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党政 群团》
 
 
群众团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哈尔滨市委员会哈尔滨青年运动简史】
 
 
    哈尔滨的解放,掀开了哈尔滨市青年运动的新篇章。1945年9月上旬,党中央派蒋南翔和宋一平率90多人的中央青委"五四工作队”赴东北开辟青年工作。1946年5月,蒋南翔到哈尔滨直接领导哈尔滨市的青年运动。当时,各校的学生自治会多数为"三青团"分子所把持,在青年学生中存有盲目正统观念,进步学生常受到孤立。在这种情况下,由进步同学发起成立了"青年自学会",后更名为"共学会"。1946年7月1日,又成立了"青年俱乐部",吸引一批青年学生参加活动。1946年7月17日,在大、中学休假时,蒋南翔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生自治会出面,发起和组织了"哈尔滨大、中学生联合消暑运动委员会"。不久易名为"青年之家"。通过上述活动,许多学生和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投身于革命激流之中。1946年8月11日,正式建立了"民主青年联盟"(以下简称"民青"),选举王五常为主席,任庆、刘宾雁为副主席。王五常不久就脱离了组织,接着由任庆、刘宾雁先后任主席,郭永泽为副主席。"民青"的成立,标志着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青年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民青"成立初期只有一个本部,近200名盟员。1946年9月,创办了哈尔滨市"大、中学生联合宿舍",作为团结教育青年开展活动的据点,发展了一批学生党员。加上在"青年之家"、寒假补习班和下乡土改中先后入党的学生党员,逐渐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组建了各校的“民青”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市委建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由陈模任书记,康平任副书记,统一领导全市学生工作。“民青”从成立至1948年5月,在短短的20个月里,已发展为43个支部,3 000多盟员。"民青"成员由单一的学生,发展为由学生、工人、店员、教师、职员和少数青年农民所组成。"民青"组织的范围也由哈尔滨市发展到外省县,成为东北解放区的一支影响最大的进步青年组织。"民青"除组织和领导青年工作外,还积极开展少儿工作。1947年2月成立了哈尔滨儿童团,后改为兆麟儿童团。
    为了争取、教育、改造、团结青年,引导他们走向革命道路,“民青”在学委、教委的领导下,在纪念“八·一五”、“双十节”、“一二·九”、“双十二”等活动中,深人道里、道外、南岗3个区的大街小巷,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1O月1O日。在兆鳞公园举行了盛大歌咏活动,主要街口、松花江商场(现哈一百)橱窗内及各校组织壁报展览,其规模、声势是当时哈尔滨市所少见的。在此基础上,筹建了"松哈大、中学生联合会"。
    1946年12月21日,在面临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形势下,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主办了全市大、中学生寒假补习班。"民青"总部也移到补习班办公,补习班着重进行形势教育。经过1个月学习,同学们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发展了一批党员和"民青"盟员。"民青"自成立起,就以战斗的姿态积极响应民主政府的各项号召,走向社会,参加城市政权建设。在遣送日侨时,"民青"组织盟员积极参加工作,仅一个多月,就配合公安局和民主联军遣送日侨134 700余人,查封敌伪房产12 608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李立三在总结遣侨工作时,表扬了5个模范队,其中"民青"占4个。
    1947年3月,为配合民主政府的街道政权建设,"民青"先后组织街政工作队和学生城市工作团,赴西傅家、道里、新阳等区,协助民运工作队和各区政府进行划分阶级成分的试点,帮助街道组织工会、妇女会、儿童团、办识字班等,还配合民运工作队走街串巷,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霸斗争。其后,又积极参加了户口调查工作,挨门挨户地清查户口,查出一批逃亡地主和隐藏较深的敌特、反动党团分子及危害社会治安的坏分子;搜出了大量的烟土、烟具、赌具等。在移民工作中,“民青”协助市政府顺利地将6 000多户无业市民安置到苇河、五常、尚志、穆棱、克东等县。为安定哈尔滨市的社会秩序,发展东北解放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1948年5月,已有近1 000名"民青"盟员先后奔赴部队、矿山、铁路、工厂和机关,并很快成为那里的工作骨干。
    1946年冬,市委一面在一中举办寒假补习班,进行形势教育,发展党员和"民青"盟员;一面组织学生下乡工作团,分赴香坊区大嘎哈和松浦区等地参加土地改革。学生下乡工作团由学生党员、"民青"盟员和进步学生共200余人组成,蒋南翔任团长。学生下乡工作团分成3个工作队,赴香坊区、松浦区及延寿县。临行前,彭真亲赴一中看望全体下乡同学,并讲了话。1947年7月,又由700多名大、中学生组成暑期下乡工作团,参加"砍挖运动”。1948年1月,又组成有870多人参加的哈尔滨市寒假学生下乡工作团,分赴香坊、顾乡、松浦3个区,参加平分土地运动。土地改革工作团,发动群众,打击封建势力,开辟和巩固了农村政权;同时,也使青年们提高了政治觉悟,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加深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各校"民青"组织进步同学积极参加扩军、劳军和慰问伤病员等活动。1947年从前线下来很多伤病员,经哈尔滨中转到外县医治。各校"民青"都组织了慰问队,先后100多次到三棵树车站登车为伤病员服务。为了及时补充部队兵员,各校"民青"还组织同学深入街道、农村、动员青年参军,从1946~1948年,哈尔滨市共有21 000多名青年参军。1947年,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夏季攻势,市政府组织赴四平前线工作团,当时派出了由学生党员、"民青"盟员、进步学生组成的一支120人的学生连,6月21日深夜从哈尔滨秘密出发,到前线开展战地宣传工作,锻炼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学生连在赴前线工作期间,共发展了近70名党员。
    随着哈尔滨和东北青年运动的发展,1947年5月21日,创办了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以下简称青干校),蒋南翔任校长。"青干校"主要进行政治方向和立场教育,先后举办3期,共培养学员750多名。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到市委、区委和市公安局及政府部门工作。一部分成为东北各市、县的建团骨干。东北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先后派出以青干校学员为主体的"青干队"赴辽、吉两省建团,为东北地区团的建设和青年运动做出了贡献。
    1948年4月18日,"民青"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在“民青”的基础上,建立了毛泽东青年团。会后“民青”各支部通过组织审查和民主鉴定,进行了“民青”转团工作。1948年5月4日成立了毛泽东青年团哈尔滨市团部,主任陈模,副主任吴限、曲俊田。1948年10月,根据中央指示,又将毛泽东青年团更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已发展到3.8万多名。毛泽东青年团建立后,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各类急需的建设人才。各校团组织配合新型正规化教育,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涌现一批刻苦学习的典型。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生产建设,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团员、青年,市团部还于1948年暑假,组织了6个中学的300名团员和进步青年成立了青年建设队。于7月23日,奔赴三棵树东建洋灰厂(现哈尔滨水泥厂)参加建厂劳动。在1个多月的劳动中,青年建设队铺设铁路基900延长米,(用石头5 890立方米)、修江堤60米、修补桥头4座,卸运石头289车皮。此外,还有1/3的人在厂内作内务。在劳动中涌现出130名积极分子,还有41名同学加入了共青团员。
