不断调整趋于合理,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多彩。199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096.5元,比1978年增加1 971.65元,增长15.8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5倍,平均每年增长17%。
农村小康建设现状。1998年全市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综合积分为91.5分,距小康标准尚差8.5分,比全国81.5分的平均水平高10分。①农村人均收入与分配趋于合理。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 502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与小康标准相差69.1元,其实现程度为92.3%。②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5%,距50%的小康标准相差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50%。③精神生活有较大提高。1997年,全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7.3台,超过小康标准27.3台。文化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9.5%,与小康值仅差o.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3.8%。④人口素质明显增强。全市农村人口平均寿命为70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这两项指标均达到小康标准。⑤生活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全市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为93.7%,超过小康标准85%的8.7个百分点。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为84.5%,超过小康标准70%的14.5个百分点。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95.8%,超过小康标准90%的5.8个百分点。用电户比重为100%,超过95%的小康标准。⑥社会安全及保障日趋完善。享受五保人口占应享受人口比重为100%,超过90%的小康标准。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为19.2件,比1996年下降 O.4件,低于小康标准O.8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力度。至1998年底,扶贫攻坚共投入资金8 687.8万元。其中市扶贫开发基金3 648.2万元,各区、县(市)自筹5 039.6万元,市直机关定点包扶单位投入600余万元。扶贫开发项目354个。至1998年底,全市已有13个乡、137个村摆脱贫困,脱贫率分别为56.5%和59%。减少贫困户6.2万户,人口27万人。
从全市农村小康建设的16项指标实现程度看,已达到或超过小康标准指标的有基尼系数、人均蛋白质摄入量、衣着消费支出、电视机普及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用电户比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享受五保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等12项。实现程度90%以上指标的有人均纯收入、文化服务支出比重2项,实现程度50%及以上指标的有恩格尔系数、钢木结构住房比重2项。(王碧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