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哈尔滨解放初期,市郊蔬菜面积只有8万亩,全年总上市量0.3亿公斤左右,吃菜基本靠外地供应。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1949年的11万亩增加到1959年的26万亩,商品量由O.5亿公斤增至1.6亿公斤。菜田普遍推广了马拉解放水车,部分菜田用电井灌溉。1959年夏菜丰收。大量蔬菜南运支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1959~1962年,粮食受灾减产,提倡"瓜菜代",1961年市郊蔬菜种植面积又增加到41.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但亩产仅600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增加了41.8%,单产却下降了51.6%。从1963年起,哈尔滨市郊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22万亩,商品量2~2.5亿公斤。
1972~1979年,哈尔滨气候处于少雨干旱周期,而夏菜主要产区又都分布在岗地,灌溉条件较差,黄瓜、豆角、青椒、茄子等果菜病害严重,亩商品量仅几百公斤,旺季日上市量仅30~40万公斤,为正常年景的20~30%,蔬菜一度实行凭票供应。1976年蔬菜面积扩大到40.3万亩,出现历史上第二次高峰,1979年因大白菜病害严重减产,10万亩大白菜商品量只有3 000万公斤,每亩产菜仅300公斤左右。
1980~1984年,市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多万亩,商品量达3~3.5亿公斤。1984年蔬菜连续3年获得丰收。这一年蔬菜种植面积虽然减少到28.6万亩,但商品量却达4.85亿公斤,单产比上年提高16%,同时调整了品种结构,减少中、晚甘蓝7 800亩,增加茄子、青椒、番茄、豆角等果菜品种。
1985年,郊区由原来700个生产队集体种菜变为5.6万户菜农分散经营,蔬菜计划由指令性改为指导性,改统购包销为合同定购。由于生产计划下达晚,菜农对政策不托底,怕菜多卖不出去,仅落实24.8万亩,为计划的91.5%,商品量1.9亿公斤,比上年减少23.5%,虽然外进菜0.5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6.5%,但菜源仍偏紧,蔬菜收购价上涨7.45分,比上年提高48.1%。
(黄 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