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跃进汽车修配厂
1958年,在全民大办工业高潮中,在极乐寺西跨院创建了跃进汽车修配厂。有2栋厂房
(每栋7、8间),共有工人20人,全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职业者每
周入厂劳动2—3天。1962年11月,经市长批准把宗教处汽车修配厂移交给宗教组织管理。改
为集体所有制,名称为宗教界跃进汽车修配厂。
接交后厂长由孙耀宗、王玉林担任,副厂长由高斌担任。
经过10年经营,有厂房700米,车床3台,洗缶机2台,铣床1台,电钻1台;有银行存款
2.9万元,债务2.2万元;有干部3人,工人31人,杂工2人,共36人。1965年,交给交通管
理局汽车修配服务公司。
二、哈尔滨市制钉二厂
哈尔滨市制钉二厂前身是“文化大革命”初由宗教职业者在极乐寺成立的贴胶合板厂。
1967年,极乐寺西跨院被省军区做军械库,同年4月,该厂迁到香坊区延福街天主教堂内。
由于刨木板活太累,有的好劳动力外出作零工,挣钱维持工厂开支。1969年,经杨文章介绍,
由废品公司供给废皮角子,生产有机化肥,经营效益比过去有所好转。1970年,市革委政治
部统战组同市废品回收公司达成协议,由公司负责产、供、销,统战组管理宗教职业者学习
和政治思想工作,更名为立新有机化肥厂,废品回收公司派刘东阁任厂长。由于经济上有了
实力,工厂得以发展,增添钻床、车床、压力等设备。1973年,由于形势变化,废品回收公
司将工厂产供销权力交给统战组。1974年2月,统战组派人加强领导,为发展生产,从房产
办借款4万元,自己动手制造了压力机、拨丝机。由于原料充足,由轧钢厂保证供应冷条,
每天三台半自动打钉机生产1吨元钉,生产效益可观。当年借款,当年返还。1975年改名为
立新制钉厂。1976年,从无锡进自动化制钉机4台,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连续几年赢利,
存款亦有所增加。到1978年,银行存款27万元,固定资产已达80万元。1979年8月,市民委
恢复办公,工厂由市政协交市民委领导。当时经济状况是,银行存款24万元,钉子库存200
吨,固定资产80万元。
1984年初—1987年10月承包。
1990年底,固定资产257267元,流动资金240185元,年产值726851元,税金25331元,
亏损39606元。1990年有干部1人,工人28人。
三、恒力汽车配件商店
为安置宗教待业青年和解决宗教自养经费问题,从制钉厂二厂借款16万元,于1984年10
月成立恒力汽车配件商店。职工12人,经营国产嗄斯、130型汽车配件。
经过7年的努力,到1990年底,向国家纳税16.3万元,提供宗教自养经费5.9万元,企
业固定资产为29万元。
四、哈尔滨市古建筑维修队
1987年,为安置待业青年,维修寺庙教堂和解决宗教自养经费,成立古建筑队。共23人,
管理人员5人,工人18人。经税务部门批准免交所得税3年,两年交经营税14089元,3年上缴
自养经费52500元,并承担极乐寺、普照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的维修任务,还部分承揽
外单位维修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