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组织妇女学文化
哈尔滨解放初期,家庭妇女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为了使妇女提高文化素质,摆脱愚
昧落后状态,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市妇联配合教育部门在妇女群众中开展了学文
化活动。
1947年,市、区妇联配合民运工作队组织街公所、小学校、区文化馆举办妇女识字班,
让妇女先从认识自己的名字开始,再学习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字。当年8月,全市已有千余名
妇女参加识字班。
1949年,中共中央提出工农教育在目前的基本任务就是开展识字运动。当时哈市妇女绝
大多数是文盲。针对这种情况,市妇联发动各级妇联配合有关部门在街道举办了121个“妇
女识字班”,有4000余名妇女参加学习。各区妇联与区文化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改进
工作,共同召开识字班“小先生”会和班长会,交流工作经验。识字班学期一般为3至6个月,
每期每人能认200至500个字。教材为市教育局编写的《工人文化课本》和市妇联编写的《妇
女文化课本》。识字班从小学女教师和女中学生中抽出168人担任教员,还从区文化馆和街
道有文化的妇女中选拔117人作小先生,这些人在扫盲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市妇联与市
教育局于年末召开哈市识字班奖模大会,会上奖励了14名模范教师、17名模范小先生。妇女
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有的下班后不回家吃晚饭就去识字班,有的妇女抱着孩子去学习,
有的冲破家庭的束缚去学习。太平区女青年孙彦因参加识字班回家晚了,家里人不给开门,
父亲还骂她。街公所干部和识字班老师一方面说服她的父亲,另一方面鼓励她坚持学习。孙
彦不仅刻苦学习,还参加街道工作,先后当上絮绗厂小队长、絮绗厂厂长,后被调到太平区
妇联工作。新阳区有六七十名妇女参加识字班,无论刮风下雨从不误课。妇女参加识字班学
习不仅提高了文化水平,也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开阔了视野。她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各项号召,
积极参加支前工作和社会活动,同时,鼓励丈夫搞好生产,有的妇女还被选为妇女代表、街
道干部。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对扫盲工作提出“必须实行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
各方配合的原则”。据此,市妇联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妇女扫盲工作。各区
妇联与文化馆密切配合,开展动员、组织和巩固工作。为了摸索经验,市妇联在居民大院办
起了重点识字班,有35名妇女参加,由3名机关干部任教员,每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二点半上
课,以识字为主,同时学习政治常识、卫生知识。经过半年学习,甲组妇女能认1200个常用
字,能写简单的文章和书信;乙组妇女能认700—1000个字。在扫盲期间,有的街妇代会主
任担任了夜校校长,积极主动工作,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耐心动员有文化的妇女到识
字班当教员;建立学习制度和扫盲工作制度;采取宣传、座谈、个别走访等形式做妇女的思
想工作,提高她们对学习文化的认识;还办起了托儿所,为妇女学习创造条件。至年底,全
市街道已办识字班182个,5449名妇女参加学习。道里区买卖街妇女代表梅玉英一人组织了
两个识字班、一个识字组,动员了120名妇女参加学习。妇女经过学习,由原来不识几个字
到能看书看报和写简单的书信。郊区也开展了以冬学为主的扫盲工作,根据农时季节特点,
采取地头组、炕头组、小学生送字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办起农民夜校102所,2300余名妇女
参加了学习。为了使妇女尽快掌握文化知识,投入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市妇联8
名干部在西傅家区、新阳区、南岗区的组织4个学习小组先行试点,70余名妇女参加学习。
试点三个月后,参加学习的妇女能认300—500个字。年底,各街道办起了25个速成识字班,
1462名妇女参加学习。
1953年3月,为加强教育工作,市政府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妇联、
市总工会、市教育局等单位派出工作人员。扫盲办公室制定了哈尔滨市速成识字班毕业标准
考试办法,规定了毕业前应达到的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具体要求,并严格按标准对妇女进行
识字和扫盲教育。全市有4323名妇女参加识字班、识字组学习。1954年,全市办了111个妇
女识字班,1700余名妇女在速成识字班扫盲毕业。农村也推广了速成识字法,1952—1955年
间,有4522名农村妇女参加识字学习。
1956年3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要求从1956年开始,配合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扫除文盲运动,以求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
同年,黑龙江省妇联发出号召,要求“全省妇女以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学习文化,争取在4年
内扫除文盲,每人识字1500个以上,达到文化上的翻身”。为贯彻此精神,市妇联与市教育
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先后联合召开了“街道扫盲积极分子向文化进军大会”、“哈尔滨市
扫除文盲积极分子大会”,表彰奖励扫盲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受奖的110名干部中有40名
女干部,251名教师中有109名女教师,50名学员中有40名女学员。《哈尔滨日报》、市广播
电台宣传了扫盲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介绍推广了扫盲先进经验和快速识字法。这一年,
参加识字班、识字组学习的妇女达10万余人,仅道里区斯大林街就成立了156个识字组,有
685名妇女参加学习。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参加农业生产的妇女大量增加。妇女迫切
