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校是在原黑龙江省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改建的。它创建于1973年5月。由于黑龙江省垦区有11O多所中学,没有师资来源,因此,为满足垦区中学师资的需要,于1979年决定由农业技术学校向师范专科学校过渡,开始招收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大专班。后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于1981年3月将农业技术学校改名为"黑龙江省农垦师范学校"。经过四年的调整和过渡,在教学、图书和实验设备以及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基本上具备了改建师范专科学校的条件,于1983年2月19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受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和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该校主要为黑龙江省垦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从黑龙江省垦区招收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垦区各管局、农场中学任教。
1990年该校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政史(政治专业、历史专业)7个系8个专业,其中中文系、政史系为三年制,其余系为二年制。共有512名教职工,专任教师150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4名、讲师48名、助教93名。还有工程、财会、医务、经济等系列的中级职称人员15人、初级职称人员47人。在校学生980名,当年招生540名,毕业380名。共有实验室28个,有教学仪器800多件,价值100多万元。实验课开出率可达80%~90%。外设一个电化教育室,配有微机15台,并设有一座语音室、一套闭路电视系统。图书馆藏书14万册,期刊905种,外文期刊25种。办有《农垦师专学报》(季刊),宗旨是以教育科研为主,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1990年,该校从实际出发,贯彻学术性和师范性结合的原则,使各专业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意了专业能力的培养,制定和落实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把突出师范性作为教改的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了"写字"、"常用字"、"练讲"、“中学教材"、"唱歌"、"绘画"、"体活"七过关活动。开设了《教师学》、《说读课》课程。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活动,加强和改善教学领导、教学管理和办学条件。该校决定学生实习到垦区各农场中学进行,使学生直接感受农场教育的特色。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农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场的改革形势,加强国情教育。
1990年举办了教师科研成果展览,展出了常青教授等一些老教师韵丰硕的科研成果及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深化了学校的学术气氛。举办了青年教师科研大奖赛、青年教师讲课大奖赛等活动,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奖。严格执行1989年12月5日制定的《师资培训暂行规定》,并于3月9日制定了《关于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的补充规定》,时不同层次的教师采取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1990年共有11名教师被送出培训、进修。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党政青齐抓共管,大力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及时给学生讲国际形势,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上好德育课,举办了两期业余党校,对120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入党教育。在学生日常管理上,制定并施行了《学生个人综合测评方案》和《学生班集体综合测评方案》。
该校还设有一所实验小学,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并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就学困难。有教职工56名,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共12个年级,560名中、小学在校生。1990年中学有48名学生被录取到大中学校学习。(王福泉) |
|