    "三大战役"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解放区不断扩大,各地急需大批干部接管城市,开辟新区工作,支援战争。遵照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共哈尔滨市委的指示,哈尔滨市各级团组织从1948年10月至1949年年初,陆续抽调青年干部、团员和优秀青年学生、工人、店员近300人参加"哈尔滨市南下干部大队"。他们中最大的不过20岁,最小的年仅15岁,先后参加了长春、沈阳、抚顺、武汉、九江、南昌等地的接收工作,并很快成了新区各方面的骨干力量。
    全国解放后,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地参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工业战线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和创造生产新纪录活动,形成了找窍门、挖潜力的热潮。广大青年在本岗位辛勤劳动,提前完成生产定额,不断创造生产新纪录,在劳动竞赛中涌现出杨茂林、林士太、窦玉彬等模范人物。为提高青工技术生产水平,1950年,团组织在青年中开展学技术、长才干活动。举办了技术学习班、青年技术夜校,成立了技术研究会、研究小组等。并开展了师徒签定合同活动。1951年底开始,哈尔滨市陆续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广大青年在这场运动中接受考验,提高了思想认识。开展了增产节约竞赛。1953年建筑安装企业组织了青年突击队、班、组,他们带头增产节约,提高质量,突破劳动定额。并主动承担急、难、险生产任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53年,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开展了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活动。1954年对青年广泛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活动;1957年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加强了对青年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和集体主义教育。1 958年,广大青年为实现我国"二五"计划,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生产竞赛,广泛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在生产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涌现出了梁彦德、李兴等一大批模范人物。
    自1958年开始,全市群众学理论活动蓬勃兴起。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著作形成热潮。1960年2月4~8日,省委在哈尔滨市召开了青年学习毛泽东思想现场会。同年4月中旬,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在北方大厦联合召开了"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议"。4月12日,哈尔滨市青年理论学习展览会在工人文化宫开幕,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领导参观了展览,5月6日,陆定一参观了展览并题了词。学理论活动涌现出魏淑芹、王洪华、于清贤、查桂民、栾云起等一批积极分子。
    1961年5月4日,86万人次青年义务劳动建设的青年宫正式揭幕,建宫活动从1958年开始,历时3年,青年在义务劳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朱德委员长亲自给青年宫题名。
    1964年5月25日,团市委又在青年宫举办了"哈尔滨市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会",这个展览内容后送到北京,8月2日,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接见了哈尔滨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个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市委被撤消。1972年团市委恢复。粉碎了"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青年在哈尔滨的两个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从1979年开始,团市委在广大青工中开展了新长征突击手活动,青工立足本岗位创一流成绩,坚持岗位练兵,开展技术比武、增产节约和"五小"(小发明、小建设、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等活动。从1979~1986年,全市涌现出市级以上新长征突击手7 390多名。仅1984~1986年,全市青工就实现"五小"成果6.8万多项(含小建议),创经济效益2.8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8倍,活动普及率达73%,有18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6项达国内先进水平,78项达省内先进水平,2l项获得专利,被团中央评为青工"五小"发明先进单位。
    1981年7月,团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贴心人"小组活动,到1981年末,全年已有贴心人小组9 400个,1986年贴心人小组已达1.3万多个。他们积极为残疾人、军烈属、老红军、老干部周到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1979年开始,全市团员、青年开展了读书学理论活动。仅1983年就建立学习理论小组5 000余个,读书小组7 500多个。1984年5月19~21日,团中央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青年读书学习理论哈尔滨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了哈尔滨市青年读书学理论的经验。
    1984年,全市团员、青年义务劳动扩建了哈尔滨青年之家,使青年之家成为全国青年10大夏令营基地之一。
    近几年来,哈尔滨市青年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984年5月4日,团市委在斯大林公园举行了哈尔滨市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联欢大会,3.5万名团员、青年参加了联欢。1986年9~11月,举办了哈尔滨市青年首届文化艺术节,全市70%的团员、青年参加了活动。
    从1949年至今共召开15次青年团代表大会,陈模、郑依平、吴限、郭永泽、姚学融、李秀贞、杨亚光、方世军、周秉武、王东华、姜力先后担任团市委书记。截至1986年底,全市有青年105万多人,团员29.1万人,直属团委110个,基层团委923个,团总支1 670个,团支部14 955个。
    (刘文成  孙洪庆)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