要求学习文化技术。因此,农村办起了适合农业季节特点的识字夜校。全市郊区2万余农村
青年妇女文盲中有4000余人参加了扫盲学习。自开展识字运动到1956年,全市参加识字学习
的妇女达12万余人。经过这一段扫盲工作,大多数妇女能识300—500个字,不少人走上工作
岗位。
1958年“大跃进”期间,广大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学习文化的愿望更加迫
切。各级妇联组织继续把扫盲作为重要任务,把扫盲教育与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全市建
立“红专学校”885处,妇女学员5000余人。中共哈尔滨市委发出1959年春节前争取扫除剩
余文盲和开展业余教育的号召以后,在全市工厂、街道、农村形成了一个“千人教万人”的
学习热潮。广大妇女把扫除文盲称之为“第二次翻身”,许多人在摘了文盲帽子后,继续升
入高小班、初中班学习及参加“读百本书、写万个字”的活动。这一时期,城市妇女中有3
万余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1959年,妇女识字、扫盲教育开始转为经常性的工作,不仅组织妇女学文化,而且组织
她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
“文化大革命”期间,妇联组织停止工作。扫盲工作受到干扰,在“知识无用论”的影
响下,又产生了新的文盲。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定要极大地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的
号召,扫盲工作重新摆上日程。各级妇联组织对妇女的文化教育主要是以街、委的“五七”
工厂为阵地,把扫盲与学文化、学政治结合起来,根据妇女的年龄及接受能力,把学员编成
文盲班、半文盲班,每周学习两次。3年里,扫除妇女文盲1.49万余人。
1989年,为了提高妇女素质,以适应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各级妇联在农村妇女中开
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一个以学文化,扫文
盲为重点的抓“双学”促“双比”竞赛热潮在农村妇女中掀起。全市各级“双学双比”协调
组织,本着“治穷先治本,脱贫先脱盲”的指导思想,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开展这一活动。一
是调查文盲状况,把扫盲指标分解到各区、县(市),落实到具体部门。二是开展脱盲达标
竞赛活动,在各乡(镇)、村妇女中分层次制定出脱贫致富的标准和限定脱盲时间,倡导识
一字、组一词、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一条致富措施,采取月检查、季小结、达标随时验收的
方法,把全市农村妇女文盲吸引到竞赛中来。三是抓点带面,把工作的联系点放在扫盲工作
比较薄弱和比较好的乡镇,着重抓好两头。帮助农民办起扫盲夜校,建立妇女扫盲中心户,
采取妇代会委员包中心户,中心户包15个文盲妇女的“双包”措施,保证妇女按时参加学习。
至1990年,在农村共举办妇女扫盲学习班808期,5776名妇女文盲中已有2416人脱盲,占42%。
脱盲妇女中有30%的人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250名妇女参加农民初级技术员的考试,取
得了好成绩。在扫盲教育中,全市涌现出扫盲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4人。阿城市杨树乡有
妇女文盲105人,占全村文盲的67%,两年间全乡扫除妇女文盲65人。为了巩固扫盲成果,
确定了“堵住新文盲产生的渠道,继续扫除现有文盲,复查已脱盲的妇女防止复盲”三管齐
下的方法,提出了“月识一百字,月复三百字,争做90年代新农民”的口号,坚持对扫盲工
作常抓不懈。杨树乡妇联主任徐玉芝被评为中华巾帼扫盲工作先进个人。杨树乡农民穆丽华,
3年识3000多个字,不仅摘掉了文盲帽子,而且用知识打开了致富大门,年收入3万多元,被
市妇联授予科学致富专业户女能手称号。市妇联被评为市扫盲工作先进集体。
哈尔滨解放后,广大妇女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开始参加文体活动。1965年“三八”节,
市妇联根据市委的要求,开展了街道文艺活动,共演出节目367场(次),参加演出的街道
妇女8870多人,为开展街道文艺活动打下了基础。“三八”节之后继续又在街道妇女中开展
群众性文艺活动,用3个月时间排练42个节目,演出12次,还从中选出5个优秀节目在第五届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这次文艺活动的街道妇女达8880人(次)。
1976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4周年,市妇联和市总工会等9
个单位举办了群众歌咏大会。1986年,为庆祝哈尔滨解放40周年,市妇联与市电视台联合举
办“家庭之春”演唱会,14户“五好家庭”参加演出,表演了20多个节目。1990年“三八”
节期间,市妇联与省妇联、省电视台、《妇女之友》杂志社联合举办“巾帼之春”电视录相
联欢会,还与市电影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三八”电影周。同年,市妇联与中央电视台合
作拍摄了反映老年婚姻问题的电视专题片《不应被遗忘的角落》,在中央电视台《九洲方圆》
节目中播放。市妇联还与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组织了女职工“巾帼杯”接力赛;与市老年协
会共同举办了老年妇女门球赛,“三八”妇女节门球邀请赛;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家庭
文艺联欢会”。通过以上活动,进一步活跃了全市妇女的文化生活。
二、组织妇女学理论
街道妇女和农村妇女学理论始于50年代初。为了使街道和农村妇女及时了解国家大事,
各级妇联从1952年开始组织收听广播小组,到1953年发展为读报组。1958年,伴随着工农群
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兴起,家庭妇女在市妇联的号召下,组织起学习毛主席
著作小组。
市妇联在妇女中认真总结典型经验,组织各类报告会、宣传会,结合“三八”节活动,
宣传妇女学理论的必要性,在妇女群众中造成浓厚的学习空气,从而涌现出一些学习毛主席
著作先进小组。1958年,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到哈尔滨视察工作,在视察道里公社经纬分社家
庭妇女原洪君学习小组时说:“你们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关心国家大事,争取政治和经
济上的进一步解放”,并签名和合影留念。从此,这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她
们制定了学习制度、学习规划,订了报纸和《红旗》杂志,还买了一些政治理论书籍,长年
坚持学习。学习内容上,开始时以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
山》为主,结合学习时事政治,以后进一步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
是从哪里来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1959年10月,
这个小组被评为全市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的12面红旗先进集体之一。
1960年,全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深入发展。中共哈尔滨市委作了《关于进一步开
展工农群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群众运动的决议》,并提出了“工农群众学习”理论,
采取根据需要、灵活多样和统一规划、具体安排相结合,群众运动与加强领导相结合的学习
原则”。市妇联按照市委的要求,根据多数妇女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
采取阅读与辅导相结合,讲课与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有步骤地组织妇女学习理论。对新
组织起来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习小组以学习《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问题》为主要内容,其余的妇女学习小组学习“老三篇”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党的方针政策,还根据需要选学《毛泽东选集》中的有关文章。街道工厂妇女以生产组织为
单位,家庭妇女以居民组或院、楼为单位学习。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市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
1960年1月,市妇联召开全市妇女学理论积极分子大会;4月又召开学理论现场会。各区、县
妇联也分别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宣传推广了市第七百货商店、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国
营东安机械厂、呼兰县白奎乡、道里公社经纬分社九委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的经验;宣
传树立了魏淑琴、王洪华、于清贤、张桂珍等全市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个人。《人民日报》
曾发表魏淑琴学哲学的体会文章,毛泽东主席加了批语:“哈尔滨市魏淑琴学哲学的文章可
以看看,哲学是一种方法,不会就不懂工作方法,工人学哲学要来个普及运动。”同年4月,
市第七百货商店王洪华、魏淑琴在全国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黑龙江现场会上分别介绍了学习
小组和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从此,哈尔滨市学习理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
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1960年4月,共青团中央组织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著作观摩团赴25个
省、市、自治区观摩学习和交流经验,王洪华代表市第七百货商店学习小组参加了观摩团的
活动。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以后,学习毛
主席著作的人越来越多。街道基层妇女干部、积极分子、家庭妇女组成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
530多个,4300多人参加学习。1964年,市工农学习毛主席著作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更加
鼓舞了妇女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全市有4万余名妇女参加学习,出现了妻子学,丈夫帮;父
母学,子女帮;邻里学,互相帮;群众学,职工帮的新风气。为了正确引导妇女学习理论,
市妇联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党的中心工作,把组织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放在重要位置,
加强了对街道家庭妇女和农村妇女学习的领导。60%以上的妇联干部坚持与学习小组挂钩,
贯彻针对街道妇女的特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自愿参加、自选内容、自定进度、自找
时间的“三因、四自”原则,还运用了少学、细学、少讲、多议的办法。学习以基层妇女干
部、职工家属、青壮年家庭妇女为主,吸收一部分退休女职工和社会青年参加,重点学习
“老三篇”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市妇联在全市妇女
中树立了道里公社尚志分社十委家庭妇女吴秀雯挤时间学习、奋斗公社电器分社六委退休教
师宋光玉和道外公社靖宇分社十八委家庭妇女李春玉担任理论学习辅导员等典型。1964年7
月,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到哈尔滨视察工作,在听取了道里公社尚志分社学习毛主席著作积
极分子吴秀雯的学习汇报后说:“妇女学习要虚心,目的要明确,要坚持经常,学习内容要少
而精,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年,市妇联召开了全市街道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报告会,
城市公社、分社、基层妇代会干部和家庭妇女学习积极分子200多人参加。市妇联主任王馥
还在《哈尔滨日报》上发表了《组织街道和农村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文章。1965年,市
妇联召开了全市街道家庭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树立了孙美芝、姚桂珍等学
习积极分子,道外东莱分社六委干部学习小组等先进集体,宣传她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
文化低难不倒,家务重压不倒,孩子多拖不倒,时间紧挤不倒;学一点用一点,反复学反复
用的刻苦精神。经过几年学习,妇女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增强了辨别是非
的能力,逐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干什么工作爱什么工作。过去,有些街道妇女
干部认为,当街道干部是挨骂的角色,费力不讨好,不安心街道工作。学习《为人民服务》、
《纪念白求恩》等文章后,思想触动很大。她们说,白求恩能豁出命来帮助中国人民革命,
咱为自己姐妹服点务还抱什么屈。农村女社员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后,坚定了以农业为基础的
思想,更加热爱农村。呼兰县石人公社金星大队参加学习的女社员中,有许多是回乡的知识
青年。她们学习了《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后,认识到参加农业劳动同样是为人民服务,是光
荣的事业,从而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街道妇女大多数是职工家属,是生产的“后勤”,
过去有些妇女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支持职工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学习“老三篇”后,明
确了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责任。她们说:“读毛主席的书,心明眼亮;学习国家
大事,耳听四面八方;过去想的是做饭看孩子侍侯丈夫三件事,现在想的是为革命出力,为
人民服务”。经过学习,她们心胸宽阔了,站得高看得远了,积极关心和支持丈夫的生产工
作。动力之乡公社通乡分社有440名妇女参加学习之后,一年做了600多件好事。道里公社星
火分社十三委社会救济户赵老太太病在炕上半年多不能下地,学习小组的妇女们主动帮助她
做饭、搞卫生、倒便盆。妇女中逐渐树立起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一人有事大家帮忙的团结
互助风气,舍已救人、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有些做父母的过去认为孩子是私有财
产,“养儿为了防老”,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教育孩子。学习后不少妇女
懂得了为革命培养接班人的道理,教育孩子听毛主席的话,好好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有益于
人民的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林彪反革命集团“顶峰论”、“一句顶一万句”、
“立竿见影”的煽动下,妇女学习理论误入“天天读”、会前饭后背诵语录的庸俗化形式主
义的歧途。
1973年市妇联重新组建以后,按照市委“关于在职干部和工农群众理论学习规划要求”
的精神,组织妇女开展读书活动,成立了1363个学习小组,有3万多名妇女参加。重点学习
《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论列宁》等。
1977年,市妇联组织妇女群众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宣传推广市化工局、哈一机厂职工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经验,在街道妇女中建立政治夜校3784所、农村炕头学习组1043个、业余
学习小组1489个,15万余人参加了学习。这一时期在组织妇女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过程中,还
受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左”的思想影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批判资本主义的
自发势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市妇联端正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地引导妇女学习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妇女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把妇女群众
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上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向全党提出了学习马
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要求。市妇联根据市委的部署和省妇联的要求,积极组织
全市职业妇女和农村妇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理论。
1990年,按照中宣部及中共哈尔滨市委的要求,各级妇联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提
高妇女干部的理论素质,提高妇女工作水平的大事来抓。市、区、县(市)妇联及部分团体
会员单位建立了中心学习组,制定了学习考核制度。全市建立妇女学理论小组2624个,有4
万余名妇女参加学习。各级妇联采取理论学习与岗位培训相结合、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
合、座谈讨论与总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妇女学习。市妇联重点在全市妇联系统开展学习
理论的“六个一”活动,即:培训一批理论骨干,召开一次妇女工作哲学思考研讨会,举办
一次妇女学理论征文比赛,组织一次基本理论知识竞赛,进行一次基本理论考试,举行一次
理论学习交流会。全市各级妇联培训理论骨干9413人;组织哲学知识竞赛92场(次),参加
竞赛活动的妇女达2084人;召开学哲学研讨会47次;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84次;培养树立了
太平区红光畜牧场、太平区保洁大队妇女学哲学小组等386个先进典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